第二章 小儿烧伤

烧伤(burn)是由热能、电能、放射线及化学物质引起的组织损伤,是小儿常见的意外之一,严重烧伤可造成毁容、终生残疾甚至危及生命。小儿烧伤约95%为热力烧伤,电烧伤与化学烧伤等很少见。
【病理】
烧伤患儿病情的轻重主要取决于烧伤的面积、深度及部位,即烧伤面积越大、创面越深,病情越重,且头面部、呼吸道烧伤较其他部位烧伤病情严重。热力烧伤对患儿的危害主要为:
1.局部组织损伤
被烧伤的局部组织由表及里(皮肤、皮下肌肉、骨骼甚至内脏)受到不同程度的热损伤,发生水肿、变性乃至坏死。
2.低血容量性休克
烧伤早期由于受损局部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血管内液体渗透到创面及周围组织间。当小儿烧伤面积超过10%(头面部超过5%)时即可引起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导致低血容量性休克。体液渗出于伤后4~8小时达高峰,36小时开始回吸收。
3.感染
由于烧伤局部皮肤的完整性受到破坏,毒素及病原菌可经创面侵入机体。近年研究证实伤后菌群移位,病原菌可经胃肠道侵入机体。加之伤后患儿免疫功能降低,可发生局部或生全身性感染。
4.并发症
较大面积烧伤可引起心、脑、肾、肺及肝脏的损害,严重者可导致脏器功能衰竭。
特殊原因的烧伤除具备热力烧伤的共性外还有其特性,如电烧伤可引起心脏损伤、心搏骤停;某些化学烧伤可引起全身中毒。呼吸道烧伤可影响通气与换气功能。
【诊断】
1.症状及体征
(1)局部
1)烧伤面积的估算
A. 改良九分法:此法考虑到小儿年龄不同,头部与下肢比例不同的特点,能较精确的计算出小儿的烧伤面积。
头颈部面积百分比=9×1+(12-年龄)
双上肢面积百分比=9×2
胸腹、背、会阴部面积百分比=9×3
双下肢、臀部面积百分比=(9×5+1)-(12-年龄)
B. 手掌法:即患儿五指并拢,每个手掌的面积约为其体表面积的1%,此法应用简便,适用于烧伤创面较大或较小且较分散者。
2)烧伤深度的判断(表2-1)
表2-1 烧伤深度判断表
3)烧伤部位的确定:
一般的烧伤创面一看便知,但呼吸道烧伤较隐蔽,容易漏诊。发生在密闭环境中的头面部烧伤,如果出现鼻翼扇动、三凹征、喉鸣音、声音嘶哑及进行性呼吸困难者要警惕合并呼吸道烧伤。
(2)全身
1)一般表现:
突然发病,由于疼痛患儿常表现为哭闹不安。早期可有食欲减退、呕吐,2~3天后多可恢复正常。烧伤早期可出现低热,一般轻者2~5天,重者需2周甚至更长时间体温逐渐恢复正常。
2)休克的表现:
轻者表现为精神差或烦躁干渴、反应差、尿少、心率快但心音有力、肢端体表凉、血压正常或脉压减低。严重者表现为嗜睡抽搐或昏迷、无尿、心音低钝、心率降低、血压下降、脏器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3)全身侵袭性感染的表现:
阳性球菌感染表现为体温高于40℃、兴奋多语、食欲减退、脉搏与呼吸加快、WBC高于15×10 9/L、中性粒细胞分类升高、创面干燥并出现坏死斑。阴性杆菌感染表现为T低于35℃、精神食欲减弱、脉搏加快、呼吸减弱、WBC低于5×10 9/L、腹胀并食欲减退、创面潮湿并有坏死斑。创面细菌数量均大于10 5/g。
4)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惊厥、应激性溃疡、急性肾衰竭、心衰等,表现参考相关内容。
2.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
烧伤后由于体液丢失,血液浓缩,血色素升高(有出血时例外)。早期白细胞总数偏高,中性粒细胞增多。严重感染时血色素降低,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增多,核左移,胞浆中可有中毒颗粒。
(2)尿常规:
早期由于体液丢失导致尿比重升高。严重休克或深度烧伤可出现血红蛋白尿、肌红蛋白尿。大量补充晶体液后会使尿比重降低。
(3)血生化:
早期体液渗出可引起血钠、血钙降低。由于应激反应导致血糖升高。严重患儿可表现为肝、肾、心、肺功能异常。
(4)血气分析:
休克、呼吸道烧伤时可有二氧化碳结合力下降、动脉氧分压降低、二氧化碳分压升高、血中剩余碱和缓冲碱减少等酸中毒表现。
(5)细菌学检查:
创面及血液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对临床用药有指导意义。
3.诊断及鉴别诊断
(1)烧伤的诊断:
根据病史及体格检查即可诊断,无须鉴别。烧伤诊断要包括烧伤面积、部位、深度及原因。注意头部发际内创面常易被忽略。
(2)休克的诊断:
容易被忽略。烧伤面积超过10%(头面部5%)并伴有尿量减少、烦躁口渴、肢端循环差者,即使血压正常亦可诊断。
(3)感染及并发症的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验结果可诊断侵袭性感染,呕血或便血者可诊断应激性溃疡。心、肺、肝、肾衰竭诊断参照相应章节。
【治疗】
1.休克的防治
(1)原则:
及时、快速、充分补液。
(2)目的:
防治显性失代偿休克、尽快纠正隐匿性休克、清除氧自由基减少再灌注损伤。
(3)补液方法:
1)补液量:
包括创面丢失量、生理需要量及额外丢失量三部分。
A.创面丢失量:1970年全国烧伤会议提出:小儿烧伤后第一个24小时创面丢失量2岁以下晶胶体共2ml,2岁以上1.75ml/(kg·TBS)(TBS为体表面积)。笔者医院临床中发现补液量增至晶胶体共3ml/(kg·TBS),头面部增至晶胶体共4ml/(kg·TBS),休克纠正更满意。伤后第二个24小时补液量减半。
B.生理需要量:同一般外科补液,见相关内容。
C.额外丢失量:包括呕吐、腹泻等,见相关内容。
2)补液成分:
创面丢失量补充晶体及胶体液,前者包括生理盐水、2∶1液等含钠等张液,后者有右旋糖苷、血浆、蛋白、全血等。其中晶体:胶体≈1.5∶1。注意烧伤面积超过20%者要补充白蛋白、血浆等大分子胶体液以保证扩容效果,禁用大量羟乙基淀粉。
3)补液速度:
创面丢失量应先快后慢,即伤后第一个24小时的前8小时补一半,后16小时补另一半。生理需要量在24小时内匀速输入。
(4)观察指标:
补液时需监测尿量(10~15ml/h)、心率(130~140次/分)、血压(90/60mmHg)、神志(无烦躁口渴),不满足以上条件者应及时调节液量及速度,使之尽快达到以上标准。当烧伤面积超过30%,最好监测中心静脉压以指导补液。
2.抗感染
烧伤后应用破伤风免疫球蛋白或抗毒血清预防破伤风杆菌感染。抗生素的应用要视烧伤病情而定。面积小于5%的Ⅱ度烧伤抗生素应用一般为3~5天。严重烧伤抗生素应用2万~4万左右,前3天以偏阳性球菌,以后偏阴性杆菌。遇暴露不满意的深度烧伤创面,要注意应用针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手术前后用3~4天。发生全身侵袭性感染时根据临床及培养结果用药,病情控制后3~5天停药。
3.创面的处理
(1)创面处理方法:
包括保守(暴露、包扎、浸浴)与手术(植皮、切痂、皮瓣、VSD持续负压吸引)方法。
(2)创面处理原则:
避免感染与受压、镇痛、促愈合、保功能与外观。
Ⅱ度烧伤及小面积Ⅲ度烧伤可经过恰当的保守处理而自行愈合,大面积Ⅲ度烧伤及特殊部位深Ⅱ度烧伤需手术治疗。大面积Ⅲ度烧伤应及早切、削痂植皮。肢体或颈、胸部环周Ⅲ度烧伤应尽早行切痂减张术,防止远端组织缺血性坏死及呼吸困难。呼吸道烧伤必要时需气管插管或切开以保证气道通畅。
及早进行烧伤的康复训练及瘢痕的防治,可使其外观及功能明显改善。
4.其他治疗(以下均参照相关章节)
(1)呼吸管理:
通过吸痰、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措施保证气道通畅。
(2)纠正酸中毒:
补充2∶3∶1溶液或碳酸氢钠液。
(3)对症处理:
降温、镇痛。
(4)保护脏器功能:
强心、保肝、降颅压等。
(5)抗氧化:
清除氧自由基,减轻再灌注损伤。
(6)应激性溃疡:
抑酸治疗。
(7)静脉营养:
纠正负氮平衡,为创面愈合提供营养。
住院标准:总烧伤面积>5%、III度烧伤面积>1%、有合并伤、特殊部位、特殊原因烧伤,具备以上一条者,应住院治疗。反之门诊治疗即可。
【预防】
加强对家长的安全育儿教育,加强对学龄儿童的安全教育,确保公共设施的安全性。

(齐鸿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