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儿童医院诊疗常规:外科诊疗常规(第2版)
- 北京儿童医院
- 1595字
- 2020-08-28 11:35:45
第六节 横纹肌肉瘤
横纹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RMS)是小儿最常见的一种软组织肉瘤。一般约占小儿恶性实体肿瘤的6%,男性略多见,男:女约1.4∶1,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两个发病高峰期为2~5岁与青春期;人体各个部位均可发生,头颈部最多(占38%,其中眼眶部占10%),其次是泌尿生殖系统(21%),四肢占18%,躯干占7%,腹膜后7%,胃肠道胆道3%,会阴肛门部2%。
【病因及发病机制】
起源于能分化成为横纹肌的原始胚胎间充质细胞。儿童好发。横纹肌肉瘤的大体形态,生长速度和组织结构差异很大,按照WHO的分类,有四个亚型:多形型、腺泡型、胚胎型及葡萄型,小儿多是胚胎型。
【诊断】
1.症状
(1)头颈部横纹肌肉瘤:
头颈器官几乎全部都为肿瘤发生部位,耳、鼻、鼻旁部、眶部出现肿块就诊,并发有眼球突出伴活动受限,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咳嗽及外耳道有分泌物。肿瘤膨胀性生长使上述症状加剧,最后表现脑症状及转移灶引起的症状。
(2)泌尿生殖系统横纹肌肉瘤:
其中绝大部分为胚胎型。
1)膀胱横纹肌瘤男性多见,男:女=2∶1,大部分患儿年龄小于5岁,多起源于膀胱三角区黏膜或其他处,很快可扩散至尿道、前列腺、阴道或阴唇。故其主要表现为排尿困难,偶尔有伴发尿道感染表现,尿道排出组织屑,尿道口肿物突出,血水样尿,或急性尿潴留表现。体检中耻骨上有肿物,小孩尿道中有葡萄状肿物脱出。
2)前列腺横纹肌肉瘤平均年龄3.5岁,为实质性肿物,可向膀胱扩散。主要表现为膀胱出口梗阻,排尿困难,如侵及直肠可致便秘,肛门指诊易触及肿物。
3)阴道及子宫横纹肌肉瘤多见于6~18个月的婴儿,常发生于接近子宫颈部的前壁,也可发生于阴道远段及阴唇。主要表现为阴道口有肿物脱出,阴道分泌物增多,或有阴道出血。
(3)躯干和四肢横纹肌肉瘤多表现为无痛性进行性增大包块,腺泡型多见。
2.体征
根据肿瘤发生部位不同表现不同的体征,主要是界限不清的肿块,质地硬,多无压痛。但往往位置深在,不易在体表触及,故相对发现较晚。
3.实验室检查
(1)影像学检查
1)B超或CT:
观察其大小及性质,毗邻组织关系及周围淋巴结以及远处器官如肝脏等转移情况。
2)IVP、尿道造影:
50%患儿上尿道扩张。
3)胸部平片和CT:
检查有无肺转移。
(2)内镜检查:
膀胱镜可见肿瘤大小及范围。
(3)实验室检查:
横纹肌肉瘤没有特异性的肿瘤标志物。普通生化检查可了解肿瘤侵犯器官组织的损伤情况。
4.鉴别诊断
依据不同部位与炎症性病变、损伤等非肿瘤疾病鉴别。与其他软组织肿瘤鉴别较为困难。
【治疗】
根据患儿年龄、肿瘤部位、肿瘤的分期及治疗条件,采取包括手术切除为主,结合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等方法综合治疗。既要切除原发灶,控制转移灶,又要考虑病变部位的功能维持,如器官和肢体保全原则。对于盆腔体积巨大肿瘤,压迫尿道造成排尿困难者,可进行留置导尿,并行穿刺组织活检后立即给予化学治疗,缓解症状。
1.手术
对病灶局限、无周围淋巴结或远处器官转移应尽早完整切除,根据分期及术后判定综合治疗。
2.化学治疗术前和术后
常用长春新碱,环磷酰胺,放线菌素D,阿霉素,异环磷酰胺、顺铂及依托泊苷等。
3.放射治疗
多用于局部Ⅲ期术后,或手术及化学治疗不能完全控制的病例。
【并发症及处理】
并发症主要是对肿瘤发生器官组织的损伤,手术前的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有助于减少损伤,并注意器官保护和功能恢复。
【预后】
1.与分期有关
Ⅰ、Ⅱ期预后好于Ⅲ、Ⅳ期。
2.与组织分型有关
未分化型最差,易转移。
3.与原发部位有关
头颈及泌尿生殖系较好;四肢、躯干和腹膜后较差。
4.与年龄有关
发现早、分期低的预后好。
【临床分期】
参考分期(intergroup rhabdomyosarcoma study)如下:
Ⅰ期:局限性病变可完整切除。肿瘤局限于肌肉或发生器官,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Ⅱ期:肿瘤大体切除,有镜下残留;局部病变完整切除,但区域淋巴结或临近器官被侵犯,肉眼能认出的肿瘤及区域淋巴结切除,但有镜下残留。
Ⅲ期:肉眼能认出的肿瘤未能完整切除,目前趋向于保存器官及功能。
Ⅳ期:远处转移。
(杨维 秦红 祝秀丹 王焕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