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腔镜胃肠外科手术学(第2版)
- 潘凯 杨雪霏
- 14字
- 2020-08-28 11:16:28
第五章 胃肠外科相关影像学检查
第一节 消化道内镜检查
消化道是一条自口腔延续到肛门的肌性管道,包括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及大肠(盲肠、结肠、直肠)。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目前全程消化管大体形态学病变均可实现内镜下诊断。目前用于消化道疾病诊断的内镜主要包括胃镜、十二指肠镜、小肠镜、结肠镜、胶囊内镜和超声内镜。小肠镜和胶囊内镜主要适用于小肠疾病的诊断,对消化道清洁度要求较高。十二指肠镜主要用于胆胰疾病的诊疗,但诊断性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目前已基本被超声内镜和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术(MRCP)取代,因此,本章节主要讨论胃镜、结肠镜、小肠镜、胶囊内镜和超声内镜在胃肠外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一、胃镜检查
【适应证】
1.有上消化道症状者,如反酸、嗳气、上腹不适及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贫血等;
2.呕血、黑便,怀疑上消化道出血者;
3.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不能确定病变,或症状与钡餐检查结果不符者;
4.需随访的病变,如溃疡病、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术后胃出现症状等;
5.高危人群(胃癌高发区、有胃癌家族史)普查。
【禁忌证】
心肺功能不全,高度脊柱畸形,消化道出血血压未稳定者,均为相对禁忌证。但以下情况为胃镜检查的绝对禁忌证:
1.严重心脏病,如严重心律失常、心肌梗死急性期、心力衰竭,严重肺部疾病,如哮喘发作期、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等无法耐受内镜检查者;
2.不能合作的精神病患者;
3.腐蚀性食管损伤急性期;
4.上消化道穿孔急性期;
5.急性重症咽喉疾病;
6.明显的胸腹主动脉瘤。
【并发症】
胃镜检查安全性较高,但病例选择或操作不当也可出现并发症,包括一般并发症和严重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约0.13%,死亡率为0.014%。
一般并发症主要有:咽喉部黏膜损伤、食管贲门黏膜撕裂、下颌关节脱臼、喉头痉挛、腮腺肿大等。严重并发症主要有:心脏意外、消化道穿孔等。
【检查前准备】
行胃镜检查前必须向患者及家属交代检查的目的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在履行签字手续后进行。上消化道急诊内镜检查通常没有足够的时间行消化道准备,对有呕血者,胃腔内通常会有血液或凝血块堆积,少有食物残留,一般不需洗胃。术前应对患者的全身状态有所了解,注意生命体征是否平稳,特别是对上消化道出血有休克者,应迅速纠正休克后再行胃镜检查。胃镜检查前5分钟可静脉给予咪达唑仑,鼻导管吸氧,监测脉搏和血氧饱和度。
【操作方法】
患者取左侧卧位,放置口垫并妥善固定。操作者左手持胃镜手柄,右手持胃镜前端,将前端经口垫沿舌面送至咽喉部,即可见会厌、声带、梨状窝、杓间切迹(图5-1)。对着左侧梨状窝进镜,从左杓状结节的背侧向正中方向轻轻捻转镜身推进即进入食管。
胃镜进入食管后,边充气边循腔进镜至十二指肠降部,依次可见食管(图5-2)、贲门(图5-3)、胃底(图5-4)、胃体(图5-5)、胃角(图5-6)、胃窦(图5-7)、十二指肠球部(图5-8)、降部(图5-9),对胃底贲门下应行U形反转观察(图5-10)。
图5-1 咽喉部
图5-2 食管
图5-3 贲门
图5-4 进镜时观察到的胃底
图5-5 胃体
正常食管全长约25cm,有三个生理性狭窄区。食管入口处为第一狭窄,距门齿约15cm,主动脉弓和支气管压迫处形成第二狭窄,距门齿约23cm,第三狭窄是食管通过食管裂孔处,距门齿约40cm。这些狭窄是食管异物最易嵌顿的位置,也是食管癌的好发部位。胃镜检查时应首先观察胃液的颜色,有无新鲜血迹,以取得大体印象,然后观察黏膜的形态,注意有无糜烂、溃疡或肿瘤性病变。对有呕血者,应充分注气,使黏膜皱襞充分展开,以便发现隐藏病灶。
图5-6 胃角
图5-7 胃窦
图5-8 十二指肠球部
图5-9 十二指肠降部,可见主乳头
图5-10 胃镜U形反转观察胃底
【胃镜诊断】
1.上消化道出血
是指Treitz韧带以上的食管、胃、十二指肠、上段空肠以及胆管和胰管的出血,死亡率约7%~10%。85%~90%的消化道出血发生在上消化道,对患者生命的威胁程度远超过下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在内镜下可分为静脉曲张性出血和非静脉曲张性出血,前者主要见于门脉高压症所致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图5-11、5-12),后者见于溃疡(图5-13)、肿瘤(图5-14)、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症(图5-15)等。
在上消化道出血原因中,消化性溃疡约占35%~50%,胃十二指肠黏膜糜烂占8%~15%,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占5%~10%,食管炎占5%~15%,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症占15%,血管畸形占5%,其他原因如恶性肿瘤占5%,以及内镜治疗后出血等。上消化道出血的急诊胃镜检查通常在24小时内进行,目的在于明确出血的部位和原因,同时对部分病例可行内镜下止血,并对有无复发出血倾向进行评估。急诊内镜检查时胃镜应常规到达十二指肠降部,对于怀疑胆胰管出血者,应注意观察十二指肠乳头部有无血液流出(图5-16)。由于质子泵抑制剂(PPI)等强效药物及内镜治疗技术的发展,现在消化性溃疡出血通常不需外科手术治疗,但因急性大量出血掩盖出血部位致无法内镜下处理,或经内镜止血后再次大出血,应积极外科手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首选药物及内镜下治疗,对于内镜下止血无效者可选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或外科分流、断流术。
图5-11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图5-12 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图5-13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
图5-14 胃底间质瘤并出血
图5-15 食管贲门黏膜撕裂
图5-16 胆道出血,十二指肠主乳头见血液流出
消化性溃疡出血内镜下多采用 Forrest分级法:Ⅰ级,有活动性出血(Ⅰa为有喷射性出血(图5-17),Ⅰb为有活动性渗血(图5-18));Ⅱ级,近期出血灶,现无活动性出血(Ⅱa可见血管显露(图5-19),Ⅱb有凝血块形成(图5-20));Ⅲ级,无出血征象(图5-21)。其中Ⅰ级和Ⅱ级均需采用止血措施,并有复发出血可能,对于药物及内镜下止血效果不佳者,应及时手术治疗。
图5-17 胃溃疡并喷血(Forrest Ⅰa)
图5-18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Forrest Ⅰb)
图5-19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可见血管显露(Forrest Ⅱa)
图5-20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可见凝血块附着(Forrest Ⅱb)
2.上消化道异物
上消化道异物主要来源于吞服或胃石形成。前者主要见于儿童、精神异常者或囚犯。吞服的异物经过食管和胃肠道时,约1%的病例可发生穿孔,主要发生在食管和回盲部,发生在胃部的穿孔鲜有报道。长期的胃石可导致胃内溃疡形成,胃石经过幽门进入十二指肠后,少数可能发生嵌顿。胃镜检查的目的在于明确异物大小、形状及确切位置。长度超过3cm的尖锐异物容易造成消化道穿孔,应及时取出,圆球形异物直径较大者易嵌于食管狭窄处,进入胃内的绝大多数可自行排出。通常80%~90%的异物可自行排出,10%~20%需要通过内镜下取出,约1%的患者需手术治疗(图5-22、图5-23)。
图5-21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Forrest Ⅲ)
图5-22 胃石,经内镜下碎石后排出
图5-23 胃石嵌顿于十二指肠,内镜下无法取出,转手术治疗
3.黏膜下肿瘤
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泛指一类来源于黏膜层以下(主要是黏膜肌层、黏膜下层和固有肌层)的消化道病变,主要包括脂肪瘤、异位胰腺、平滑肌瘤、间质瘤和神经源性肿瘤等。患者通常无特异性表现,多在内镜检查时偶然发现。消化道SMT以良性肿瘤多见,少数为恶性肿瘤,主要为高风险和极高风险间质瘤、脂肪肉瘤等。此类肿瘤除少数巨大的间质瘤表面可产生溃疡外,绝大多数肿瘤表面黏膜光滑,与周边正常黏膜无差别,仅表现为隆起性改变,单凭胃镜难以诊断,常需利用超声内镜鉴别(图片见第五章第一节)。而对于起源于固有肌层的SMT是平滑肌瘤还是间质瘤,即使行超声内镜也无法确诊,常需组织标本行病理切片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才能鉴别。典型的间质瘤免疫组织化学表型为CD117和CD34阳性,近30%病例中SMA阳性,少部分病例S—100和Desmin肌间蛋白阳性。
4.胃癌和胃淋巴瘤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胃癌的好发部位以胃窦最多见,其后依次为贲门、胃体、全胃或大部分胃,可分为早期和进展期。早期胃癌多无明显症状,疼痛与体重减轻是进展期胃癌最常见的症状。胃癌发生的部位不同,有时会出现其特殊表现,贲门胃底癌可有胸骨后疼痛和进行性吞咽困难;幽门附近胃癌有幽门梗阻表现;皮革胃可有上腹胀及早饱症状;肿瘤破坏血管后可有呕血、黑便等消化道出血症状(图片见下文)。
胃淋巴瘤指原发于胃而起源于黏膜下层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图片见下文),也可为全身恶性淋巴瘤的一部分。常见的临床表现有上腹痛、恶心、呕吐、厌食、上消化道出血及上腹部扪及肿块。继发的胃淋巴瘤则可出现发热、体重减轻、肝脾肿大等全身症状。
二、肠镜检查
【适应证】
主要适用于下消化道出血、慢性腹泻、低位肠梗阻、腹部包块不能除外肠道来源者、经其他检查怀疑结直肠病变者,或肠道疾病手术中需内镜协助探查或治疗者,如重症溃疡性结肠炎明确切除范围等。此外,少数乙状结肠扭转或肠套叠病例可于肠镜下行扭转复位或套叠整复。
【禁忌证】
主要禁忌证包括严重心肺功能不全、休克、腹主动脉瘤、肠穿孔、肠坏死、急性心肌梗死等。
妊娠、腹腔内粘连、重症溃疡性结肠炎、多发肠憩室等均为相对禁忌证。此类情况下应由有经验的医生轻柔、小心操作。
【并发症】
发生率约为0.1%~1.9%,主要由于适应证选择不当、准备不充分及操作粗暴。并发症主要有穿孔、疼痛、肠系膜和浆膜撕裂、心脑血管意外等。
【检查前准备】
主要包括饮食准备和肠道准备。检查前1~2天进少纤维素饮食。肠道准备目前多采用检查前4~5小时冲服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对于肠道大出血者,由于血液刺激肠道蠕动,肠道内粪便已基本排出,急诊肠镜时可不需特殊肠道准备,但检查前应对患者的全身状态有所了解,注意生命体征是否平稳,对有休克者,应迅速纠正休克后再行肠镜检查。
【操作方法】
左侧卧位是基本体位。操作方法包括单人操作和双人操作。单人操作手感灵敏、患者痛苦小、安全程度高,且便于对病变进行详细观察,目前已成主流操作方法。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保持肠道的纵轴不发生偏转,遵照循腔进镜、少注多吸、去弯取直的原则,通过拉镜及旋转镜身最终达到顺利进镜目的。进镜困难时,可通过变换体位以获得良好的视野,使进镜更加顺利,还有利于对病灶进行全面仔细地观察。体位变换时需考虑气体移动的影响、脏器的下垂和压迫作用以及镜身自重的影响。通过脾曲时可采用右侧卧位,通过肝曲则左侧位或右侧位均可。必要时可根据内镜到达肠腔的位置,由助手按压腹部相应部位以协助进镜。
【正常肠道内镜下特征】
从直肠到回肠末端,不同肠段在内镜下的特征有所不同,了解肠道的不同分段便于肠镜下对病灶定位。
1.直肠
长约12~15cm,两端细,中间膨大形成直肠壶腹部。同有三条半月形直肠皱襞,即亨氏瓣(图5-24)。
图5-24 直肠
2.乙状结肠和降乙移行部
肠腔呈圆筒形,半月襞及结肠袋较不明显,充气后内镜下无特征性结构(图5-25)。
图5-25 乙状结肠
3.降结肠和脾曲
降结肠内半月襞较低,结肠袋较浅,肠腔呈圆筒形或等边三角形。因其结肠带的游离带位于肠壁前方,网膜带和系膜带位于后外侧和后内侧,造成三角形的顶角位于视野上方(图5-26)。脾曲是降结肠与横结肠分界部,透过黏膜可见脾脏呈淡蓝色(图5-27)。
4.横结肠和肝曲
此处半月襞和结肠袋较明显,半月襞呈等边三角形,因其结肠带的游离带位于横结肠下缘正中,网膜带和系膜带分别位于前上缘和后上缘,造成内镜下观察到三角形的顶角向下(图5-28)。肝曲是横结肠和升结肠的分界,透过黏膜可见邻近肝脏和胆囊呈蓝色改变(图5-29)。
5.升结肠
肠管短直,半月襞和结肠袋更明显,即使大量充气,半月襞依然明显(图5-30)。
图5-26 降结肠
图5-27 脾曲
图5-28 横结肠
图5-29 肝曲
图5-30 升结肠
6.盲肠
此处可见不规则走向并稍隆起的黏膜皱襞,呈V形或Y形,因三条结肠带汇聚于阑尾根部,因此,在V形或Y形皱襞的夹角附近可见阑尾开口(图5-31)。
图5-31 盲肠,可见阑尾开口
7.回盲瓣
是盲肠和升结肠的分界,由两条唇样黏膜组成,两唇之间的开口即回盲瓣口(图5-32)。
图5-32 回盲瓣
8.末端回肠
内镜通过回盲瓣即进入末端回肠,此处黏膜表面呈绒毛状,可见大小不均颗粒状隆起,即淋巴滤泡(图5-33)。
图5-33 回肠末端
【肠镜诊断】
1.下消化道出血
10%~15%的消化道出血为下消化道病变所致。下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原因是憩室出血,其次是血管畸形、肿瘤、息肉和缺血性肠病和炎性肠病(图5-34~图5-39)。70%~80%的憩室出血可自发停止,与消化性溃疡等所致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相比,下消化道出血的致死率极低。
2.急性肠梗阻
急性结直肠梗阻是胃肠外科常见急诊,腹部X线片和CT检查是经典诊断方法,而急诊肠镜除可明确病因外,还能施行各种有效的治疗措施,特别是放置支架或肠梗阻导管引流,可以避免急诊手术和结肠造瘘。国内一组459例急性结直肠梗阻资料显示,病因中直肠癌占71.3%,乙状结肠扭转占11.3%,膈疝占0.4%,先天性巨结肠占0.6%,粪石性梗阻占2.7%,无异常发现占13.7%。
图5-34 结肠憩室出血
图5-35 结肠癌并出血
图5-36 结肠息肉出血
图5-37 缺血性肠病
图5-38 溃疡性结肠炎
图5-39 克罗恩病,假息肉伴瘘管形成
三、超声内镜检查
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是内镜与超声的有机结合,在内镜前端带有超声探头。根据超声扫描平面与内镜镜身的关系可分为横轴超声内镜和纵轴超声内镜,前者扫描平面与内镜长轴垂直,后者扫描平面与内镜长轴平行,两者都可用于诊断,后者同时可对病灶行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及相关治疗,如腹腔神经丛阻滞术、胰腺囊肿内引流术等。超声内镜在腹部外科中主要用于上消化道,特别是胃十二指肠管壁疾病的诊断,以及胆胰系统疾病的诊断。
【适应证】
1.肝外胆管疾病如胆总管结石、壶腹部肿瘤等;
2.胰腺疾病如胰腺肿瘤、急慢性胰腺炎;
3.上消化道管壁病变,如判断胃内隆起的来源,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及周边脏器的转移等。
【禁忌证】
与普通胃镜检查基本相同。此外,有食管腔狭窄、严重的食管静脉曲张以及行胆胰检查时有十二指肠球部前壁及小弯侧深大溃疡均属相对禁忌,应谨慎操作。
【检查前准备】
同普通胃镜检查。但胃腔内有较多食物残留时,可干扰超声传导,特别是观察管壁病变时,通常需要注水,此时残留食物会干扰管壁超声成像,因此,此类患者通常无法进行超声内镜检查。
【并发症】
1.误吸 常由于胃腔内注水过多造成;
2.消化道出血与穿孔;
3.咽喉部损伤 由于超声内镜多为斜视镜,通过咽喉时不能直视下通过,因此,其咽喉损伤的发生率可能会高于普通胃镜检查。
【操作方法】
患者取左侧卧位,同胃镜检查。纵轴超声内镜操作相对横轴超声内镜困难,操作中较难通过的位置主要有三处:进入食管入口、通过幽门及进入十二指降部。行纵轴超声内镜检查时,在口腔内放好口垫并行镇静或静脉麻醉后,将患者头稍后仰,操作者将内镜进至咽喉部,见部分劈裂时,此时内镜前端已达食管入口处,此时,将内镜大旋扭稍向上,同时可将镜身轻度逆时针旋转,右手顺势即可将超声内镜送入食管。准备通过幽门时,先于内镜下观察到幽门的位置,将内镜视野对准胃小弯,然后直接推送内镜至幽门位置即可通过。由于超声内镜超声硬性部分较长,当胃镜前端进入十二指肠后,内镜视野可能仍在胃腔内。内镜进入十二指肠后,镜身右转,使视野对向十二指肠球降交界部,推进内镜越过球降交界后,采用类似十二指肠镜检查的提拉法使内镜前端进入十二指肠降部,即可观察十二指肠乳头,并于乳头平面扫描乳头部及胰头部。
观察上消化道管壁病变时,通常内镜下找到病变后,先将胃腔内的黏液及残渣冲洗干净,再向胃或十二指肠腔内注入脱气水,使病灶淹没于水中进行超声扫描,即水充盈法。部分病灶也可直接用探头接触进行扫描,或将超声内镜前端的水囊注入脱气水后进行扫描。对于未行胃部分切除的患者,用纵轴超声内镜可观察到大多数患者的全部胰腺,因此,观察胰腺时,可首先在胃内从胰尾开始,然后追踪扫描胰体和胰头部,最后再分别进入十二指肠球部及乳头水平,对胰头部再次扫描。扫描胰尾时,可将探头置于胃体近胃底处,使探头方向朝向后壁,可很容易找到胰尾。当然,也可先进入乳头水平,从胰头至胰尾扫描。
【胃部病变超声内镜诊断】
正常胃壁在超声内镜下分为5层,由内向外依次为,第一层高回声,对应黏膜浅层,第二层低回声,对应黏膜深层,第三层高回声,对应黏膜下层和黏膜下层与固有肌层之间的界面,第四层低回声,对应剩余的固有肌层,第五层高回声,对应浆膜层和浆膜下脂肪(图5-40)。
局限于第一层的高回声病变最常见的是息肉(图5-41),局限于第二层的低回声病变多为平滑肌瘤(图5-42),第三层的高回声病变多为脂肪瘤(图5-43),第四层的低回声病变为间质瘤或平滑肌瘤(图5-44~图5-46),但二者单凭超声下表现难以区分,通常需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胃癌、淋巴瘤等恶性肿瘤通常为低回声改变,且同时侵及多个层次(图5-47~图5-49)。
胃异位胰腺是胃窦最常见的病变,多呈中等回声或混合回声改变,多位于胃壁的第二至四层中的任一层,也可同时发生于多层内(图5-50)。囊肿是胃壁内的无回声灶,伴有后方回声增强,可位于胃壁的任一层次(图5-51)。
内镜下见到的胃腔内隆起性病变,除胃壁本身病变外,也有可能是胃壁外正常脏器或病变压迫所致,EUS可清楚区分。胃底常见的外压性改变多来源于脾脏,部分来源于胰腺,胃窦多见于胆囊压迫(图5-52、图5-53)。
图5-40 正常胃壁超声内镜下显示的5层结构
图5-41 胃息肉
(1)内镜下胃窦大弯侧息肉;(2)EUS下见位于胃壁黏膜层的均匀高回声影
图5-42 胃平滑肌瘤
(1)内镜下胃窦小弯侧广基隆起;(2)EUS下见位于胃壁黏膜深层的均匀低回声影,术后病理证实为平滑肌瘤
图5-43 胃窦脂肪瘤
(1)内镜下胃窦大弯侧隆起,表面光滑;(2)EUS下见胃壁黏膜下层高回声影
图5-44 胃平滑肌瘤
(1)胃体后壁广基隆起,表面光滑;(2)EUS显示胃壁固有肌层占位,内镜下切除后病理证实为平滑肌瘤
图5-45 胃窦间质瘤
(1)胃窦后壁近小弯侧直径约3cm广基隆起,表面黏膜光滑;(2)EUS显示位于固有肌层,回声不均匀的低回声占位,切面大小29.5mm×19.8mm,手术标本证实为间质瘤
图5-46 胃底间质瘤
(1)胃底巨大广基隆起,表面有溃疡形成;(2)EUS显示胃壁固有肌层不均匀低回声占位
图5-47 胃淋巴瘤
(1)内镜下胃溃疡性病变,周边结节状改变;(2)EUS下见起源于黏膜深层,侵及黏膜下层,固有肌层完整
图5-48 胃癌
(1)胃小弯侧黏膜肿胀增厚伴溃疡形成;(2)EUS显示胃壁正常层次结构消失,呈不均匀低回声改变,局部浆膜层不完整,经病理诊断胃癌
图5-49 Borrmann Ⅳ型胃癌
(1)胃壁弥漫性肿胀、增厚、失蠕动;(2)EUS显示胃壁正常层次结构消失,呈不均匀低回声改变,浆膜层尚完整,经病理诊断胃癌
图5-50 胃异位胰腺
(1)胃窦广基隆起;(2)EUS显示胃壁黏膜下层和固有肌层混合回声影,内镜切除后病理证实为异位胰腺
图5-51 胃底囊肿
(1)胃底见广基隆起,表面光滑;(2)EUS显示胃壁固有肌层无回声占位,后方回声明显增强
图5-52 胃底脾压迹
(1)胃底巨大广基隆起;(2)EUS显示胃壁各层无明显增厚,胃壁外见脾脏
图5-53 胃体肝囊肿压迫
(1)胃体小弯侧巨大广基隆起;(2)EUS显示胃壁各层无明显增厚,胃壁外见接近肝表面的均匀无回声囊性病变,后方回声增强
图5-54 胰尾及其周边结构
【肝外胆管和胰腺病变超声内镜诊断】
近端的胆管及胆囊病变通常采用体表超声即可诊断,远端胆管、壶腹部及胰头部由于肠内气体的影响,体表超声检查有时难以清晰显示。超声内镜排除了气体的干扰,且其超声频率通常高于腹部超声探头,可清楚显示上述部位的病灶。纵轴超声扫描胰腺时常分段进行,探头置于胃底体交界处向背侧扫描可显示胰尾部,胰腺的回声较粗,胰尾的标志性结构是其内可见脾静脉和脾动脉,其下方有左肾上腺,其旁可见左肾、脾脏及腹主动脉(图5-54)。超声下找到胰尾后,将镜身稍向前推进并左转镜身,即可显示胰体(图5-55),胰颈、胰头和钩突(图5-56)。胆总管远端可于胃内、十二指肠球降部观察(图5-57)。于十二指肠降部可观察乳头及壶腹部(图5-58)。
常见的肝外胆管疾病主要是肝外胆管结石及肿瘤。肝外胆管结石多伴有腹痛症状,阻塞胆管时可出现黄疸及发热,即Charcot三联征。胆管结石在超声内镜下表现为胆管内强回声影,后伴声影,可伴有胆管扩张(图5-59)。EUS诊断胆石症的敏感性超过95%,与ERCP相当,甚至超过ERCP。肿瘤所致的胆道急症多见于肿瘤阻塞胆管,以无痛性黄疸为主要表现,可发生于肝门部至十二指肠乳头部的任一部位,包括十二指肠乳头和壶腹部肿瘤及胰头肿瘤,超声内镜下表现为回声不均匀、边界不规则的低回声病灶,侵及胆总管或同时影响胰管,并导致胆总管及主胰管扩张(图5-60~图5-62)。
图5-55 EUS显示胰体切面
图5-56 EUS显示胰颈、胰头及钩突切面
图5-57 超声探头位于十二指肠球部观察胰头及胆总管
图5-58 在十二指肠乳头水平显示主乳头及壶腹部
图5-59 EUS显示胆总管结石
图5-60 十二指肠乳头及壶腹癌
(1)内镜下见主乳头肿大,表面糜烂并溃疡形成;(2)EUS下表现为边界不清的低回声影,侵及胆总管(CBD)
图5-61 壶腹部癌
(1)内镜下见主乳头外形正常;(2)EUS显示壶腹部低回声占位,侵及胆总管(CBD)及主胰管(PD)
图5-62 胰腺癌
(1)EUS下表现为胰腺低回声团块;(2)超声内镜引导下行细针穿刺活检
胰腺疾病除胰腺肿瘤外,以急慢性胰腺炎为常见。急性胰腺炎根据临床症状多可诊断,EUS检查可评价胰腺炎症的程度及是否存在胆源性因素,在EUS下可表现为胰腺肿大,内部回声不均,胰周渗液(图5-63)。慢性胰腺炎则出现主胰管扩张,胰管内结石及胰腺钙化灶形成(图5-64、图5-65)。
图5-63 急性胰腺炎EUS表现,胰腺正常形态结构消失,其内出现不均匀低回声影,胰周有明显积液
四、胶囊内镜和小肠镜检查
胶囊内镜和小肠镜最初是为小肠疾病诊断开发的内镜产品。胶囊内镜检查系统由智能胶囊、数据记录仪和数据处理工作站三部分组成。检查时由受检者口服智能胶囊,该胶囊内置摄像与信号传输装置,在消化道内以2~4帧/秒的速度拍摄图像,并将图像无线传输至体外的数据记录仪上。检查结束后将数据记录仪从患者身上取下,将其中的图像资料下载至工作站,并由相关软件进行处理,从而了解受检者的消化道,特别是小肠的情况。
最初的 小肠镜是由日本医师山本博德与富士公司于2002年合作研制的双气囊小肠镜,该镜运用外套管气囊与内镜头端气囊的交替膨胀与收缩来固定小肠管壁,同时通过外套管和内镜的交替插入,以及对充气气囊外套管的收拉等操作,将小肠远侧肠段牵拉到近侧,如此反复进镜,实现对全部小肠的观察。双气囊小肠镜之后,Olympus公司又推出单气囊小肠镜。两种小肠镜在性能及对疾病的诊断率方面并无明显差异,但与胶囊内镜不同,小肠镜不仅能观察全部小肠,还能对病灶行活组织检查,以及止血、息肉切除等内镜下治疗。
图5-64 慢性胰腺炎,EUS显示主胰管扩张并胰管内结石
图5-65 慢性胰腺炎,胰腺实质内钙化灶
【适应证】
1.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
2.不明原因缺铁性贫血;
3.疑似克罗恩病或需监测和指导克罗恩病治疗;
4.疑似小肠肿瘤;
5.监测小肠息肉病综合征的发展;
6.疑似或难以控制的吸收不良综合征(如乳糜泻等);
7.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小肠黏膜损害;
8.临床上需要排除小肠疾病者;
9.胶囊内镜检查有异常,但无法确诊者,有小肠狭窄需要明确原因或行干预治疗者,以及有小肠异物需取出者需行小肠镜检查。
【禁忌证】
胶囊内镜检查的绝对禁忌证主要是无手术条件或拒绝接受任何腹部手术者,因为一旦胶囊滞留将无法通过手术取出。相对禁忌证为已知或怀疑胃肠道存在梗阻、狭窄以及瘘管者,有心脏起搏器或其他电子仪器植入者,吞咽障碍者及妊娠期妇女。
严重心肺功能不全、休克等危重状态,小肠镜插入途径有严重急性炎症和内脏穿孔为小肠镜检查的禁忌证。
【常见小肠疾病的胶囊内镜和小肠镜诊断】
与胃肠外科相关的小肠疾病主要是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obscure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OGIB)和小肠狭窄、梗阻。OGIB是指经食管胃十二指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小肠放射学检查(小肠钡餐造影或小肠CT)后仍不能明确病因的反复性或持续性消化道出血,其中44%~94%由小肠病变引起,出血原因包括血管扩张病(图5-66)、小肠肿瘤(图5-67)、克罗恩病(图5-68)、小肠憩室(图5-69)等。小肠镜与胶囊内镜对OGIB的检出率总体上没有明显差别,由于胶囊内镜是无创检查,现倾向于将其作为OGIB的首选检查,其次才为小肠镜。但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如高度怀疑小肠血管畸形、患者存在术后解剖改变等,小肠镜可作为OGIB的首选诊断方法。造成小肠狭窄或梗阻的主要原因则为小肠肿瘤性病变和溃疡性病变,而后者以克罗恩病最为常见。
图5-66 小肠毛细血管扩张胶囊内镜图
图5-67 小肠镜所见
(1)小肠间质瘤;(2)小肠淋巴瘤;(3)小肠癌
图5-68 小肠克罗恩病(小肠镜)
图5-69 小肠憩室并出血(小肠镜)
(李银鹏)
参考文献
[1] Eiesn G,Baron T,Dominitz J,et al. Complications of upper GI endoscopy[J]. Gastrointest Endosc,2002,55(7):784-793.
[2] Yavorski RT,Wong RK,Maydonovitch C,et al. Analysis of 3294 cases of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in military medical facilities[J]. Am J Gastroenterol,1995(4),90:568-573.
[3] Rockall TA,Logan RF,Devlin HB,et al. Incidence of and mortality from acute upper gastrointestinal haemorrhage in the United Kingdom. Steering Committee and members of the National Audit of Acute Upper Gastrointestinal Haemorrhage[J]. BMJ,1995,311:222-226.
[4] Kavic SM,Basson MD. Complications of endoscopy[J].Am J Surg,2001,181(4):319-332.
[5] Forrest JA,Finlayson ND,Shearman DJ. Endoscopy in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J]. Lancet,1974,2(7877):394-397.
[6] Schwartz GF,Polsky HS. Ingested foreign bodies of the gastrointestinai tract[J]. Am Surg,1976,42(4):236-238.
[7] Balalykin AS,Razzhivina AA. Role of colonoscopy in emergency surgery of the colon[J]. Khirurgiia,1989,(4):70-74.
[8] McGuire HH. Bleeding colonic diverticula. A reappraisal of natural history and management[J]. Ann Surg,1994,220(5):653-656.
[9] Longstreth GF. Epidemiology and outcome of patients hospitalized with acute lower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a population-based study[J]. Am J Gastroenterol,1997,92(3):419-424.
[10] Fusaroli P,Caletti G. 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current clinical role[J]. Eur 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05,17(3):293-301.
[11]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中国胶囊内镜临床应用指南[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4,31(10):549-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