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床麻醉难点解析(第2版)
- 陈志扬
- 1422字
- 2020-08-28 10:52:47
二、穿刺、置管误入蛛网膜下腔的原因
1.患者本身的原因
一般来说,误入蛛网膜下腔最主要的原因是患者本身的特殊情况造成的,麻醉医师操作不熟练、操作时麻痹大意是次要原因。最常见的原因是硬脊膜与黄韧带粘连。患者有硬膜外腔慢性炎症史(无菌性炎症为主)、脊椎外伤、劳损造成出血、水肿等、既往有硬膜外腔穿刺史等。硬膜外导管滞留在硬膜外腔数小时(术中)或2~3天(镇痛),作为异物对身体的刺激,可导致局部组织的炎症反应、增生、粘连;此外,造成粘连的原因还可能有:硬膜外用药中的不纯局麻药、碎玻璃屑在硬膜外腔中永久入住导致纤维组织增生;患者原有椎管疾病如椎间盘突出、膨出或脱出。由于这些原因导致硬脊膜与黄韧带粘连在一起,穿刺时穿刺针突破黄韧带不可避免地刺穿了硬脊膜,而蛛网膜又和硬脊膜紧密连在一起,也同时被刺穿,导致穿刺误入蛛网膜下腔。硬膜外穿刺方法中,带注射器持续加压的气泡压缩法在针突破黄韧带后可将硬脊膜推开,理论上可减少直接打穿的机会。
2.穿刺原因
根据穿刺针尖到达的地点,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直接刺穿硬脊膜、蛛网膜:
通常是由于麻醉医师技术不熟练。上胸段、胸段黄韧带较薄弱,甚至有些患者黄韧带本身薄弱,使得麻醉医师刺穿黄韧带时突破感不明显,继续向前进针则穿破蛛网膜而误入蛛网膜下腔。
(2)刺穿硬脊膜而未刺穿蛛网膜:
有极少数情况下麻醉医师在作硬膜外穿刺操作时,尽管小心翼翼,在征象不明显时,把穿刺针刺穿了硬脊膜,但未刺穿蛛网膜,测试时与进入硬膜外腔无异,回抽也无异常,但是注射药物后则出现全脊髓麻醉或极为广泛的阻滞平面的表现,即所谓的硬膜下阻滞。一旦发生也不必惊慌,按照既定的措施处理就可以了。
(3)刺穿硬根膜:
刺破硬脊膜和蛛网膜后,如果发现了,可直接把硬膜外导管插入蛛网膜下腔作连续脊髓麻醉,也可以拔针重新硬膜外穿刺,注射药物时小心就可以了。即使未发现已经刺穿了蛛网膜,换点硬膜外穿刺成功,一般也未必就会全脊髓麻醉,因为,硬膜外腔是负压,刺穿蛛网膜后,脑脊液一般只会由蛛网膜下腔向硬膜外腔单向流动,只要注射的药物不是太多,一般也只是局麻药物向蛛网膜下腔渗漏而已。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穿刺针进入硬膜外腔后,由于惯性刺穿了包绕在脊神经前后根上面的硬根膜,患者会出现明显的“电击样”异感,由于硬根膜是硬脊膜的延续部分,此时实际上是已经刺穿了硬脊膜,注射药物时应该小心,有的麻醉医师认为应该干脆放弃硬膜外阻滞,改用全麻。事实上麻醉医师只要注射药物时更谨慎些就可以了,少量、多次注药,同时必须密切监测阻滞平面和血流动力学参数。手术后必须按照常规测试阻滞平面,如果平面太广可继续留患者在苏醒室观察。另外,所有硬膜外阻滞平面过广的患者都必须改用静脉镇痛泵。
3.置管原因
硬膜外穿刺成功后,置入硬膜外导管时导管刺破硬脊膜、蛛网膜可误入蛛网膜下腔。相对于直接打穿脑脊液涌而出来说,这种情况不易被发现或容易被忽略,潜在危险性更大。有些情况是硬膜外穿刺感觉很好,但置管不顺,勉强置入导管,回抽有无色透明液体持续流出,这实际上是插管插破硬脊膜和蛛网膜。插管不顺是由于针尖已经顶住硬脊膜,勉强置管有插破硬脊膜和蛛网膜的可能。还有一种情况,麻醉医师感到已经突破黄韧带,滴水试验发现波动特别明显,这也是由于针尖顶住硬脊膜,脑脊液随动脉搏动经过针尖直接传递出来引起的,此时置管如遇阻力,则有插破硬脊膜的可能性。针尖进入硬膜外腔先是负压将空气吸入,一般无随动脉一起的波动。此时应该退针少许,再置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