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性瘫痪:现代外科治疗与康复
- 徐林
- 11412字
- 2020-08-28 10:50:31
第三节 反射和姿势反射异常
反射和姿势反射异常是脑性瘫痪患儿诊断上重要的神经症状。在脑性瘫痪患儿身上主要的反射异常除包括Vojta七种姿势反射异常外,还有新生儿期原始反射残存和一些该出现的生理反射(如平衡反射、翻正反射)不出现。这些都是婴幼儿期诊断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是小儿神经学中要求必须掌握的检查手段,对小儿神经(脑)的发育和脑损伤的早期发现、评价效果判定都有实用价值。将脑性瘫痪诊断上必要的神经检查介绍如下。
反射(reflex)是刺激感觉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中枢—传出神经纤维—效应器而产生的应答,上述构成亦称反射弧。传入神经纤维和传出神经纤维在脊髓连接,最简单的为单突触反射。具有多突触的多突触反射,则由高级中枢统筹支配,有明显的附属性。由刺激诱发的一定应答称为反射,由于情况不同、概念不定的因素称为反应。严格地讲,反射和反应很难区别。
作为发育指标的反射、姿势反应,在脑性瘫痪的诊断上特别重要。按神经成熟可分为原始反射和各种姿势反射(反应),以及正常诱发不出来的病理反射等。
一、Vojta姿势反射
Vojta姿势反射是Vojta博士经过多年实践及反复研究先后创立的,用于早期诊断脑瘫等脑损伤性疾病的7种姿势反射,统称Vojta姿势反射。Vojta利用每个小儿在不同的空间位置表现出不同姿势反应性的特点,随着月龄的增长又表现出一定的规律和特点,在各种姿势下观察小儿姿势反应的状态,这是一种简单、快捷、准确的检查方法,可以早期发现异常,对早期诊断脑瘫等脑损伤性疾病十分便利,并有重要的诊断价位。Vojta七种姿势反射已经得到各国学者认可而被广泛采用。
(一)Vojta七种姿势反射
1.拉起反射(traction reflex,Tr)
诱发方法:小儿仰卧位,检查者面对小儿,把两手的拇指从小儿尺侧送入小儿手掌中,用其余四指固定小儿腕部,注意勿碰小儿手背。当检查者确定小儿发生把握反射,并紧握检查者拇指时,将小儿从床上拉起,使躯干与床面呈45°夹角,观察小儿头部与下肢变化。反应分5相(图4-1)。
图4-1 拉起反射
Ⅰ相:小儿头背屈,两下肢轻度屈曲外展。
时期:0~6周。
Ⅱa相:拉起时,头在躯干延长线上,双下肢屈曲。
时期:7周至3个月。
Ⅱb相:拉起时头颈前屈,下颌抵胸,躯干屈曲,下肢屈曲抵腹部,标志着第2屈曲期发育成熟。
时相:4~6个月。
Ⅲ相:躯干伸展,肩外展,上肢被拉起时有用力的表现,下肢呈半屈曲半伸展状态。
时期:7~8个月。
Ⅳ相:躯干伸展,上肢用力主动拉起,下肢轻度外展、伸展,足背屈,足跟贴床。
时期:9~10/12个月。
拉起反射的异常姿势(图4-2):
图4-2 拉起反射异常
A.头极度背屈 B.角弓反张 C.下肢伸展 D.下肢屈曲
(1)头极度背屈,多为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拉起时的表现。
(2)一侧或两侧下肢将硬性伸展,内收、内旋,尖足,全身发硬,拉起时呈棒状,角弓反张,多为痉挛型脑瘫的拉起姿势。
(3)头背屈、下肢屈曲。
(4)各项较同龄儿延迟。
2.立位悬垂反射(axillar suspension reflex,AX)
诱发方法:小儿俯卧,检查者用双手扶持其腋下,将小儿垂直提起,注意不要碰背部,观察两下肢动作。反应分3相(图4-3)。
图4-3 立位悬垂反射
Ⅰa相:两下肢呈弛缓性半屈曲、半伸展状态。
时期:0~3个月。
Ⅰb相:两下肢主动屈曲向腹部。
时期:4~7个月。
Ⅱ相:两下肢主动自由伸展。
时期:8~12个月。
立位悬垂反射的异常姿势(图4-4):
图4-4 立位悬垂反射的异常姿势
A.下肢交叉伸展 B.一侧伸展一侧屈曲 C.下肢屈曲
(1)下肢内收、内旋,硬性伸展,有时交叉或尖足,多见于痉挛型脑瘫。
(2)两侧下肢一侧伸展、一侧屈曲且非对称性,由于受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的影响。
(3)下肢屈曲,上肢伸展或上下肢全呈痉挛性屈曲状态。
3.俯卧位悬垂反射(landon reflex,L)
诱发方法:小儿俯卧位,检查者用双手扶持小儿腋下并水平状提起,观察头部、躯干及四肢的变化。反应分3相(图4-5)。
图4-5 俯卧位悬垂反射
Ⅰ相:头、躯干与四肢依重力呈自然下垂及轻度屈曲状态。
时期:0~6周。
Ⅱ相:头颈伸展达躯干延长线上,脊柱也较前伸展,四肢呈轻度屈曲的状态。
时期:7周至3个月。
Ⅲ相:抬头,躯干伸展,6个月可伸展到骶尾部,上肢自由伸展,下肢轻度屈曲或伸展。
时期:6个月以后。
俯卧位悬垂反射的异常姿势(图4-6):
图4-6 俯卧位悬垂反射的异常姿势
A.手紧握拳,上肢屈曲 B.脊柱上凸,呈倒U字形 C.手背屈,脊柱与下肢伸展
(1)手握拳,上肢屈曲紧贴胸部,下肢硬性伸展。
(2)上、下肢均呈伸展状态,受紧张性颈反射的影响。
(3)头与四肢下垂,脊柱上凸,呈倒U字形,多为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或脊髓性肌营养不良的特点。
(4)头背屈,脊柱与下肢呈硬性伸展,下肢交叉尖足,呈角弓反张状态,多为痉挛型脑瘫或强直型脑瘫的特点。
4.Collis水平反射(Collis horizont reflex,Ch)
诱发方法:小儿仰卧位或侧卧位,手指伸开,检查者位于小儿身后或一侧,一手握住上臂,另一手握住小儿下肢大腿根部,从检查台上向上水平提起,观察另一侧上、下肢的姿势变化。反应分4相(图4-7)。
图4-7 Collis水平反射
Ⅰa相:上肢突然伸展,手指张开呈拥抱反射样,下肢呈屈曲状态,头下垂。
时期:0~6周。
Ⅰb相:手指张开但不呈拥抱样,上肢轻度屈曲或伸展,下肢轻度屈曲,头与躯干几乎呈平行状态。
时期:7周至3个月。
Ⅱ相:手指张开支撑在检查台上,下肢屈曲或略伸展。
时期:3~8个月。
Ⅲ相:上、下肢对检查台侧呈支撑功作。
时期:6~12个月。
Collis水平反射的异常姿势(图4-8):
图4-8 Collis水平反射异常
A.拥抱样或手握拳、头背屈 B.上、下肢硬性伸展,上肢无支撑动作
(1)头背屈,手握拳紧贴胸部,上肢呈屈曲状态。
(2)上肢呈拥抱反射样动作,上肢伸展,下肢硬性伸展。
(3)上肢与下肢无支撑动作,均至伸展状态。
5.Collis垂直反射(Collis vertical reflex,Cv)
诱发方法:小儿仰卧位,头部对着检查者,足部在远端使身体与检查者成直线。检查者用手握住小儿一侧大腿,待肌紧张发生后,向上提起,使小儿呈垂直倒立姿势,观察自由侧下肢的状态,反应分2相(图4-9)。
图4-9 Collis垂直反射
Ⅰ相:自由侧下肢屈髋、屈膝呈90°的姿势。
时期:0~6个月。
Ⅱ相:髋关节屈曲,膝关节伸展,上肢呈保护性伸展,反射样出现双手支撑动作。
时期:6~12个月。
Collis垂直反射的异常姿势(图4-10):
图4-10 Collis垂直反射异常
A.下肢硬性伸展 B.下肢屈曲 C.无头颈躯干伸展,下肢呈无力性伸展
(1)自由侧下肢呈硬性伸直姿势,尖足,上肢呈屈曲或伸展姿势,这种异常的Collis垂直反射最常见,多为痉挛型脑瘫。
(2)自由侧下肢呈屈曲状态。
(3)肌张力低下时,患儿呈倒垂状,无头、颈、躯干的伸展及双手的伸展及支撑动作。自由侧下肢呈无力的伸展状态。
6.倒位悬垂反射(peiper isbert reflex,P)
诱发方法:5个月以内的小儿取仰卧位,5个月以上的取俯卧位,多数检查者取俯卧位,使小儿足底对着检查者,头在远端,躯干与检查者成垂直状态。检查者双手握住小儿两侧大腿上提起呈倒立悬垂状态,观察头、颈、躯干的伸展状态,观察上肢与躯干所呈角度。反应分5相(图4-11)。
图4-11 倒位悬垂反射
Ⅰa相:小儿头朝下呈倒立悬垂后,上肢出现拥抱样反射,头颈部无伸展动作。
时期:0~6个月。
Ⅰb相:两上肢呈拥抱反射伸展样动作,上臂与躯干成90°,颈部正中位稍有伸展,骨盆稍屈曲。
时期:7周至3个月。
Ⅱ相:头颈伸展到胸腰部,骨盆也有伸展,上臂与躯干成135°。
时期:4~6个月。
Ⅲ相:头、颈、躯干均伸展到骶尾部,上肢向下肢伸展,有保护性伸展样动作,上肢与躯干成170°。
时期:6个月。
Ⅳ相:自发的随意运动,当小儿头朝下呈倒立悬垂后,小儿躯干屈曲有主动抓住检查者的抓人动作。
时期:9~12个月。
倒位悬垂反射的异常姿势(图4-12):
图4-12 异常倒位悬垂反射
A.手握拳,上肢屈曲于胸前 B.肩后伸,上肢后伸 C.吃手
(1)手紧握拳,上肢屈曲紧贴胸部,头颈部、躯干无伸展动作。
(2)双手伸展,肩后伸,上肢向后或呈非对称性姿势。
(3)上肢屈曲于胸前或呈吃手姿势。
7.斜位悬垂反射(Vojta reflex,Vo)
诱发方法:小儿俯卧位,检查者用双手握住小儿胸部上提呈垂直位后,迅速向一侧倾斜,观察上侧上、下肢的变化及头部与脊柱的变化。反应分5相(图4-13)。
图4-13 斜位悬垂反射
Ⅰ相:上肢呈拥抱反射样动作,上侧下肢屈曲,足背屈、内旋,趾张开,下侧下肢伸展,脊柱侧弯上凸,足背屈,趾屈曲。
时期:0~10周。
Ⅰu相:是Ⅰ相与Ⅱ相的过渡相,表现为上肢呈拥抱样,下肢屈曲,头颈部比Ⅰ相有伸展。
时期:11~22周。
Ⅱ相:上、下肢对称性屈曲,手指伸展,下肢屈曲略外展,足呈中间位时有外旋。
时期:4~7个月。
Ⅱu相:为Ⅱ相与Ⅲ相的过渡相,上肢稍外展,下肢缓慢地屈曲或伸展。
时期:7~9个月。
Ⅲ相:头立直,上侧上、下肢充分伸展外展,下侧上、下肢轻度屈曲。
时期:8~12个月。
斜位悬垂反射的异常姿势(图4-14):
图4-14 异常斜位悬垂反射
A.上肢moro样 B.手紧握,手贴胸部、下肢伸展 C.头背屈,四肢伸展,下肢内收、内旋,尖足 D.头下垂,脊柱上凸,上、下肢呈弛缓性伸展
(1)上肢呈拥抱样反射的姿势,下肢呈硬性伸展状态。
(2)手紧握拳,紧贴胸部,下肢伸展。
(3)上肢屈曲,吃手,下肢伸展。
(4)头背屈,肩后伸,四肢伸展,下肢内收、内旋,交叉,尖足。
(5)头下垂,脊柱上凸,上、下肢呈弛缓性伸展状态。
(二)Vojta姿势反射特点
1.Vojta姿势反射与婴儿反射相同,是随着神经系统的发育而逐渐发育完善,表现出明显规律性。如新生儿或3个月之内的婴儿,大脑皮质发育不完善,运动由皮质下控制,由原始反射支配,所以早期多表现为原始反射的特点,由于神经系统不断发育,立直反射与平衡反射的发育,小儿才开始出现头、颈、躯干的伸展以及为调节平衡而出现的上、下肢保护性伸展动作。所以Vojta姿势反射可准确反映小儿神经系统发育的程度。Vojta七种姿势反射可以客观衡量小儿神经系统发育的情况,方法简单,容易掌握而又非常准确。
2.Vojta姿势反射是早期诊断脑瘫或超早期诊断脑瘫最重要的方法 Vojta博士提出了利用Vojta七种姿势反射检查,可以早期诊断脑瘫,提出了用于早期诊断脑瘫的中枢性协调障碍概念。
3.Vojta反射与月龄的关系 Vojta姿势反射随着小儿月龄的增长而逐渐发育完善,不同的月龄有一定的特点。
1~2个月:由于小儿神经发育不完善,运动反映出皮质下控制受反射支配,表现为原始反射的特点。如拉起时颈与腕部的反应很弱;斜位悬垂时,呈上侧肢体屈曲、下侧肢体伸展的非对称性姿势;倒位悬垂时出现拥抱样原始反射。
4~6个月:这一时期是全身屈曲姿势优势,如拉起反射的Ⅱb相,腕部和颈部向前用力屈曲,下肢也屈曲;斜位悬垂反射的Ⅱ相、立位悬垂反射的Ⅰb相、Collis垂直反射的Ⅰb相,也都表现屈曲优势的特点。以后出于上肢支撑抗重力伸展的发育,由屈曲向伸展的发育以及躯干回旋的发育,逐步实现翻身的动作。在Vojta姿势反射中,倒立悬垂反射、俯卧位悬垂反射与Collis水平反射最能说明这一点。
7~9个月:这一阶段是由屈曲优势过渡到伸展优势。由于躯干的伸展、上肢的支撑,平衡功能逐渐发育并逐渐完善,从坐位、爬行、站立到步行,需要脊柱的伸展,才能维持人的基本功能。
10个月以后:下肢可以支撑体重,上肢与下肢共同完成平衡及各种保护性防御功能。拉起反射,上肢的主动用力;俯卧位悬垂反射,躯干的伸展;Collis水平反射,手与下肢的支撑,都说明了这一点。
(三)检查Vojta姿势反射时的注意事项
1.检查时小儿应处于清醒、非饥饿状态,动作要轻,尽量不使小儿哭闹,因哭叫发生肌紧张,影响检查结果。
2.检查Vojta反射前,对小儿姿势、反射、肌张力、精神状态、视听功能等要进行全面了解。
3.早产儿要减去早产的月份,然后再与同月龄儿进行比较判定。
4.婴儿早期在正常情况下,也可见到下肢呈伸展状态,这是因为受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的影响,并非病态,但如果检查拉起反射时,出现下肢伸展则为异常,如再伴有下肢的内收、内旋,可以肯定地评定为异常。
5.很多小儿在发育过程中往往上半身发育差,如拉起时颈部不伸展,头背屈,倒立悬垂反射头颈也不伸展,比正常小儿明显落后,这时难以判断。遇到这种情况,要结合其他方法,如姿势、反射、肌张力等综合判定。
6.检查时注意身体左右侧的差别,偏瘫常表现左右的不一致。
7.Vojta姿势反射不但可以用于健康检查、脑瘫的早期诊断,也可用于对治疗效果的评估。
(四)异常Vojta姿势反射的判定见表4-4
表4-4 异常Vojta姿势反射判定表
(五)Vojta姿势反射标准月龄及正常量表
Vojta博士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将Vojta姿势反射经过统计学处理制成Vojta姿势反射标准月龄,并绘制成Vojta姿势反射标准量表图(图4-15)。这个量表图集标准月龄与各项检查表示法图形于一体,简单明了,被世界各国学者广泛采用。
图4-15 正常Vojta姿势反射量表图
二、原始反射
在新生儿期、婴儿早期存在,以后随着脑发育成熟而逐渐消失的反射称为原始反射(primitive reflex),是婴儿期特有的一过性反射。原始反射的中枢位于脊髓、延髓和脑桥。原始反射是胎儿得以娩出的动力,是婴儿初期各种生命现象的基础,也是后来分节运动和随意运动的基础。在新生儿,原始反射已经高度发育。原始反射多于2~6个月内消失,原始反射的缺如、减弱或残存都是疾病的表现。所以检查原始反射,无论是在脑性瘫痪的早期疗育实践中或新生儿期脑损伤的诊断上,还是以后在婴幼儿的脑成熟度的判断方面都是必要的。常见的原始反射主要有:
(一)与哺乳、摄食相关的反射
1.觅食反射(rooting reflex)
触碰婴儿口唇或正中线的上下部分,婴儿会出现张口寻找母亲乳头的动作,头也能屈曲,上肢屈曲,头伸展向刺激侧回旋。基本功能是为了生存。生后3个月仍存在则提示脑内病变。
2.吸吮反射(sucking reflex)
将手指或乳头放入小儿的口腔内,即被口唇、舌包起,出现有节律的吸吮、咽下动作。一般是0~6个月时存在。它的主要目的是生存和促进口部肌肉和舌肌的动作,吞咽和抑制呕吐反射的发展。该反射缺如时常常提示有脑干或神经肌肉疾病。需注意该反射在饱食后不易引出。延迟存在(6~8个月以后)提示有脑脂质代谢缺陷或锥体束的损伤。
此两种反射在足月新生儿都存在。未成熟儿反应不完全、无力,故可反映成熟度。新生儿期的反射减弱或消失应怀疑脑损伤,6个月以后仍存在则为异常。脑瘫患儿若两种反射存在1年以上,则提示摄食障碍。
(二)抓握反射
1.手抓握反射(palmar grasp reflex)
检查者将手指从尺侧放在婴儿手中,注意不要碰触手背,手指屈曲,肌本体伸张,会导致中指→无名指→小指→示指→拇指顺序紧握;轻轻向上方拉时紧张性向上肢、颈部扩延,几乎可以提起几秒,牵引反应力量往往强到能举起体重。反射的存在时间为出生至4个月。生后2个月开始减弱,向随意抓握发育。婴儿早期手抓握反射减弱或消失,见于重度脑损伤或上脊髓损伤。偏瘫、臂丛神经损伤时不对称出现。脑性瘫痪时失去上位中枢抑制,反射残存妨碍抓握动作发育,大拇指卡在拳头里,手-眼协调的发育差,由于缺乏随意运动而减少感觉输入。有人认为拇指内收为婴儿脑性瘫痪早期指征之一。
2.足抓握反应
检查者用拇指有力地压在小儿 趾与第2趾间的趾蹼上,会导致5个足趾的屈曲,有抓握检查者手指样动作,其力量比手抓握的力量弱。新生儿期至生后10个月存在,后作为平衡反应的背屈反应出现而消失,临床意义同手抓握反应。
3.惊吓反应
任何突然而来的外来感觉、本体感觉、前庭或声音刺激会导致小儿上肢伸直、外展,接着立即屈曲和内收;下肢也会表现出同样程度比较低的反应。有一些脑性瘫痪患儿在惊吓反应后接着将出现非对称性的紧张性颈反射。
本反应的应激反应有以下几种:①小儿仰卧位,将头突然落下;②持仰卧位的小儿两腕关节,将小儿头部自床上抬起,以后松手使之快速回到原来的位置;③仰卧位睡时,突然抽出小儿身下的被单或被子,使水平位移动;④敲击枕头。
有人将此反应的诱导结果分为以下两种:①拥抱相:为双上肢对称性外展,抬向前方,伸展,肩和上肢也伸展,足趾展开,小儿多有惊吓表情;②伸展相:双上肢突然向外伸展,迅速落在床上,小儿稍有不快感。
此反应在新生儿期中出现,3~4个月变弱,6个月消失。本反射为小儿逃避有害刺激,促进上肢和手指伸肌肌张力的发育。新生儿期反射减弱或缺失,说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低下,或因产伤、窒息等原因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不对称者说明有偏瘫、臂丛神经损伤、肌肉损伤等。惊吓反射残存说明有脑损伤或感觉运动障碍。在低钙早产儿及胆红素脑病患儿此反射亢进。
4.背反射、加伦反射、躯干侧弯反射
小儿俯卧位,头于中线,下肢伸直,上肢伸过头。以指尖触摸第12肋骨和胸骨棘突间脊柱两旁的皮肤,会导致躯干侧屈(向刺激侧)。此反射出生时出现,以后头尾方向渐减弱,生后9个月兰道反射完成时消失。一般可以在做兰道反射检查时测定。此反射打破对称性完全屈曲和伸直的模式,揭示躯干侧屈曲肌开始活动,用于躯干的旋转。此反射残存会阻碍正常抗重力伸仰肌的发展,躯干不能稳定。若左右反应强度不均衡,就会产生不对称的躯干动作和姿势。偏瘫时一侧减弱或消失,徐动型脑性瘫痪呈特征性亢进,有重要临床诊断意义。
5.耻骨上伸展反射
压迫小儿耻骨联合部位,可以出现双下肢紧张性伸展反射。0~6周出现,2个月消失。如有脊髓损害、末梢神经损伤、偏瘫时反射减弱或消失;延迟提示脑损伤。
6.自动步行
让小儿处于站的姿势,将其躯干向前倾,将出现小儿足向前迈步。开始时足跟会踏地,脚背屈。稍屈曲的足和足趾伸直,没有平衡反应。此反应出现于生后至2个月时,可观察下肢是否有障碍。
7.放置反射
双手握住小儿的上部躯干,使小儿的手背沿着桌缘移动,小儿会屈曲手并把手带到桌上,而后手伸直,握着的手张开。这个反应是保护腕伸直的预备情况下手的支撑,6个月时会减弱消失。简单的测验情况可用下述方法,即握住小儿的前臂,被动地让桌缘刷他的手背。
脚的放置反应诱导方法为抱持小儿,足背沿着桌缘移动,小儿会屈曲自己的脚,并自动带到桌上,而后会伸直碰到桌面。这是脚预备来支撑载重的,生后2周出现,6个月时减弱、消失。
三、姿势反射
人生后就具有抗重力维持立位和能立位移动的能力。这种抗重力维持姿势的平衡、修正姿势的反射总称为姿势反射,大多是无意识的反射活动。人在活动中保持姿势是多个反射协调的结果,所以姿势反射可反映神经系统的成熟度,是运动发育诊断的良好指标。观察到异常的姿势反射可以作为脑损伤所致运动障碍的根据,和脑性瘫痪关系极大。
(一)紧张性颈反射
紧张性颈反射是头部位置变动时,影响四肢肌张力、眼位变化的反射。颈部肌肉、关节的固有感受器的兴奋冲动,从第1~2颈神经后根进入颈髓内,在第1颈髓-脑干整合,做出应答而使四肢出现紧张性变化。神经冲动上达中脑的动眼、滑车、展神经核团,头部的回旋和逆方向的眼位变化亦显露出来。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是上位中枢受损、下位中枢症状释放的结果。
1.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仰卧位旋转头部,颜面侧上、下肢伸肌张力增高呈伸展位,后头侧屈肌张力增强,上、下肢屈曲。正常新生儿生后1周出现,2~3个月呈优势,以后受上位中枢控制而逐渐消失。它的功能是打破新生儿完全对称性的屈曲和伸展模式,而使其能够分别使用每一侧的身体,是轴扭转的前期。这一反射是建立用眼观察物体及手-眼协调的基础,它是颈部旋转、视觉固定和伸手拿东西的整合预备;它和迷路张力反射协调用来做很原始的身体旋转。脑性瘫痪患儿中常不能正常保持此反射,成长中构成脑性瘫痪的临床症状。因为阻碍了两边载重的发展,它的稳定只会存在两侧肢体,以致会影响四点位置、站和走,都可见到向一侧的颈部张力反射的异常姿势。另外,超过4个月后的强制性反射会阻碍视觉固定于手中某个物品:患儿不能随意抓东西,而是两手一起玩,吸吮大拇指及手指,自我进食都变成不可能,手、眼无法协调。如果左右两边的不对称部张力反射强度不平衡,就会引起脊柱侧弯和头后仰的脱臼。脊柱侧弯的曲线往往是朝向后头侧方向的。
2.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仰卧位呈头部前屈时,上肢屈曲、下肢伸展;后仰时则上肢呈伸展相、下肢屈曲模式,为日常捕获猎物的四足兽的姿势反射。正常期为出生到生后6个月。此反射和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同样支配姿势运动,有助于发展屈曲和伸直间的平衡,用来稳定抗重力的姿势。俯卧位时,前臂支撑手、膝及跪坐所需的伸直张力。脑性瘫痪患儿四爬位时,头前屈则上肢屈曲、下肢伸展而倒下;头部后仰则上肢伸展着床,下肢折屈呈猎犬姿势位。如果头部再屈曲则会致上肢屈曲而失去支持性,躯体倒向前方。这说明不正常保留,会阻碍四点支持位置进一步的发展,从爬位或四点支持位置到站立时,没有交互的动作。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支配了所有稳定和活动形式,如跪坐、兔子跳(在跪坐的姿势下,双手伸直向前,头伸直抬起,脚屈曲、拖延向前)长期的姿势,会引起髋、膝和足畸形。
(二)紧张性迷路反射
紧张性迷路反射又称前庭脊髓反射,是由于头部位置变动及其引起的重力方向改变,为迷路半规管所感知,其信号经延髓的前庭核、前庭脊髓束下达脊髓,使四肢、躯干的肌张力紧张的反射。正常婴儿阳性反射持续到4个月左右。俯卧位头稍前屈时,可见全身的屈曲肌张力增加,可见四肢屈曲,双下肢屈于腹下,保持臀高头低特殊姿势;仰卧位姿势导致全身的伸展肌张力增加,表现为颈过度伸直、脊柱僵硬的伸直、肩后缩、下肢内收和内旋,重者可呈角弓反张姿势。本反射在俯卧位表现出完全屈曲张力,以预备俯卧的发展;仰卧的迷路张力反射发展出完全伸直能力,以预备仰卧的发展。在肢体于身体中线交叉和使自己身体开始旋转时,若有不正常保留,完全屈曲或伸直型模式会使头的控制不好。尤其是俯卧位时,肩前屈阻碍手从身体下拿出来,妨碍俯卧的发展。仰卧位时,肩后缩和头无法抗重力抬起,阻碍了肢体到正中线的动作,翻身和从仰卧位到坐的发展亦受限制。
(三)翻正反应
人、动物可以通过视觉、迷路、固有知觉、皮肤感觉等感觉信息而知道头在空间中的正常位置;如脸垂直时,眼与口是水平的,而且不管身体的姿势如何,头翻正反应会把头回复到这个位置。翻正反应于生后一直发育,而所有翻正反应包括在体轴内的旋转;所有的早期翻正反应,会被以后较成熟的平衡反应抑制或修饰。翻正反应是自动反应,它维持着:①头在空间中的正常姿势;②头颈和躯干间的正常序列关系;③躯干与肢体间的正常排列。
翻正反应可分为以下几种:
1.视翻正反应
高等动物视翻正反应发育良好,和迷路性、固有知觉性、浅表感觉共同维持正常姿势,是在睁眼情况下出现的头翻正反应。其中枢在大脑皮质,由枕叶皮质整合。将小儿抱起前后左右倾斜,小儿头和躯干能主动保持垂直位置。若无头部控制,则不能在没有协助情况下达到坐、爬、立和步行。若肌张力异常,原始反射持续存在,可强烈抑制翻正反应。3周至5岁存在,6个月以后仍阴性有意义。
2.迷路性翻正反应
为了除外视觉性翻正反应,需要蒙住小儿眼睛,支持躯干将小儿垂直竖起,前后左右倾斜,观察头部翻正情况。生后2~3个月出现,4~6个月几乎都呈阳性。反射阴性或明显落后为异常,说明中枢神经系统障碍。中枢在中脑以上脑性瘫痪患儿对这两种反应会不正常,为延缓或被阻碍。徐动型只有当颈部张力反射突然发作时,头开始会翻正,以后借着颈僵硬的过分伸直翻正,后颈伸直会完全垮掉。低张力型缓慢起动无法完成。痉挛型会把伸直痉挛和颈翻正一并伸直,比较不严重者可能会有较慢或较弱的翻正形式。
3.颈翻正反应
颈翻正反应是保持头部对躯干正常位置关系的一种反应,由于头部和躯干间的扭转,对固有知觉感受器刺激产生应答,发生非对称性肌收缩。小儿表现为仰卧位时头正中位、四肢伸展,向一侧回旋头时,可见肩、躯干、骨盆及四肢同时向头的同侧回旋,表现为整体动作。婴儿颈翻正反应于生后1周出现,随紧张性颈反射影响的减弱而增强,6个月左右消失,在完成翻身上起重要作用,对自己坐、步行等体轴回旋方面有很大影响。
4.躯干翻正反应
小儿仰卧位、头正中,检查者抓住患儿双下肢,使下肢与骨盆向一侧回旋。出现反应如下:
(1)小儿主动抬起头称之为躯干头位翻正反应。
(2)当小儿翻至侧位时,由于皮肤的非对称刺激,身体又主动回到仰卧位,称为躯干位翻正反应。
上述两种翻正反应在3个月至5岁存在,6个月以后阴性为异常。
上述的翻正反应,它们都表现为很自然的旋转,使头和身体、重力有着正常关系。它们是平衡反应和正常姿势反射功能发展的基础,而且会被原始反射不正常的保留阻碍或延缓。治疗的主要观念在于抑制原始反射,使肌张力正常化,并诱发翻正反应的出现。
(四)抬躯反应
抬躯反应是由迷路性翻正反应、身体作用于头的翻正反应、视翻正反应复合而成。随着月龄增长,脊柱从上方已变为弓状的上方凹。看见胸腰部的伸展时可以认为完成了这第Ⅰ相。一般生后6~18个月,将处于第Ⅰ相的小儿头部被动前屈,可以见伸展的紧张性弛缓、躯干屈曲、下肢也下垂,为第Ⅱ相。抬躯反应在6个月时仍为阴性、非对称姿势、四肢紧张异常者,要怀疑发育障碍、运动障碍。
(五)平衡反应
当倾斜小儿身体支持面,移动其身体重心时,小儿为了保持平衡,四肢发生代偿运动,调节肌张力保持整体的正常姿势的反应,称为平衡反应。平衡反应是由迷路诱发出头动作的改变,而导致身体重心的改变或是一些动作的出现,来保持被干扰的平衡。它是最复杂、最高层次的反射(反应)、足皮质水平的反应,小儿皮质下基底核、中脑、脑桥、小脑必须是正常的。平衡反应的成熟发展,使得一个人能够在任何姿势下维持他的姿势。
平衡反应的判断:平衡反应可以从卧位、坐位、立位检查来判定。
1.仰卧位平衡反应
将小儿仰卧于倾斜台上时,小儿手脚伸直,头中线。当突然倾斜到一边时,可见小儿头、胸会回到原来位置,抬高侧的上、下肢会有外展和伸直的平衡反应,而下侧的上、下肢会有保护反应。此反应于6个月以后开始出现。俯卧位测验的方法和意义同仰卧,左右两侧都要进行检查。
2.坐位(跪立)平衡反应
使患儿放松地坐在椅子上,握住小儿的一只手,同时突然地拉向一边。反应是头胸翻正,对侧手足会外展、伸直。被拉侧手足会有保护反应。前方6个月、侧方7个月、后方10个月出现。跪立位测验的方法和意义与坐位相同。正常小儿15个月出现无反应或延迟有病理意义。
3.立位平衡反应
使立位小儿前后左右倾斜。前后倾斜时,主动前后迈步;左右倾斜时,一侧下肢会向另一侧跨一步,以获得平衡,支持身体不倒。当平衡反应完成后方可抓站及迈步。一般前方平衡出现在12个月,侧方平衡在18个月,后方平衡在24个月出现,终生存在。
脑性瘫痪患儿显示出平衡反应发育异常,不能正常出现。严重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平衡反应几乎不能建立。中、轻度痉挛型显示平衡反应建立不完全,可能被不正常或原始动作形态干扰,平衡反应开始较慢。徐动型患儿无法控制翻正和平衡反应,干扰平衡。虽然大部分的姿势都有反应但不协调,且不直接。这是由于肌张力改变和缺乏协调所致。
(六)保护伸展反应、降落伞反应
如果患儿受到突然的外力而致重心移动,其平衡很快被破坏,无法恢复平衡及避免跌倒,这时就会刺激上肢的保护伸展反应。根据外力施加方向的不同,可分为前方、后方、侧方保护性伸展反应。此反应出现的时期为前方5~6个月,侧方7~8个月,后方10个月。此反应会持续终生。坐位反应、手支撑反应会在保护伸展反应出现前出现。
当支持小儿腋下,使其俯卧于空中时,突然将小儿的头朝向地面、接近地面,小儿表现为首先手伸直、手指张开、腕伸直碰到地面,其次支持的手会载重支撑反应来保护头部,也称为降落伞反应。此反应的出现说明小儿已经可以抓站。若10个月后还不出现即有病理意义。偏瘫者出现左右差异,脑性瘫痪患儿常常有不正常的保护伸展反应。比较严重的痉挛型保护伸展反应完全消失,而且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会干扰发展,另外,联合反应也会阻碍它的发展。中度到轻度脑性瘫痪患儿会以较慢、不适宜的反应来保护头,可能歪倒时,会以肘屈曲来支撑。他们可能会有向前反应,却没有向后反应,或是倾向左边,而没有倾向右边的反应。
(七)背屈反应
从背后拉立位小儿使之向后方倾斜,则踝关节和足趾出现背屈;此反应为足底把握反射消失后,获得无支持的站立的恒久存在反应,在获得行走功能上相关性极大,正常小儿15~18个月出现。
总之,翻正、平衡和保护性伸展反应依序的发展,是正常姿势反射功能的一部分,它们提供了所有技巧性动作协调的背景。其迟延和异常妨碍正常发育,也为诊断提供依据。而且在治疗脑性瘫痪时,应尝试减少妨碍它们发展的因素,以及直接诱发更多的正常反应。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这些和运动发育、姿势发育有关的反射(反应),很少会发现一个动作是单一反射的结果,有些比较强,部分反射会相互抑制。当你发现小儿身上有一些复发的不正常动作形式时候,一定要把小儿连续地放在不同姿势,观察其发生的不同动作形态。总之,这些反射的组织是用来思考反射间相互作用的一般架构:高层次的反射是翻正和平衡反应;低层次的反射是指那些应该在2~4个月就被抑制的反射。表4-5列举了姿势反应的正常发展过程。
表4-5 姿势反应的正常发展
注:摘自Bobath,B:Abnormal Postural Reflex Activity(caused by brain le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