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性瘫痪:现代外科治疗与康复
- 徐林
- 8字
- 2020-08-28 10:50:30
上篇 脑性瘫痪概述
第一章 脑性瘫痪概论
第一节 脑性瘫痪的概念和历史演变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是导致儿童运动功能障碍最常见的疾病,是指出生前至出生后早期(一般是指生后4周之内),在脑发育未成熟阶段受到损害,是一种非进行性但永久存在的脑损害,形成以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为主的综合征,其中最常见的类型是痉挛型脑瘫。尽管许多脑性瘫痪儿童可能合并智力、精神迟滞、性格变化等问题,或者伴有听觉、视觉、触觉等感觉障碍和感觉缺陷,但运动功能障碍是其最突出的特征。症状多在2岁以前被发现,并需除外大脑进行性疾患和一过性运动障碍,或者被认为将来可以成为正常的运动发育迟缓。
脑性瘫痪一词使用至今也就百余年历史,但对脑性瘫痪症状的描述可追溯至公元前。古希腊雕像和古埃及摆设中就可见痉挛型脑性瘫痪的形象,《新约圣经》和古希腊的圣典中也可找到脑性瘫痪形象的记载。医学史上公认首先记载脑性瘫痪症状的是英国矫形外科医生William J.Little。Little于1844年在 Lancet杂志上首次提出痉挛性强直(spastic rigidity)的概念,1855年出版了 On the Nature and Treatment of Deformities of the Human Frame一书,书中Little已认识到脑性瘫痪患儿常可合并智力障碍和语言障碍。Little创建的Royal Orthopaedic Hospital中对此类患儿采用手术、手法、按摩、温浴、涂油及辅助器具(如支具、带子等)等方法进行治疗。1861年,Little在伦敦产科学会特别演讲中指出,分娩过程可能引起新生儿神经、肌肉损伤,并列举了200余例痉挛性强直患儿和异常分娩关系密切,强调难产、未成熟儿、新生儿窒息与脑性瘫痪关系密切。此次演讲在产科医生、矫形外科医生中引起很大反响。此后,脑性瘫痪也被称为Little病。
“cerebral palsy(脑性瘫痪)”这个词是英国医生Sir William Osler于1888年在“155例脑瘫病例回顾性报道”中提出的,这些病例绝大部分是痉挛性双下肢瘫。1897年,德国医生Sigmund Freud在其论文《脑性瘫痪的分类》中称痉挛性双下肢瘫与早产有关,此外他首先强调脑性瘫痪症状可由多种原因所致,可划分为若干类型或亚型。随后文献中相继出现“cerebral paralysis、spastic paralysis、cerebral birth palsy、spastic diplegia、cerebral degeneration”等词。1948年,学者们认为“cerebral palsy”意味着脑性神经、肌肉损伤,概括了脑性运动障碍概念,更为符合脑性瘫痪表现。自此以后,美国以“cerebral palsy”一词来描述脑性瘫痪并延续至今,并为世界所认可。
目前,脑性瘫痪的定义可概括为:脑性瘫痪是指神经系统发育未成熟阶段大脑受到非进行性、永久性损害,形成以运动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损害原因可能是产前、产时或产后的因素,可以是原本正常发育的神经系统受到损伤,也可能由于神经系统本身发育异常。痉挛型脑性瘫痪最为常见,痉挛是由于大脑皮质运动控制中枢受到损伤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