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药物依赖的基本属性
药物依赖具有明显的生物学属性和社会学属性,即药物强效性、药物依赖性、药物耐受性、药物危害性、药物管制性五个基本属性。
一、药物强效性
凡能导致药物依赖或成瘾的药物与物质,称“致依赖性药物(依赖性药物)”、“致成瘾性药物(成瘾性药物)”、“管制性药物”、“毒品”等。这些药物基本属精神活性物质(psychoactive substance),精神活性物质是指能够影响心境、情绪、认知、感知觉、行为并改变意识状态的天然和人工合成物质;这类药物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大多数都具有高效价药学作用,被列为强效药品。如果合理而规范的使用,其临床价值至今难被其他同靶药物所替代。例如,阿片类麻醉镇痛剂吗啡、哌替啶、芬太尼、美沙酮、二氢埃托啡等;其中吗啡的镇痛效能是普通解热镇痛剂的5~10倍,美沙酮是吗啡的2~3倍,芬太尼是吗啡的80~100倍,舒芬太尼是吗啡的800倍以上,而二氢埃托啡的镇痛效力是吗啡的2000~12000倍。所以至今,这类强效镇痛药物的众多品种仍对人类健康发挥着重要临床作用。
药物强效性是致依赖性药物的显著生物学特性。实质是其所具有的“正性强化”作用或“正性效价”作用。药物的正性强化作用不但可产生与用药靶标一致的高价效应,而且还可通过大脑奖赏机制触发用药者在精神上产生特殊的心理愉悦和精神体验,使用药个体在解除病痛的同时又能深层次体验某种特殊的精神欣悦与心理放松。当治疗质量得以优化和提升时,其依赖潜力和成瘾倾向往往随之产生。因此,正确认识致依赖药物的强效属性,对合理使用药物,杜绝和减少医源性药物滥用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二、药物依赖性
药物依赖性是精神活性物质所致靶标产生的最本质属性。药物滥用之所以可对用药个体造成严重危害,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药物滥用产生的最严重后果——药物依赖。药物依赖也称药物依赖性或药物成瘾性。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委员会将药物依赖性分为身体依赖性和心理依赖性两个类型。
(一)身体依赖性
身体依赖性(physical dependence)是指由于连续性反复或周期性重复滥用药物致使中枢神经系统和躯体组织系统处于一种特殊适应状态。这种在药物作用下实现的特殊病理性平衡维态,一旦中断用药或减量用药使适应状态失衡,引起一系列严重的生理性躯体反应和精神病理效应,故又称“生理依赖性”(physiological dependence)和躯体依赖性。终止或减量用药所引起的以中枢性疼痛和精神障碍为主显表现的临床反应,称戒断综合征(withdrawal syndrome)。戒断综合征是身体依赖性的重要标志和临床外显,也是药物滥用者不敢也不能终止吸毒的重要原因之一。
身体依赖性的产生是中枢“负性强化作用”的结果。例如,长期滥用海洛因等外源性阿片类物质,使机体内源性阿片物质减少;当突然中止用药或锐减药量时,导致体内阿片受体呈现“空载”现象,此时机体内源性阿片肽的含量和浓度远低于药物滥用前基准水平,从而无法满足机体生理功能所需的效度,引起中枢神经发生负性强化效应,引起反跳性临床症状和反应,即戒断综合征;此时,表示身体依赖性业已形成。凡能够导致身体依赖特性的成瘾药物,习惯上,多称“硬性毒品”或“烈性毒品”。当今流行毒品中,海洛因是能够引起最为严重戒断症状的身体依赖性毒品,故将其称为“硬性毒品之王”或“烈性毒品之冠”。大麻和可卡因及苯丙胺类多数品种,因引起的戒断症状可能不十分典型,其躯体依赖性不如海洛因等阿片类明显,故多称其为“软性毒品”。
临床上,因突然中止用药而引发的戒断反应称“急性戒断综合征”或“急性戒断症状”。急性戒断反应给成瘾者造成的痛苦体验和精神不适往往极其严重而难以自制,使其成为药物依赖和毒品成瘾的重要原因。急性戒断综合征尽管表现严重,但其具有明显的时间自限性和症状自减性。也就是说在未给予任何医学干预的情况下,大多数戒断症状多可在持续到一定时限后,自行逐渐减弱和最终消退。这是依赖个体代偿机制和适应性调节功能发挥作用的结果。因此,急性戒断综合征又称“自限型临床症状群”或“自愈性症候群”。这一机制是阿片类依赖临床脱毒自然戒断的生物学基础。
阿片类依赖往往在中止用药或脱毒治疗结束一定时间后,重复出现类似急性戒断反应的症状,称之为“稽延性戒断综合征”或“迁延性戒断综合征”。稽延性戒断综合征是该类毒品成瘾脱毒后发生复吸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
身体依赖性并不是所有依赖性药物的必然属性。许多毒品成瘾例如苯丙胺类、大麻类、烟草等成瘾往往没有或没有明显的身体依赖表现,在中断用药时可不出现或较少出现戒断症状,使滥用者产生这类毒品没有成瘾性的错觉和误识。在药物依赖临床上,虽然往往将没有或没有明显身体依赖性的成瘾药物,称之为“软毒品”或“柔性毒品”。但这并不是说该类毒品的危害性可以被忽视,在许多情况下,产生的后果往往更加复杂而增加治愈难度。
身体依赖属性的病理生理特征:
1.身体依赖性是由于反复滥用依赖性药物,使机体处于用药条件下的适应性新平衡状态。这种病态平衡是在体内必须保持成瘾药物于一定水平和浓度的前提下而实现的。因此,依赖者必须连续不间断地使用该药物,成为药物依赖患者。
2.滥用个体一旦中止或突然减量用药,即会发生涉及整个心身的主观不适和客观体征,称“戒断综合征”。
3.戒断综合征是由疼痛症状群和精神障碍及机体多系统功能变化为主要表现的负性临床表现。严重的急性戒断症状是滥用个体不敢或不能中止用药的重要原因之一。
4.急性戒断综合征具有明显的时间自限性和症状自撤性特征,这是身体依赖性的重要标志和临床特征。稽延性戒断综合征具有慢性持续性或间歇性发作特性,是毒品复吸行为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5.身体依赖性并非所有致依赖性物质和毒品的共同属性,能够形成身体依赖性的致瘾物质多称“烈性毒品”或“硬性毒品”。
6.药物依赖和毒品成瘾戒断治疗的前置干预即对急性戒断综合征的治疗,称“临床脱毒”或“临床戒瘾”。
(二)精神依赖性
精神依赖性(psychic dependence)是依赖性物质作用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精神效应和心理状态,又称心理依赖性(psychological dependence)。依赖者表现为对某种药物非常强烈的“渴求”状态和不顾一切的强迫性“觅药”行为。精神依赖是成瘾性药物通过奖赏机制产生强大正性强化作用的结果。由于精神依赖性使依赖者心理品型、人格特质和精神类别发生了深层次病理改变,现代医学将药物依赖认定为是一种以精神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慢性高复发性脑病,对此已逐渐形成广泛共识。
依赖性精神活性物质作用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可产生一种特殊的精神欣快和心理愉悦效应,并极其深刻的留在记忆之中,使滥用者对该物质处于一种强烈“渴求”状态。一般情况下,用药者为追求这种特殊的心理愉悦、欣快、舒适、激奋效应和精神刺激与满足,视获用成瘾物质为生活最重要的目标而不顾一切和不计后果地强迫性寻求,最终沦为依赖毒品的牺牲品。
大多数情况下,多是先产生精神依赖,后形成身体依赖,所以成瘾者既有主动追求精神效应的挚愿,即主动性心理渴求;又有被动避免戒断症状的觅药行为,即被动性强迫用药。精神依赖与身体依赖的区别之处在于精神依赖停药后,一般不出现或不明显出现身体戒断症状,而身体依赖在停药后大多出现明显甚至十分严重的戒断症状群。精神依赖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奖赏效应的正性强化作用,身体依赖性产生的主要原因与中枢神经系统复杂的负性强化作用直接相关。由于精神依赖性的形成是建立在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和结构发生生物学改变的基础之上,所以,其造成的病理损害和记忆痕迹在时间和空间上可能具有无限向度,这正是精神依赖比躯体依赖更具危害深度和影响长度的原因所在。研究证实,奖赏机制所产生的欣快体验和愉悦感受可能会极其深刻的留迹于中枢特定区域的多级神经组织层面,此与中枢神经元及神经通路发生结构和细微结构病理改变密切相关。在依赖性药物当中,有相当比例的毒品具有程度不同的身体依赖和精神依赖双重依赖属性,例如,海洛因等阿片类毒品。
精神依赖性还具有“交叉依赖性”(cross-dependence)、“条件依赖性”(conditional dependence)、“环境依赖性”(situational dependence)、“反应依赖性(reaction dependence)”等生物学和心理学特性。
综上所述,精神依赖性的病理心理学特征可归纳为:
1.精神依赖性是依赖精神活性物质作用中枢系统,通过奖赏机制产生特殊的精神欣快和心理愉悦效应的正性强化作用结果。
2.正性强化效应可影响心境、情绪、认知、感知觉、行为、意识、人格和认识价值观等,导致精神障碍和心身病理变化。所以,药物依赖被逐渐共识为是一种以精神障碍和心身疾病为特征的慢性脑病。
3.精神依赖主要表现为强烈的毒品渴求和强迫性觅药行为。
4.精神依赖的形成机制是建立在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和结构发生生物学改变基础之上,所以其造成的病理损害和记忆痕迹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无限向度,这是精神依赖性比身体依赖性更具危害深度和持续长度的原因所在。
5.精神依赖性是依赖性药物的共同属性,即所有毒品都具有精神依赖属性。所以,精神依赖是药物依赖最本质的特征性属性。
6.精神依赖还包括“交叉依赖性”、“环境依赖性”、“条件依赖性”、“线索依赖性”等。
三、药物耐受性
药物耐受性(drug resistance)是机体对药物作用所产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和代偿状态。在连续反复使用某种药物过程中,用药剂量不断递增以求维持基本药效水平,否则不但无法体验原用药感受,而且会出现明显戒断症状或类戒断反应,这种状态的特性称之为药物耐受性。药物耐受性是机体对药物敏感性下降的结果,其对药物依赖性形成和走向产生重要影响;所以,药物耐受性是药物依赖性重要属性之一。不同依赖性药物的依赖机制和成瘾速度虽然存在差异,但其依赖性的形成都是机体代谢活动和生理功能发生相应调整和重建,从而逐步建立了新的适应性稳态和耐受平衡的过程。大多数依赖性药物都具有药物耐受性,而药物耐受性大多具有可逆转性和可恢复性。即停止用药后药物耐受性可随之逐步减消;并且在一般情况下,经一定时间后机体对大多数药物的反应可恢复到原态水平。
药物耐药性是造成药物依赖者不断增加用药剂量,从而递进加重毒品对机体损害作用的重要生物学机制。当人体对某种药物产生耐受性后,对其他同类药物的敏感性也可能平行降低;例如阿片、海洛因与美沙酮之间存在的交叉耐受现象,此称“交叉耐受性”。交叉耐受性的产生表示机体对更多相近药物敏感性下降。因此,临床医师必须将此因素置于临床思维之中,特别是当中止用药后,耐受性可能随之减消,依赖者对药物敏感性重新恢复,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必须考虑调整,这是确保安全用药的理论基础。
四、滥用危害性
药物滥用对吸毒个体所造成的身体和精神损害几乎是毁灭性的。毒品成瘾使吸毒者体质摧残、健康恶化、疾病侵损,造成劳动能力丧失、人际关系断裂、社会功能障碍;大多数吸毒成瘾者思想苦闷、意志消沉、人格变异、精神偏执、性格扭曲、心胸狭窄、行事孤僻,使其远离主流社会,成为另类群体;特别是该人群处于艾滋病、性传播疾病和多种恶性慢疾的高危状态;多种疾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及致残率都远高于普通人群,对社会健康和公共卫生的安全构成挑战。
药物滥用对吸毒者家庭的危害是灾难性的。吸毒必然导致个人和家庭经济崩溃、生活窘困、亲情分离、家庭解体。作为社会基本细胞的家庭,是人类社会结构中重要稳定因子。一旦破离,给社会稳定带来的破坏力必然是灾难性的。所以,社会工作者警言:天下之倾家者,莫甚于毒。在我们现今社会,任何家庭只要出现一个吸毒人员,这个家庭就很难走出毒害的阴影。
吸毒个体不但是毒品的终端消费者,而且许多最终成为毒品非法交易的参与者。吸毒者为维持吸毒而不择手段获取毒资,往往被迫甚至主动加入贩毒组织;铤而走险,以贩养吸,成为毒品犯罪和恐怖活动分子。当前,日益猖獗的跨国毒品犯罪,严重破坏了国际贸易次序,阻碍了各国经济建设发展,构成全球性社会进步挑战。毒品问题已是世界公害,毒品犯罪的全球化泛滥,促使禁毒已经成为人类达成共识程度最高的统一行动。
五、药物管制性
药物滥用在社会学和法律层面已在世界范围列为非法行为,根据有关国际公约和各国法律,贩卖毒品和吸毒行为均属违法犯罪。其中最著名的国际公约包括:联合国《1961年麻醉品单一公约》、《1971年精神药物公约》、《禁止非法贩运麻醉药品和精神药物公约》等。
我国2008年正式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中明确规定:“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并指出:“禁止非法生产、买卖、运输、储存、提供、持有、使用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和易制毒化学品”。当今,对具有滥用倾向和成瘾潜力药品的严格管制已形成全球广泛共识和一致行动。致依赖性药物的非法性和管制性是毒品的法律特征属性,因此,在法律层面药物滥用者既是毒品受害者,也是国际法规和各国法律所不容的毒品滥用违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