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介入超声临床应用指南
- 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
- 1592字
- 2020-08-28 10:25:02
第二节 肝局灶性病变
【目的】
1.明确肝局灶性病变的性质、病理类型及分化程度。
2.了解肝肿瘤的分子标记。
3.评价射频、微波等各种微创治疗的疗效。
【适应证】
1.各种影像学检查无法确诊的肝内局灶性病变。
2.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不一致的肝内局灶性病变。
3.肝硬化背景下不能排除恶性的结节性病变。
4.恶性肿瘤病理需要了解组织学类型、分级、肿瘤分子标记,帮助确定诊疗方案者。
5.需要病理组织结果指导消融后续治疗的肝内肿瘤病变。
6.需要病理组织结果指导化疗的肝内肿瘤病变。
7.原发灶不明的肝内转移性病变。
8.长期追踪但影像学检查不能确诊的良性病灶,患者要求明确病理诊断者。
9.手术未取活检或活检失败者。
【禁忌证】
1.病灶位于肝脏表面、穿刺路径上没有正常肝组织的病变。
2.肿瘤内血管丰富,或肿瘤组织邻近大血管,穿刺难以避开者为相对禁忌证。
3.其他禁忌证与肝弥漫性病变相同。
【术前准备】
1.患者准备(见肝弥漫性病变)。
2.器械准备(见肝弥漫性病变)。
3.药品准备(见肝弥漫性病变)。
【操作方法】
1.根据病灶位置,患者一般取仰卧位或左侧卧位,常规扫查整个肝区,超声观察病灶的数量、大小、位置、形态、边界、内部回声、肿块内部及周边血流等情况。对于少数病例超声图像未显示或显示不清楚,可以利用术前CT或MRI影像资料,采用融合影像技术引导穿刺。
2.选择穿刺病灶,避开较大的血管、肠管、胆管、胆囊、膈肌等重要器官,选择进针点及穿刺路径。选择最短途径,穿刺针尽可能经过正常肝组织穿刺病灶。
3.患者取最佳体位,充分暴露肝区。常规消毒、铺巾,用无菌塑料套包住探头后再次确定进针点及穿刺路径,2%利多卡因局麻至肝被膜。
4.进针时嘱患者屏气配合,针尖刺入至少1cm(肝硬化背景至少1.5cm)肝组织后,当观察到穿刺针到达病灶边缘时,触发扳机,实时观察穿刺针所在位置后迅速退针,可选取肿块不同区域进行2~3次穿刺取材,避免在同一点反复穿刺。观察针槽内组织的颜色、质地和长度,大致判断所取组织是否满意,根据检验项目要求来确定标本是否需要固定。
5.穿刺后根据获取的标本量、色泽、质地等肉眼外观特点,决定穿刺次数,通常取材次数一般不超过3次。每次取材,应对活检针进行清洁处理,降低针道种植风险。
6.穿刺后适当压迫穿刺部位,穿刺部位覆盖无菌纱布或止血贴,用腹带压迫。观察生命体征等2小时以上,超声确认穿刺部位肝脏无出血后可用轮椅或平车送回病房。嘱患者平卧4小时以上。
7.超声造影引导穿刺活检 对于较大的、容易发生出血、坏死的病灶或常规超声显示不清的病灶,有条件者可采用超声造影引导穿刺,以降低肝脏局灶性病变活检的假阴性率。
(1)穿刺前超声造影:应详细记录病灶的大小、位置和形态,确认病灶内的增强区和无增强区及毗邻关系,灌注时相变化及消退时间,周边血管分布情况等,以供确定穿刺方案参考。
(2)超声造影引导穿刺方法:推荐选择实时双幅模式,同时显示组织谐波成像和超声造影成像,注射造影剂后显示病灶异常增强的区域或造影剂消退区域,避开无增强的区域,在超声造影引导下行穿刺活检,对应的组织谐波成像可以更加清晰地显示病灶和穿刺针,实时观察穿刺过程。如果超声仪器未配备实时双幅造影软件,可在超声造影后即刻转换为常规超声模式,在病灶异常增强或造影剂消退对应的区域取材。
【注意事项】
见肝脏弥弥漫性病变。
【不良反应和并发症预防】
1.肝脏肿瘤穿刺后针道种植的发生率很低,约为0.003%~0.009%,可能与穿刺操作过程和患者自身免疫功能有关。选择较短的射程、最短的穿刺距离、较少的穿刺次数。如果用同一根针重复穿刺,每次取材后,应对活检针进行清洁处理,一般采用95%乙醇擦拭三遍。在满足诊断需要的前提下,活检针外径的选择应遵循“宁细勿粗”的原则,降低针道种植的概率。对于可切除的肿瘤,应将穿刺针道置于手术可切除的肝段内。上述措施可以减少针道种植的发生。
2.其他并发症见肝弥漫性病变。
【穿刺活检后的护理】
见肝弥漫性病变。
【术后记录内容和要求】
见肝弥漫性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