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用美容皮肤科学
- 何黎 郑志忠 周展超
- 4699字
- 2020-08-28 10:04:19
第二篇 美容皮肤科学基础
第八章 面部结构解剖
随着注射美容的兴起,与注射美容相关的解剖学知识就显得非常重要,尤其是充填剂的注射需要医师对组织中的血管、肌肉、脂肪结构、筋膜和韧带以及神经分布有更加精细的了解,这样才能避免造成严重的不良事件。这些知识往往超过传统的解剖学的范围。近十多年来随着注射美容的不断发展,大量的临床美容医生开始着手研究面部精细的解剖学结构,这些解剖路径和方法与传统的解剖学视角略有差异,它更强调皮肤组织中的层次和重要结构的分布,为注射美容以及提拉线治疗提供理论支持。因此面部的精细解剖学知识是医疗美容医师,尤其是进行注射美容治疗医生的必修课。
第一节 面部层次
面部软组织由浅至深可分为五层:皮肤、皮下组织、表浅肌肉腱膜系统(superficial musculo-aponeurotic system,SMAS)、疏松组织层、深筋膜或骨膜,此五层结构在头皮和额部最为典型(图8-1-1)。一至三层(浅筋膜)结合相对紧密,通过第四层(疏松层),可以在第五层(深筋膜)上滑动,而在第四层中没有重要的血管穿行。在额部边缘,如上颞线和眶上缘处,韧带结构将其牢固的固定,很多重要的神经、血管分布于韧带周围。在面部的其他区域,五层结构更趋复杂,各种限制韧带贯穿五层结构,将真皮与深方的骨骼连接在一起。
图8-1-1 面部结构层次示意图
一、皮肤
皮肤分表皮和真皮两层。表皮由不同分化期的角质形成细胞、黑素细胞和朗格汉斯细胞构成。真皮构成浅筋膜的外层,由成纤维细胞分泌的真皮基质构成,Ⅰ型胶原是真皮基质的最主要成分,另外还含有其他类型的胶原蛋白(Ⅲ、Ⅴ、Ⅶ)、弹性纤维、多聚糖、纤连蛋白等。真皮内含有丰富的血管网。真皮的厚度与其活动性成反比,眼睑处最薄,在额头和鼻尖最厚。真皮越薄的部位,更易受内外因素影响而发生老化。
二、皮下组织
皮下组织包括两种组分:皮下脂肪和纤维网。皮下脂肪提供了面部的饱满,而纤维网将真皮与深层的SMAS联系在一起。纤维网是面部的限制韧带穿过皮下脂肪时分支连接形成的网络。在面部的不同区域,两种组分的数量、比例和分布各不相同。头皮的皮下组织厚度均一,与被覆的真皮结合紧密,与之相反,在面部不同区域,皮下组织厚度和稳定性差异很大,在眼睑和唇,该层非常致密,脂肪含量稀少,而在鼻唇沟外上方,皮下组织非常厚,其纤维网明显拉长而变得脆弱,更易发生老化改变。皮下组织与上方真皮的连接比与其深部SMAS的连接更加紧密,这是限制韧带和纤维网呈树状分布的结果(图8-1-2)。
图8-1-2 面部韧带的树状分布示意图
皮肤通过粗大的支持韧带一端连接于骨膜,另一端通过细小分支向上穿行,通过SMAS筋膜层移行为纤维网与真皮连接,越靠近SMAS处,纤维越稀疏,但更粗大。所以,手术时在皮下深层(更靠近SMAS)进行皮下分离比靠近真皮分离更容易。纤维网在面部不同区域依其深方解剖结构的不同,方向和疏密各不相同,在深方有限制韧带穿过的区域,垂直走行的纤维最为致密,将皮下脂肪分割成不同的脂肪室,也称为脂肪间隙(图8-1-3)。当这些韧带穿过第四层时,在该层形成不同的软组织间隙,以便浅筋膜在深筋膜上滑动(图8-1-4)。在覆盖于间隙表面的皮下脂肪,纤维较稀疏,更呈水平走行,手术中容易钝性分离。
图8-1-3 面部脂肪间隙(脂肪室)示意图
面部纤维网/韧带将面部皮下脂肪分隔为不同的脂肪间隙
图8-1-4 面部韧带与间隙示意图
三、表浅肌肉腱膜系统(SMAS)
这是面部的第三层结构,主要由面部表情肌及其相连的筋膜构成,称为表浅肌肉腱膜系统(SMAS)。这些表情肌全部或大部分布在第三层,收缩使其产生运动,绝大多数表情肌分布在口周和眼周。SAMS连续分布于整个面部,依其所含肌肉的不同,在不同部位名称各异,如头皮部分称为帽状腱膜,颞部称为颞浅筋膜(颞顶筋膜)。在第三层,面部肌肉主要呈宽阔的片状分布于前面部,上部为额肌,中间为眼轮匝肌,下方为颈阔肌。这些肌肉往往只有很少的骨性起点,更多依靠前面提到的限制韧带间接固定在深筋膜(骨膜)上。如,额肌在上颞线处被颞上隔固定,眼轮匝肌在外侧被眶外侧增厚区固定于眶缘,颈阔肌上缘被咬肌韧带固定。在该层,口周和眼周分布着一些较深的表情肌,对口轮匝肌和眼轮匝肌起控制作用。在眼周,主要是皱眉肌和降眉间肌,在口周,包括提肌(颧大肌、颧小肌、提上唇肌和提口角肌)、降肌(降口角肌和降下唇肌)和颏肌。
四、疏松结缔组织
疏松结缔组织是面部的第四层,是进行SMAS下除皱术的解剖层次。该层相对复杂,主要含有以下结构(图8-1-5):软组织间隙;限制韧带;深层肌肉;面神经分支。第四层分布着很多软组织间隙,这些间隙使眼周和口周的表情肌可以在深筋膜表面自由的滑动。面部的限制韧带主要分布在间隙周围,构成间隙的边界。在面部有些区域,间隙内分布有深层脂肪,对面部形态提供支持。
图8-1-5 面部间隙示意图
在侧面部耳前方,因为没有表情活动,从耳软骨到颈阔肌后缘之间25~30mm宽的区域广泛分布着韧带样结构,Furnas将其称为颈阔肌耳韧带。这一区域,真皮、皮下组织、SMAS和腮腺筋膜(1~5层)融合在一起,第四层不再作为间隙存在,而成为软组织垫的一部分。因为该区的韧带样特征,在外科手术中被广泛作为固定区。与之相反,在前面部,眼周和口周的运动频繁,韧带致密而集中,主要沿着骨性腔隙的边缘分布。面神经沿着这些韧带,由深至浅,分布并支配其靶肌肉。
五、深筋膜层
面部软组织最深层是深筋膜,主要由被覆在骨表面的骨膜构成。在侧面部,咬肌(颞肌和咬肌)覆盖在骨表面,此处的第五层由覆盖肌肉表面的筋膜构成,颧弓以上为颞深筋膜,颧弓以下为咬肌筋膜。在颈部,此层为颈深筋膜,覆盖舌骨上肌群,形成下颌下间隙,其内含有下颌下腺。深筋膜尽管很薄,但坚韧而致密,是面部限制韧带的起点。
第二节 面部结构解剖
一、肌肉
面部肌肉被面部筋膜包裹,位于浅层和深层筋膜之间(图8-2-1),由面神经分支支配,每根肌纤维可以独立收缩产生面部运动。肌肉组织间有协同或拮抗作用,当一组肌肉收缩时,另外一组肌肉配合或者向相反的方向牵拉。
图8-2-1 面部肌肉分布示意图
(一)额肌
是覆盖整个额部的矩形薄肌,向后与帽状腱膜延续,向前止于眉间与眉弓,并与皱眉肌、降眉间肌及眼轮匝肌纤维交织,止于该处皮肤的真皮深层。额肌是唯一具有提升眉作用的肌肉,并可通过抬上睑的作用使眼裂张大。额肌由面神经的额支支配,后者在眶上缘进入该肌肉。
(二)皱眉肌
是眼轮匝肌深部的一块独立的窄长条肌肉,中间深,外侧浅,起自眉中间的骨膜,斜向外上分出横头和斜头,止于眉内侧的皮肤真皮。支配皱眉肌运动的神经是面神经额支的分支。皱眉肌的收缩能使眉内收并稍微降低,并向下、中移动,其反复地收缩能在眉间产生竖向或横向的皱纹。
(三)降眉间肌
起自鼻骨远端及侧鼻软骨的浅筋膜,向上与额肌纤维交织,止于眉间的皮肤真皮,并与额肌、眼轮匝肌肌纤维相互交织,位于同一层次。降眉间肌收缩可造成眉向下牵拉,增加眉间组织的凸度,并在鼻根至眉间位置产生横行皱纹。降眉间肌受面神经额支支配。
(四)降眉肌
起自额骨的鼻部睑内侧韧带上约1cm处,呈扇状插入内侧眉的真皮部。收缩降眉肌使眉毛下降,将眉间和鼻部皮肤牵拉在一起,产生愤怒、凶恶的表情,是造成眉间横行皱纹和鼻根部皱纹的原因。也由面神经的额支支配。
(五)眼轮匝肌
是眼周较为宽大扁平的椭圆形肌肉,起眼睑闭合作用。眼轮匝肌内眦部和外眦部的收缩可使眉的内外侧下拉,起眉降肌作用。眼轮匝肌肌纤维在外侧垂直走行,会产生水平的鱼尾纹。该肌的支配较复杂,包括面神经额支和颧支。
(六)鼻肌
鼻肌像倒置的马蹄,上半部分横行穿过鼻背,下半部分的分支垂直走行于鼻侧面。
(七)降鼻中膈肌
走行垂直于鼻小柱,微笑时可将鼻尖下拉。
(八)口周肌肉
包括提上唇肌、提口角肌、降口角肌和降下唇肌。止于皮肤的四块主要的提上唇肌肉有颧大肌、颧小肌、提口角肌和提上唇肌,它们共同作用于皮肤,形成鼻唇沟。浅层口周表情肌包括笑肌、颧大肌、颧小肌、颈阔肌、降口角肌和浅层口轮匝肌。
1.颧大肌、颧小肌
都是薄而长的肌肉,起自颧骨体,止于上唇外侧部分的肌肉。颧大肌起自颧小肌的外侧,止于上唇隐窝的最外侧。颧小肌是较短的肌肉,止于上唇的中部。
2.笑肌
是薄片状的肌肉,有时仅仅是颈阔肌的延续。笑肌起自腮腺筋膜,止于口角皮肤。收缩时牵拉嘴角向外产生冷笑表情,并能使嘴角闭合。
3.提上唇肌、提口角肌、提上唇鼻翼肌
这些肌肉起自上颌骨犬牙的上方,止于上唇的中部,对上唇起几乎垂直的提拉作用。这种作用导致露犬齿的笑——犬齿笑。这些提肌主要由面神经的颧支和颊支支配。
4.口轮匝肌
是下面部的主要表情肌,围绕口周呈环形,行使括约肌功能。起源不同的多组提肌和降肌最终都进入到口轮匝肌和上下唇。有的肌纤维沿上下唇水平走行,反复收缩导致垂直皱纹。
5.颊肌
与口轮匝肌深层纤维相互交织,并与口轮匝肌的深层部分共同作用将口唇拉离牙齿,但主要作用是将颊部压向牙齿,起吸吮作用。
6.降口角肌和降下唇肌
降下唇肌起源于下颌骨的下缘,分别进入口轮匝肌的内侧和外侧。降下唇肌将向下和向外牵拉,使下唇唇红缘外翻。降口角肌起源于下颌骨体部略向内上进入口角,近似“靴子”型,作用是使口角下降。
7.颏肌
起自下切牙,垂直穿行于下颌的真皮中,双侧肌纤维相互交错。收缩时下颏会呈现如核桃表面一般的凹凸不平征象。另外在做向前推挤下唇的动作时,颏唇纹也会加深。
8.颈阔肌
颈阔肌很宽薄,起源于锁骨下、向上延伸覆盖整个颈前部,在下颌骨的位置与下面部的降肌和面部浅表筋膜交织在一起,共同组成SMAS系统。颈阔肌的收缩会导致产生颈部横纹及垂直条索,而且向下牵拉可使颌颈角变钝。
二、血管
面部血供(图8-2-2)主要来自于颈外动脉分支,只有眼动脉来源于颈内动脉,供应眼、上2/3鼻部及额中部。眼动脉向前走行通过视管到眶骨,在眶上孔穿出颅骨,分成眶上支和滑车上分支。滑车上分支进入皱眉肌的深部,伴行于面神经的滑车上分支的浅面,向前走行并发出很多分支。眶上支在眶上缘的中线部位,伴行面神经眶上分支,向额肌深部走行。颈外动脉其中一组是从腮腺上缘浅出的颞浅动脉,位于皮下深面,肌肉浅面,沿耳前上行,位于颞及前额的侧面。另一组是行走于口、鼻外侧和眼裂内侧的面动脉。
图8-2-2 面部主要血管分布示意图
面静脉位于面动脉后方,经内眦静脉与眼上静脉交通,经面深静脉与颞下窝内的翼静脉丛交通,眼上静脉和翼静脉丛与颅内海绵窦交通。口角以上的面静脉无瓣膜,鼻根至两侧口角的三角区内的感染若处理不当(如挤压等),细菌可随血液循环经上述途径逆流进入海绵窦,导致颅内感染,故临床上将鼻根至左右口角的三角形区域称为“危险三角”。
三、神经
面部主要是由两对神经来支配,即三叉神经和面神经,分别支配感觉和运动功能。三叉神经有三个分支,分别是V1、V2、V3,三支垂直分布,支配面部感觉。第一分支为眼神经,支配面部上1/3的感觉,起始于半月神经节,进入眼眶后,分为泪腺支,支配上睑;鼻睫支,支配眉间和鼻背;额支,支配前额和眼周。额支又分为眶上支和滑车上分支。滑车上分支位于皱眉肌的位置,眶上支存在于眶上缘中线。第二分支为上颌神经,支配中面部感觉,起源于半月神经节,神经形成若干分支支配颊部、侧面部、下眼睑的皮肤与结膜、鼻侧和鼻前庭、上唇皮肤与黏膜的感觉。第三支为下颌神经,分为感觉与运动支。下颌神经的运动部分支配四组咬肌,感觉分支分布于下唇、下颌侧面、颊部、下颌骨下部、下齿龈等。
面神经支配咬肌以外的运动功能,主要支配表情肌。面神经在茎乳孔出颅,经过外耳道的内下侧进入腮腺,主干分5支,分别为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和颈支,存在一定的解剖变异。颞支支配眼轮匝肌、额肌、皱眉肌;颧支向上行走到眼角内侧支配眼轮匝肌;颊支行走于肌肉中间支配中面部,在颧支和颊支之间有一定的交叉;下颌缘支沿下颌骨走行,穿过下颌骨支配口轮匝肌、降口角肌、颏肌;颈支支配颈阔肌(图8-2-3)。
图8-2-3 面神经在面部分布示意图
(王 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