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儿童神经心理发育的评价

1.儿童脑及脊髓的发育有何特点
神经系统的发育是儿童神经精神心理发育的基础。胎儿时期神经系统发育最早,尤其是脑的发育最为迅速。出生时脑实质重约350g,占成年脑重的1/4,7~8岁时脑重增加至1400g左右,接近成人的脑重量。出生时大脑已有主要的沟回,但皮层较薄、沟裂较浅。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于胎儿5个月时开始增殖分化,到出生时神经细胞的数目已与成人相同,但其树突与轴突少而短。3岁时神经细胞分化已基本完成,8岁时才接近成人。神经髓鞘的发育从胎儿第6个月开始,至婴幼儿时期,神经纤维外层的形成还不完善,故婴幼儿时期,外界刺激引起的神经冲动传入大脑,不仅速度慢,易于泛化,而且不易在大脑皮层内形成稳定兴奋灶。胎儿时脊髓下端位于第二腰椎下缘,4岁时移至第一腰椎。脊髓在出生时已具备功能,2岁时接近成人。小脑在胎儿期发育较差,出生后6个月达生长高峰,出生后15个月小脑大小已接近成人。
2.出生时存在而后永不消失的反射有哪些
出生时存在而后永不消失的反射有角膜反射、瞳孔反射、咽反射、吞咽反射等,这些反射减弱或消失提示神经系统有病变。
角膜反射:使宝宝眼看向一侧,用细棉签毛由角膜外缘轻触宝宝的角膜。正常时,宝宝眼睑迅速闭合,称为直接角膜反射。同时和刺激无关的另一只眼睛也会同时产生反应,称为间接角膜反射。
瞳孔反射:又称瞳孔对光反射,瞳孔大小随光照强度而变化的反应,是一种神经反射。瞳孔对明亮光线收缩,周围环境黑暗时则放松。咽反射:用压舌板轻触宝宝咽后壁,正常时引起恶心反射(咽肌收缩)。吞咽反射:吞咽反射是新生儿刚一出生就有的吞咽功能,这使他(她)可以立刻吞咽初乳或乳汁。
3.出生时存在而后逐渐消失的反射有哪些
出生时存在而在3~4个月逐渐消失的反射有吸吮反射、觅食反射、握持反射;在6个月逐渐消失的反射是拥抱反射。
吸吮反射:属于口反射,将手指放在宝宝两唇间或口内,则引起吸吮动作。
觅食反射:也属于口反射,轻触宝宝口角或颊部,宝宝将头转向刺激侧,唇撅起,为觅食反射。
握持反射:将手指由尺侧插入宝宝手心,轻压其掌心,则宝宝各手指屈曲抓握状,称握持反射。
拥抱反射:拥抱反射是婴儿最具防御性的反射,宝宝仰卧,拉起双手使躯体慢慢升起,当肩膀略微离开床面时,突然将手抽出,会发现宝宝出现两臂外展伸直,继而屈曲内收到胸前,呈拥抱状,是一种生理现象,医学上称为拥抱反射。
4.出生时不存在,而后逐渐出现并终生不消失的反射有哪些
出生时不存在,而后逐渐出现并终生不消失的反射有腹壁反射、提睾反射和各种腱反射,新生儿期不易引出,到1岁时才稳定。这些反射该出现时不出现或减弱为异常。
腹壁反射:将宝宝平卧位,屈膝,用硬物分别在上腹,中腹,下腹滑动,会看到局部腹肌收缩,称为腹壁反射。
提睾反射:属于人体神经反射中浅反射的一种,用钝头竹签由下向上轻划股内侧上方皮肤,可以引起同侧提睾肌收缩,使睾丸上提,就叫提睾反射
腱反射:又称深反射,是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不自主的肌肉收缩,是肌牵张反射的一种。
5.儿童视感知及听感知发育有何特点
儿童感知觉的发育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从丰富的环境中选择性地取得信息的能力的发育,对其他功能区的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1)视感知发育:宝宝6个月以前,因两眼同时注视物体的能力尚未发达,故有斜视的可能,如果6个月以后仍有斜视则为不正常。视力在5岁时才达成人的标准,在此之前为远视。儿童不同时期视力范围,见表1-1。
表1-1 儿童不同时期视力范围
(2)听感知发育:出生时鼓室无空气,听力差;生后3~7日听觉已相当良好;3~4个月时头可转向声源;4岁时听觉发育已经完善。听感知发育和儿童的语言发育直接相关,听力障碍如果不能在语言发育的关键期内或之前得到确诊和干预,则可因此聋致哑。小儿不同时期的听觉反应,见表1-2。
表1-2 小儿不同时期的听觉反应
6.儿童味觉和嗅觉发育有何特点
宝宝出生时味觉发育已很完善,对酸、甜、苦味有不同的反应。4~6个月的婴儿对食物的微小变化已经很敏感,为味觉发育的敏感期。婴儿早期味觉经历的变化对以后接受食物有特殊作用。他接触的第一种食物是略带甜味的母乳,因此婴儿对于甜的东西是非常敏感的。宝宝对甜味表示喜悦,酸味引起噘嘴和眨眼,苦味引起吐舌和厌恶的表情。
宝宝出生时嗅觉中枢与神经末梢已发育成熟,而且婴儿有嗅觉的记忆。3~4个月时能区别愉快与不愉快的气味,7~8个月时嗅觉较灵敏,开始对芳香气味有反应。
7.儿童皮肤感觉的发育有何特点
皮肤感觉包括触觉、痛觉、温度觉及深感觉等。触觉是引起某些反射的基础。新生儿眼、口周、手掌、足底等部位的触觉已很灵敏,而前臂、大腿、躯干的触觉则较迟钝。新生儿已有痛觉,但较迟钝,第二个月起才逐渐改善。出生时温度觉就很灵敏,尤其对冷的反应,如出生时遇冷即啼哭。
8.儿童大运动的发育有何规律
大运动是指抬头、翻身、坐、爬、站、走、跳等运动发育,是人类最基本的姿势和移动能力的发育。大运动的发育规律有以下几点:
(1)首尾规律:婴儿出生后,最早发育的是头部的动作,其次是躯干动作,然后是手与臂,最后才是腿与足的运动。
(2)近远规律:婴儿运动的发育从身体中部开始,越接近躯干的部分发育越早,而远离身体中心的肢端动作发育较晚。以上肢的运动发育为例,其顺序为肩头-上臂-肘腕-手-手指。
(3)大小规律:这个规律指运动的发育是从大肌肉到小肌肉。因此,儿童先学会大肌肉、大幅度的粗动作,才逐渐学会小肌肉的精细动作。
9.哪些表现说明孩子大运动发育落后
俗话说“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大动作指涉及胳膊、腿、足部肌肉或全身的较大幅度的动作,例如爬、跑、跳等。宝宝的大动作发育其实也是宝宝整个智能的发展,这些动作虽然重要,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宝宝之间还存在着个体差异。那宝宝出现什么情况,家长就需要引起注意呢?提醒注意以下几点:
(1)2个月时,宝宝不会与妈妈对视,宝宝不会笑;
(2)3个月的时候,宝宝不会发声,不能稳定抬头至45°;
(3)3个月的时候,家长为宝宝穿衣困难。家长感觉宝宝的手脚很有力,较难活动宝宝的手脚;
(4)4个月的时候,手还紧握拳头;
(5)5个月的时候,宝宝不会翻身,不会用手把东西塞到嘴里;
(6)8个月的时候不会独立直腰坐;
(7)9个月不会爬行;
(8)15个月不会独走。
10.儿童精细运动发育有何规律
精细动作的发育主要涉及手指功能的成熟。手指功能的发育也有一定的规律。首先是尺侧的动作发育,然后是桡侧,最后是手指功能的发育。取物时,先是四指与掌心的对捏,然后再发育到用拇指与食指拈物。先以抓取为主,随后才有有意识的松手。不同时期宝宝的精细动作如下:
约3个月:握持反射减弱、消失;
5个月:手眼协调,可伸手取物;
7~8月:将物体在两手间传递;
12~15个月:学会用勺子,乱涂画;
1.5岁:能搭叠2~3块积木;
2岁:能一页页翻书,能搭叠7~8块积木。
11.哪些表现说明孩子精细运动发育落后
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宝宝之间还存在着个体差异。按年龄,手功能的发育进程简述如下。通常来说,如宝宝没有按此发育进程发展,家长就需要引起注意。
1个月:两手捏拳,刺激后握得更紧;
2个月:两手依然呈握拳状态,但紧张度逐渐降低;
3~4个月:能将双手放到面前观看并玩弄自己的双手,出现企图抓握东西的动作;
4个月:能在拇指的参与下抓住物体;
5个月:能抓到一手距离之内的物体;
6~7个月:能在双手间有意识地准确地传递物体;
8个月:能用拇指和其余四指抓取物体;
9~10个月:能用拇指与食指拈取物体;
10个月:能主动松手放弃手中的物体;
10~12个月:能握笔涂鸦,会几页几页地翻书;
2岁:能叠6~7块方木,逐页翻书;
2~3岁:能叠8块方木,临摹画直线;
3岁:能叠9~10块方木,临摹画“O”和“+”;
4岁:能自己穿衣,画正方形及简单的人;
5岁:能写简单的字,画人的部位增多;
6岁:能画三角形以及房屋、汽车、花草等。
12.儿童语言发育有何特点
语言是儿童学习和认识四周事物的媒介。语言的发育要经过发音、理解和表达3个阶段。语言能力正常与否,往往会影响儿童整体发展。新生儿已会哭叫,以后咿呀发音;6个月时能听懂自己的名字;12个月时能说简单的单词,如“再见”“谢谢”;18个月时能说15~20个字,并指认、说出家庭主要成员的称谓;24个月时能指出简单的人、物品和图片;而到3岁时几乎能认出许多物品,并说出2~3个字组成的短句;4岁时能讲述简单的故事情节。
13.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有何特点
社会行为是指宝宝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出现的怕生、爱模仿、逆反、喜欢和大人作对等种种日常行为。2~3个月时婴儿会出现笑、停止啼哭等行为,并能以眼神、发音等行为表示认识父母;3~4个月会出现社会反应性的大笑;7~8个月的小儿可表现出认生、对玩具感兴趣等;9~12个月时是认生的高峰;12~13个月小儿喜欢玩变戏法和玩躲猫猫游戏;18个月的儿童逐渐有自我控制能力,成人在附近时可独自玩很久;2岁时不再认生,易与父母分开;3岁后可与小朋友做游戏,并能遵循游戏原则。
14.儿童注意力及记忆力的发展有何特点
当人的心理活动集中于一定的人或事物时,这就是注意。注意是一切认知过程的开始。婴儿期以无意注意为主,他们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仅短暂,而且很容易转移。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出现有意注意。5~6岁后儿童能较好控制自己的注意力。
记忆是将所学得的信息“贮存”和“读出”的神经活动过程,可分为感觉、短暂记忆和长久记忆三个不同的系统。长久记忆又分为再认和重现两种。再认是以前感知的事物在眼前重现时能被认识,重现是以前感知的事物虽不在眼前重现,但可在脑中重现。1岁内的婴儿只能再认而无重现,随年龄的增长,重现能力亦增强。幼年儿童只按照事物的表面特性记忆信息,以机械记忆为主。随着年龄的增加和理解、语言思维能力的加强,逻辑记忆逐渐发展。
人的注意和记忆二者密切相关,可在提高有意注意力的同时,增强小儿的记忆力。
15.儿童的思维及想象力发展有何特点
思维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概括的间接反映,属于认知的高级阶段。儿童在1岁以后才开始产生思维,在3岁以前只有最初级的形象思维;3岁以后开始有初步抽象思维;6~11岁以后儿童逐渐学会综合分析、分类比较等抽象思维方法,具有进一步独立思考的能力。
想象是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新生儿无想象能力;1~2岁儿童仅有想象的萌芽。学龄前期儿童仍以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和创造性想象到学龄期才迅速发展。
16.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有何特征
婴幼儿情绪和情感对其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生儿因出生后不易适应宫外环境,较多处于消极状态中,表现不安、啼哭,而哺乳、抱、摇、抚摸等则可使其情绪愉快。婴幼儿情绪表现特点是时间短暂、反应强烈、容易变化、外显而真实。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不愉快因素的耐受性逐渐增加,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使情绪逐渐趋向稳定。
17.儿童个性和性格的发展有何特征
个性是人在各种场合下,在对待人或物体时,所表现出来的与他人不同的习惯行为和倾向性。性格是个性的核心,性格的发展具有阶段性。
婴儿期一切生理需要均依赖成人,主要靠母亲无微不至的照料,需要得到及时满足并获得安全感,反之产生焦虑、不安和恐惧。幼儿期已经能独立行走,说出自己的需要,所以有一定的自主感,但又未脱离对亲人的依赖,常出现违拗言行与依赖行为相互交替的现象。学龄前期小儿自理能力提高,有主动行为,但经常因失败而产生失望和内疚。学龄期小儿因学习能力提高和某些行为得到认可而满足,又因经常失败而产生自卑。青春期体格发育接近成人,认知能力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增强,但容易波动。在感情问题、伙伴问题、职业选择、道德评价和人生观等问题上处理不当易发生性格变化。性格的形成有遗传影响,但主要靠生活环境和教育,一旦形成即相对稳定。
(于蓓蓓 赵宝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