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定性研究方法

第一节 定性资料收集

资料是创造研究成果的铺路石。只有当你拥有了充实、可靠而又有创意的资料,研究工作才有可能出好成果。所以,从事任何研究工作的人都十分重视有关资料的收集,医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也不例外。资料来源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自己在科研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直接资料;二是别人在科研实践中记录下来的间接资料。收集资料就是根据研究设计的要求,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取得这些直接资料和间接资料,以供进一步分析。这是一项非常繁杂的工作,在整个科研活动中费力最多,耗时最长。常用的资料收集方法有:文献法、观察法、访问法和实验法。可以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的特点加以选择,但实际工作中各种方法往往交叉或结合使用。
一、文献法
文献指记录人类知识的一切载体,包括书籍、报刊、音频、磁带、视频、照片等。文献具有存储知识、传递和交流信息的功能,它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它记录着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是前人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
文献法(documentary research method)也称历史法。它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收集和分析研究各种有关文献,从中选取自己研究所需要的资料,并进行综合整理、分析以达到研究目的的方法。严格意义上说,文献法并不是一种单纯的资料收集方法,而是一种研究方法。它既包括资料的收集方法,也包括对这些资料的分析方法。
文献法是最基础和用途最广泛的收集资料的方法,广泛应用于各种学科的研究中。研究者在研究前期确定课题以及设计研究方案时,必须先行文献调研,以了解这一研究领域的历史和现状,吸取他人的经验和成果,避免简单重复别人走过的路,造成无谓的浪费。这就是“踩着前人的肩膀攀登”。在研究实施过程中或在研究后期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撰写研究报告时,也常常需要利用文献提供必要的佐证和补充。因此,可以说任何研究都离不开文献研究,区别只是使用文献资料的程度和范围而已。
(一)文献的类别
1.按载体不同,可分为:
(1)书面文献:即印刷文献。是指将文献资料书写或印刷在一定物质载体(主要是纸张)上的文献,如图书、期刊、学位论文、科学报告、统计报表、档案、私人日记等。这是最为广泛的文献形式。可以直接阅读,符合传统的阅读习惯,但存储密度小,占用空间大,易被虫蛀,水蚀,不易长久保存。
(2)电子型:采用电子手段,将文献信息数字化,储存于磁盘、光盘等载体上,需要借助计算机或现代通信手段传播利用的文献。如电子期刊、电子图书及各类数据库。这类文献信息容量大、存取速度快、成本低,检索、阅读、复制便捷。
(3)声像型和缩微型:声像型文献是指唱片、录音带、录像带、视听光盘等声音和图像。缩微型文献是指用传统摄影方法制作的缩微胶卷或缩微胶片。目前由于电子文献的普及,这两种文献形式逐渐萎缩。
2.按出版形式,可分为图书、期刊、会议文献、学位论文、科技报告、专利文献等。其中图书是最古老,但至今仍被频繁使用的一种文献类型。主要有教科书、专著、参考工具书等。每一种正式出版的图书,在其版权页或其他明显部位都标有一个国际标准书号(international standard book number,ISBN),形式如:ISBN7-117-06925-2。该书号具有唯一性和专指性,读者可借此通过某些文献信息系统查询某种特定图书。期刊是报道最新知识信息且以分期形式逐次刊行的连续出版物。与图书的ISBN一样,每一种正式出版的期刊都有一个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nternational standard serial number,ISSN),例如,ISSN 1001-0580。它同样具有唯一性和专指性,可以作为读者查询某种刊物的一个检索途径。
此外,依据文献的来源,可分为官方文献、企业或组织文献、私人文献及公开出版物。按学科领域,可分为社会科学文献、自然科学文献、综合型文献;按保密等级可分为公开文献、内部文献和秘密文献等。
(二)文献的级别
根据所含信息量的大小、内容的加工深度和功能的不同,通常可将文献划分为四个级别:
(1)一次文献(primary document):又称原始文献,指直接记载研究的新成果、新知识、新技术的文献。如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研究报告、专利说明书等。一次文献是整个文献资料中数量最大、种类最多、使用最广、影响最大的文献,一次文献具有创新性、原始性和分散性的特点。
(2)二次文献(secondary document):又称检索工具,指对一次文献进行分类、编目、标引等加工整理而成的文献,如各种目录、题录、索引、文摘等。这是一种关于文献的文献,具有系统性、汇集性和工具性的特点。
(3)三次文献(tertiary document):指研究人员围绕某一专题,利用二次文献的检索,选用一次文献的内容加以深入分析研究、综合而重新编写的文献。如专题述评、综述、教科书等。三次文献具有综合性、浓缩性和针对性的特点。
(4)零次文献(zero document):指未经信息加工,直接记录在载体上的原始信息,如实验数据、观察记录、访问记录、论文或设计草稿等。零次文献具有内容新颖、不成熟、不定型、不公开交流、难以获得的特点。
(三)文献资料收集的方法
大体上说,我们可以将文献分为未公开发表和公开发表两大类进行检索。未公开发表的文献主要有个人写的文稿、日记、笔记等及各单位内部文件、规章制度、统计报表、总结报告等。这部分文献数量相对较少,查找的方法也比较简单,只要根据已知的线索或主观判断按图索骥,向个人咨询或到有关单位查找,在征得文献拥有人同意后,通过借用、租用、复印方法,获取资料。也可付给报酬,实行有偿使用。
公开发表的文献包括所有的各种类型的正式出版物和在互联网上发表的文献,是文献的主体,数量十分巨大。我们就必须充分利用文献检索工具,到专门的图书情报机构(图书馆、情报所等)或互联网上去查找。我们需要着重掌握的也就是检索这部分文献的方法。
文献检索法可分为人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两大类。手工检索是一种先利用检索工具书确定所需文献的具体篇目,然后再予以查找的方法,此法适合搜集存于图书馆系统的文献。随着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计算机检索已成为人们获取文献资料的主要方式。计算机检索具有检索速度快、效率高、省时省力,并且可以远程检索等特点。人们可以通过联机检索、光盘检索或网络检索收集研究所需的文献资料。
联机或光盘检索的一般步骤:①分析课题,明确检索要求;②拟定检索词;③选择合适的数据库;④编制检索式,进行检索操作;⑤分析检索结果,必要时进行检索策略的调整。
各个大学的校园网上一般都有全文数据库、文摘索引数据库、学位论文数据库、电子图书等丰富的免费信息资源,查询模式非常方便快捷,成为校内用户学术研究信息获取的首选。此外,也可以利用“Google”和“百度”等的搜索引擎检索文献,但要快速、准确地查找所需信息,特别是查找某学科或某专题的学术信息,利用这些搜索引擎仍然比较困难。
为准确全面地收集资料,可以采用按时间顺序顺查或倒查的普査方法;也可以针对学科发展的特点,抓住该学科发展较快、文献发表较多的年代,采取抽查的方法;还可以利用文献作者在文献末尾所附的参考文献目录进行追溯查找,这种滚雪球一样方法,也能起到良好的效果,但得到的资料没有很好的系统性,漏查率也较高。
(四)文献资料收集的注意事项
(1)应紧密围绕研究课题。文献资料浩如烟海,若不紧紧围绕研究课题,漫无目的地查阅,将会事倍功半。
(2)在内容上应尽可能丰富。研究课题确定之后,收集文献资料要不遗余力,尽量运用各种方法将课题所需的文献资料全部收集到手,多多益善。只有资料丰富,才有筛选余地。
(3)应注意尽量收集原始的文献资料。一般来说,原始文献资料比加工过的资料可靠,可以成为分析研究的重要依据和比较研究、动态研究的重要资料来源,故文献收集中应注意尽量查找出文献资料的最初出处,以提高文献资料的权威性与可靠性。
(4)注重对收集的文献资料的鉴别与筛选。文献内容的真伪及可靠程度的判定直接影响研究的信度,所以,必要的鉴别与筛选是不可缺少的一环。若发现可疑之处,一般可通过对同类、同年代文献的相互比较,对文献作出鉴别并进行筛选。
(5)收集资料的态度要严肃,既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肆意剽窃。收集资料时要注意同时收集相应的题目、作者、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月、文献标准编号等信息,以供引用时标明,谨防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五)文献法的评价
1.文献法的优点
(1)不受时空限制,可无限循环利用:
文献拥有不依附于人的物质载体,只要这些载体不被损坏,文献就可无限循环利用。研究者可收集当前的资料,也可超越时间限制,收集几年、几十年以至千百年前的资料;可收集本地资料,也可超越空间限制,收集外地乃至世界各地的资料。
(2)不会有反应性问题:
观察法、访问法和现场实验法是由调查员与调查对象直接参与的,在这种气氛中,有些被调查者会因此而出现避重就轻、掩饰真相等反应性表现;调查员也可能会有主观偏见。这种反应性必然会影响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而文献则始终是一种稳定的客观存在物,不会出现反应性问题。
(3)比较方便与节省:
文献一般存放在图书馆、档案馆、研究中心和数据库。研究者根据需要可随时去查阅、摘录、复印和复制,非常方便。花费主要是差旅费、査询费、复印费等,比较节省。
(4)资料范围广泛:
对于研究者来说,个人获得第一手资料的范围总是有限的,而文献是许多人的研究成果汇集形成的资料,它涉及的范围广泛得多。因此,文献能帮助研究者打破个人局限性,扩展视野,从而更加全面地分析与研究,提高研究质量。
2.文献法的缺点
文献资料具有不完全性的缺点,往往无法收集到研究所需要的全部资料;文献资料也常带有滞后性和地区性的缺点,许多文献在当时当地的价值,不一定适用于现时;有些文献还会带有作者或编辑者个人的偏见与虚假成分,真假难辨。
二、观察法
(一)观察法的概念
观察就是仔细察看或了解,指的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感受外部的各种刺激,以形成对周围事物的印象。它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行为,如出门前先看看天气状况,过马路时先看看路况,给孩子量一量体温看是否有发热,都属于典型的观察行为。日常的一般观察没有计划性和系统性,正确度比较差,有时会出现错误结论。科学观察和一般观察不同,它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系统性,因而有比较高的准确性。
科学观察必须符合下列要求:①有明确的研究目的或假设;②预先有一定理论准备和比较系统的观察计划;③由经过一定专业训练的观察者用自己的感官及辅助工具进行观察,有针对性地了解正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现象;④有系统的观察记录;⑤观察者对所观察到的事实要有实质性、规律性的解释。
观察法(observational method)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科学观察仪器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观察法是所有科学研究中资料收集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
在医学社会科学研究中,观察法可以提供有关医学社会行为的详细的、第一手的资料,可以对医学社会情景有直接的感性认识。利用观察法还可收集到用其他方法很难获取的信息,特别是当研究者与被研究者无法进行语言交流或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情况下,常采用观察法。世界著名生物学家巴甫洛夫在他研究院门口的石碑上刻下了“观察、观察、再观察”的名句,以此来强调观察对于研究工作的重要性。英国社会学家C.A.Moser说:“观察可称为社会探究的第一等的方法。”
(二)观察法的类型
观察法根据观察目的、内容、方式和手段等的不同而分为不同的类型。
1.根据观察者是否参与观察对象的活动分类
(1)参与观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也称局内观察。是指观察者不同程度地参与到被观察者的群体和组织中,通过与被观察者的共同活动从内部进行观察,并记录观察对象的行为表现与活动过程。按照参与程度的不同,参与观察又分为完全参与观察和不完全参与观察。完全参与观察是观察者隐匿自己身份,深入到被观察者的社会群体中,作为其中的一个成员进行活动,并在这个群体的正常活动中进行观察。不完全参与观察就是观察者并不隐匿身份,在得到研究对象许可后,部分的参与到被观察者的群体中,以半“客”半“主”的身份进行活动,并通过自己的活动来进行观察。
参与观察比较全面、深入,能获得大量的真实的感性材料,可收集到许多采用其他方法难以得到的甚至是比较隐秘的资料,但观察结论易带主观感情的成分。一般来说,参与程度越深,观察结果的主观成分也越大。如果观察者的身份是暴露的,那么参与观察者在客观上必然会影响到被观察对象的行为,从而使观察结果不准确。
(2)非参与观察(non-participant observation)也称局外观察。是指观察者不加入被观察者的群体,不参与他们的任何活动,完全以局外人或旁观者的身份从外部观察并记录观察对象的行为表现与活动过程,即“袖手旁观”。例如观察者在医院候诊大厅视听病人及其家属对医院的服务态度和质量的议论与评价,即属于非参与观察。
一般地说,非参与观察比较客观,个人情感因素的影响也少得多,但由于不能深入内部,所以常常只能得到一些表面的、甚至偶然的社会现象,有时获得的信息可能是虚假的甚至是被歪曲的。
2.根据观察内容是否有统一设计、有一定结构的观察项目和要求分类
(1)结构式观察(constructed observation)是指观察者事先设计好观察的计划、内容和项目,制定统一的观察表格或卡片,观察的过程中严格按照规定实施的观察方法。观察过程标准化是结构式观察最大的优点,其观察结果是文字较少的定量资料,比较客观、准确,可对获得的观察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和对比研究,但它缺乏弹性,往往缺乏深度和广度。
(2)无结构式观察(unstructured observation)是指观察者有一个总的观察目的和要求,或一个大致的观察内容和范围,但事先不作严格规定,根据现场的具体情况有选择地进行观察。无结构式观察比较灵活,适应性较强,能够充分发挥观察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灵活掌握观察的重点,而且简便、易行。其缺点是所得的观察资料没有标准化,受观察者个人因素影响较大,大多只能从定性角度描述所观察的对象,不便于进行定量分析和严格的对比研究。因此,常用于探索性研究,一般的参与观察都是无结构式的。
观察法还有其他的分类方法,例如,根据观察场所,可分为实验室观察和实地观察。实验室观察通常在具有辅助观察设备的实验室中进行。实地观察是在现实社会场景中进行,通常深入到现实生活中对所发生的现象或事件进行观察。根据观察者是否“看”到观察对象的活动,可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不同类型的观察法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比如,实验室观察总是非参与性观察,而且一般采取的是结构式观察的方式;参与性观察总是实地观察,并通常采用非结构式观察的方式。
(三)观察法收集资料的注意事项
1.研究者首先要明确观察的目标,即“观察什么”。因为观察时研究者的注意范围和思考能力有限,不可能同时注意多种现象。因此,研究者必须计划和安排好要观察的事物,事先选择跟研究课题密切相关的事物进行研究,然后对选定的观察目标进行细致观察。观察的内容通常包括:现场的情境,观察对象的角色、地位、身份、数量及相互关系,观察对象行动的目的、动机、态度,社会行动的类型、产生与发展过程、行为的性质、细节与影响,事件和行为发生的时间、频率、持续时间等。
2.在观察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观察对象的反应性行为改变。观察对象处于自然状态时的表现是最真实的。但通常由于观察者的参与往往会影响观察对象的正常活动和表现,如果观察对象因受影响或为了蒙骗观察者而制造假象,又不能被观察者识别时,观察结果就会出现严重偏倚。所以,在观察过程中,观察者应该努力控制自己,尽可能减少或消除在观察活动中对被观察者的影响,这对减少反应性观察误差至关重要。
3.观察者个人的期望、情感、知识与经验等主观因素往往会干扰观察结果,这种干扰比起反应性观察误差更难排除。汉森(Hanson,N.R.)举过这样一个实例,两个训练有素的微生物学家在观察显微镜的彩色载物片时“看到”了不同的现象。所以,在观察实施之前,首先要做好观察者的培训,使观察者掌握一定的观察技巧,提高观察能力;观察中要坚持实事求是,要注意消除个人偏见,避免掺杂个人情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采用结构式观察,减少观察中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4.充分利用现代记录工具,及时记录观察结果。笔和笔记本是观察记录的必备工具,除此之外,有条件时,应尽可能利用现代化的观察工具和记录工具,如数码相机、数码录音机、摄像机等,借助这些仪器,观察者可以突破自身的生理局限性,扩展观察的深度和广度,弥补观察笔记的不足,增强观察法的效度和信度。及时记录观察结果,是减小观察误差的重要手段之一。最好是现场同步记录,如果不宜作同步记录的,应在观察后尽快追记,以防因记忆淡化而丢失信息。采用结构式观察时,应严格按照记录表填写观察结果;若采用无结构式观察时,要尽可能地将所有观察到的细节详细记录下来,因为在记录时,我们常常并不知道所记录的信息是否重要,到了分析资料阶段,可能会发现原以为重要的信息并不重要了,而原本看起来并不重要的信息却变得很有价值,有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细节有时能使人记起很多重要的事情。观察记录应当既包括观察结果,也包括对观察结果的理解。观察者还需要及时将观察时的个人情感、理解和分析等记录下来,一方面是为了保证观察结果的客观性,另一方面是有利于以后对结果的综合分析。
5.在观察过程中有时会遇到事先难以预料的情况和困难,例如,发现有些与研究设计不符的问题,观察方法或观察指标不妥当,观察时间不够;发现一些新的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等,需要及时进行调整,采取应对措施。又如,有时因为观察者的身份暴露,可能会引起观察对象的反感,甚至会出现威胁人身安全的情况,观察者需要警惕。
(四)观察法的评价
观察法的最大优点是实地、并且可以较长时间观察医学社会科学现象,因而能得到有关现象的发生顺序和发展过程的第一手资料,而且还能注意到当时当地的特殊环境与现场气氛。能够多角度、多方面、多次数重复观察,从而可以取得比较全面的直观资料。同时,观察对象有时不知道观察者的存在,其行为表现自然而生动,具有真实和可靠的特点。由于观察者置身于观察对象之间,尤其是参与观察,常常还能够收集到具有相当隐秘性的资料,这是其他的资料收集法所无法比拟的。
观察法的第二大优点是特别适用于收集非语言或非文字资料。有些不能够或不愿意进行语言或文字交流的研究对象,例如婴幼儿、聋哑人等特殊社会群体;有些调查对象因为各种原因拒绝访谈,或者没有时间接受访谈,也只能采用观察法来弥补。
观察法在研究上有其不可取代的优点,也有很多的局限性和缺点:
(1)由于观察的直接性和自然性,使其受时空条件限制,调查对象和范围比较狭窄,样本代表性较差,观察资料大多为定性资料,难以进行定量分析和统计推断。
(2)观察法只能用于观察正在发生的现象,对于尚未发生的现象或已经发生的现象都无法进行观察。有些医学社会现象很难通过观察得到结果,例如,家庭纠纷、人们的心理活动等。所以,这种方法对于公开进行的医学社会活动比较有效,而对于隐蔽的活动往往无能为力。
(3)由于观察法对自变量缺乏控制,无法对各因素间的关系作出推论,难以得出因果关系的结论。
(4)如果人们知道自己在被观察,则很可能会引起他们的反应性心理和行为,这种变化往往很难避免,更难确定这种影响的范围和程度。观察结果中有可能掺杂观察者的个人主观因素,这种影响也是难以估计和排除的。并且,由于人的感知的有限性,观察者可能忽略或看不出观察对象的某些重要行为,或不自觉地以自我文化为本位来评价观察对象的行为,因而不同观察者对同一事物的观察结果可能存在不一致的问题。
三、访问法
(一)访问法的概念
访问法(interview method),也称访谈法。是通过询问的方式向访问对象了解情况。这是广泛应用的一种医学社会科学研究资料收集的方法。例如,我国1‰人口生育率调查及全国卫生服务调查等,都以访问法作为资料收集的主要方法。
(二)访问法的类型
根据不同的标准,访问法划分出不同的类型。
1.根据访问形式的自由程度的不同分类
(1)结构式访问(structured interview)也称标准化访问。是指访问员按照事先统一设计的、有一定结构的问卷或调查表进行的访问。这种访问法的特点是:对每一个访问对象的选择标准和方法、访问中提出的问题、提问方式和顺序以及对受访者回答的记录方式等都是相同的,甚至连访问的时间、地点、周围环境等,也要求保持基本的一致。这种方法的最大好处是,所得资料整齐划一,便于量化分析,便于对不同类型被访者的回答进行对比分析,适用于较大规模的医学社会科学调查研究。缺点是缺乏弹性,限制了访问人员的主观能动性,难于灵活反映复杂多变的医学社会现象,不便于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有时会使复杂的题目流于表面化。结构式访问通常用于了解访问对象某种特定的行为或态度,或者验证调查者的某种理论假设。
(2)非结构式访问(unstructured interview)也称非标准化访问。是指没有事先统一的调查问卷或调查表,也不规定标准的访谈程序,由访问者按照粗略的访问提纲与访问对象就某些问题自由交谈的一种访问方法。访问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有些问题是在访问过程中边交谈边形成并随时提出的,并且可以通过追问得到一些重要的线索。这种方法有利于充分发挥访问者和受访问者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受访者充分地表达意见,收集到的资料深入而丰富,比较适用于收集人们的感情、态度、价值观和信念等方面的资料,多用于个案调查、典型调査,常和观察法一起使用。但是,这种方法对访问员的要求较高,访问结果难以进行量化分析。
(3)半结构式访问(semi-structured interview)也称半标准化访问。这是介于结构式访问和非结构式访问之间的一种访问方法。这种访问法的特点是:有调査问卷或调查表,它具有结构式访问的严谨和标准化的题目,又给受访者留有较大的表达自己观点和意见的空间,访问员事先拟定的访问提纲可以根据访问的进程随时进行调整。半结构式访问兼有结构式访问和非结构式访问的优点,它既可以避免结构式访问缺乏弹性、难以对问题作深入的探讨等局限,也可以避免非结构式访问的费时、费力,难以作定量分析等缺陷。
2.根据访问对象的构成分类
(1)个体访问(personal interview)是指由访问员对受访者逐一进行的单独访问。其优点是:适宜于了解在公众场合不宜询问的问题;能选择受访者方便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容易取得受访者的配合,访问成功率高;由于个体访问是个别进行的交谈,如果能充分保证匿名性,就可以使受访者畅所欲言,从而收集到丰富而真实的信息。个体访问多用于一些小规模及一些敏感性问题的调研,也常用于一些个案的研究。
(2)集体访问(group interview)也称调查会、座谈会。指由一名或数名访问员邀请多人同时作为访问对象,通过集体座谈的方式进行的访谈。毛泽东说“开座谈会,是最简单易行又最忠实可靠的方法,我用这个方法得了很大的益处,这是比什么大学还要高明的学校”。集体访问法突出的特点是访问员和受访者之间、受访者相互之间存在多层次的互动和交流,访问员集思广益,可以迅速地收集到人们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常常能够获取比个体访问更为全面、广泛、深入的信息。当然这种访问可能产生“团体压力效应”,在从众心理的制约下使某些人不肯说出自己对某事物的看法;有些位高权大、能说会道的人往往垄断会场,甚至会出现左右访问现场的倾向,影响调查的结论。集体访问对访问员的组织水平要求较高,要取得集体访问的成功,不仅要求访问员有熟练的访问技巧,而且要有较强的驾驭调查的能力。
集体访问运用得当可以节省调研时间,使调研视野开阔、深入,但若运用不当,又可能导致形式主义或走过场,使调研要么如蜻蜓点水,要么做官样文章,很可能听不到不同意见。
(三)访问法收集资料的注意事项
1.做好充分的准备
(1)访问员培训:
访问员的专业素质和访问技巧是访问成败的重要因素,所以,访问工作开始前要对访问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敬业精神、专业水平和访问技巧。
(2)访问员的准备:
掌握访问工作细则,熟悉访问提纲或访问表的内容,了解受访者的一些基本情况,例如年龄、职业、文化、习惯等,同时还需要做好记录工具的准备,如纸张文具、照相机、录像机、录音机等。
2.建立访问员与受访者的互信有助于访问的成功
如有可能请受访人信任和敬重的人介绍、引见,这对建立双方互信有一定好处。访问开始,访问员应先作自我介绍,说明访问的目的要求和访问的意义,引发受访者重视和兴趣;可以说些谦逊的客气话,营造一种友好氛围,以利于受访者真诚、坦率地说出事实真相和他的意见、看法。
3.注意提高访问技巧
访问过程也就是资料收集的过程,访问员的提问、倾听和回应技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获得资料的质量。在访问过程中访问员应注意:
(1)提问要语言简洁、意思明白,不会使人产生歧义。同时要保持客观中立,提问不能带有明显的倾向性,不能对受访者的答案进行诱导。
(2)适时适度追问,使访问更加全面和深入,但不要伤害受访者的感情,不要使受访者感到厌烦。
(3)受访者回答问题时,访问员必须认认真真地听,不能有厌倦、不耐烦的情绪流露。在听的过程中访问员可用语言或非语言的态度回应,以示郑重。重要之处,访问员可用重复、重组或总结的方式回应,说明“没听错”。不能对受访者的看法或说法进行价值判断。
(4)在集体访谈中,如果发生争论,要支持争论下去;如果争论与主题无关,要及时引导到问题中心上来。访问者一般不参加争论,以免堵塞与会者的思路。
(5)访问将结束时,可以“我提最后一个问题……”暗示访问即将结束;或直接说:“今天就谈到这里……”。最后,访问员应该真诚地表示感谢,并就后续联系作好交代。
4.做好记录
访问资料的表现形式就是访问记录。结构式访问的记录比较简单,只需按照规定的记录方式,把受访者的答案记录在事先设计好的表格、问卷上即可。无结构式访问的记录则不同,可有当场记录和事后记录两种方式。当场记录一般需要事先征得受访者同意,如果受访者允许,采用录音、录像最为理想。事后记录是在访谈结束后凭借回忆进行的记录,往往遗漏的内容比较多。记录内容要做到客观、准确,尽可能完整、全面,不能加入访问员本人的主观意见,记录时可对某些不太明确的回答作记号,以便在追问中提出,不曲解受访者的原意。
(四)访问法的评价
在医学社会科学研究中,访问法是常用的资料收集方法之一。访问过程是访问者与受访者面对面的交往过程,这是其他的资料收集方法所不具备的。这一过程决定了访问法具有以下特点:
1.适用范围广泛
从适用对象考虑,访问法只要求访问对象具有正常思维和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即可。从适用的内容考虑,由于访问法可以采用结构式、无结构式或半结构式访问的方式,所以它既适用于定量或半定量资料的收集,也适用于定性资料的收集;既可用于现时资料的收集,也可用于历史资料的收集。尤其在人们的感情、态度、价值观和信念等的资料收集方面,访问法比观察法要更胜一筹。
2.互动性是访问法最大的特点
访问过程是访问者与受访者通过提问与回答的方式互相作用的过程。通过面对面的互动,访问者能够收集到受访者提供的口头资料,而且能通过适时适度的追问,收集到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资料,便于研究者广泛、深入地探讨各类医学社会问题。在访问中,如果受访者对某些问题不理解提出询问,访问员可以当场给予解释;如果访问员发现受访者误解问题,也可以适时地解说或引导;如果发现受访者提供的情况不完整,可以要求补充回答。通过双方的互动,有利于降低受访者不合作或敷衍了事的可能性,减少因为对调查问题不清楚而引起的回答误差,从而使访问资料的质量有一定保证。
3.灵活性是访问法的另一重要特点
访问者可以根据访问对象和访问过程的具体情况,选择受访者方便和合适的时间和地点进行访问,提高访问的成功率。在采用无结构式或半结构式访问时,访问者可以根据访问对象和访问过程的具体情况,灵活多样地选择问题,确定提问的顺序、提问的形式和措辞,有针对性地进行访问。
4.可以与观察相互印证
访问过程是观察的良好时机,在访问过程中访问员能够直接观察受访对象的非言语行为,“听其言,观其行”,受访者的言辞、语气、神态、动作等,都可以使访问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访问对象,从而有利于鉴别受访者回答内容的真实性。
访问法虽然具有上述优点,但同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1.访问调査的结果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访问者的素质、受访者的合作态度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一个具有高度责任感和熟练访问技巧的访问者,可以了解到许多真实的社会情况,反之,就只能了解到一些表面的、甚至不真实的社会现象。一个积极合作而又有较强回答问题能力的受访者,可以提供许多真实而有价值的社会信息,反之,就可能提供不了多少社会信息,甚至提供一些虚假的社会信息。这说明,访问结果的差异,可能是客观社会现象之间的真实差异,也可能是由于访问者或受访者的主观素质不同而造成的虚假差异;因此对访问结果作判断时,一定要充分考虑访问者和受访者的主观状况这一重要因素。
2.面对面的访问缺乏隐秘性,对于某些敏感问题、尖锐问题和隐秘问题,受访者可能会回避或不作真实的回答,从而对访问结果产生不利的影响。另外,对一些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经验、情感以及社会测量等资料,都无法用访问法获取。
3.与其他方法相比,所需人力较多、费用较高。访问调查一般需要上门寻找受访者,有时路上往返的时间会超过访问时间,甚至还会发生数访不遇或拒访,因此耗费时间和精力较多;较大规模的访问调查需要一批访问员,访问员的专门培训也需要大笔费用。通常访问调査的费用包括人员培训费、差旅费、受访者的合作费等。由于访问调查费用大、耗时多,所以访问规模常常受到一定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