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疾病机制
- 王建枝 吴立玲 陈琪
- 1599字
- 2020-08-28 08:40:23
副主编简介
陈国强,博士,病理生理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细胞分化与凋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和课题组组长。
199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后,独立开展科研工作,先后两次作为首席科学家承担“973计划”项目,并作为负责人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重大项目,致力于肿瘤尤其是白血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研究,获得系列创新性成果,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如 Cancer Cell、 Nature Chemical Biology、 Nature Cell Biology、 JNCI、 Blood、 Leukemia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70余篇,先后多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并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和技术进步奖、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
高钰琪,陆军军医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技术少将。现为陆军军医大学高原军事医学系高原特需药品与器材研究室主任、全军高原生理与高原病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常务理事、全军高原与寒区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高原医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从事病理生理学教学与科学研究30余年,主持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部“973计划”项目课题、军队重大专项等课题20余项。获军队教学成果一等奖 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7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1项,主编专著、教材12部,制定国家标准1部、国家军用标准2部。为新世纪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军队科技领军人才,被评为全国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军队院校育才奖金奖,荣立一等功。
陆大祥,安徽人。医学病理生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广东省政协常委。
1978年毕业于安徽省皖南医学院;1985年1月暨南大学医学院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1986—1987年在香港大学学习;2005年 5—6月在法国和德国学习;1998—2009年先后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央党校短期学习或培训。历任暨南大学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副主任、主任、医学院教务处主任、第一副院长(主持全面工作)、暨南大学副校长兼医学部主任、脑科学研究所所长。学术兼职: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自然疗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第七届、第八届、第十届副理事长,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炎症发热感染低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病理生理杂志》主编;广东省病理生理学会理事长、广东省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羽毛球分会副主席、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田径分会副主席、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民族传统体育分会副主席、广东省大学生体育协会副主席等。
主要研究方向:脑功能与疾病、中西医结合防治危重病。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项目分课题、省部级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19项,发表学术论文 150余篇、主编(合编)专著5部、参编专著 12部,申请专利6项。获国务院侨办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5项,并先后获教育部、原卫生部等科技进步奖10余项。
陈思锋,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与病理生理学系主任、复旦大学肾脏与高血压研究中心主任。
1988年起从事病理生理学教学。主要从事心血管和代谢性疾病的发生机制和实验性治疗研究,特别是干细胞的转化医学研究。近5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牵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国际合作、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和面上项目以及“973计划”项目和上海市项目。担任中国生理学会、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和中国微循环学会常务理事并在4个相关领域专业委员会担任副主任委员(副理事长)。曾获德国洪堡奖学金、国际癌症联盟技术转移奖各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7项,1项成果作为第一完成人进入国家科技进步奖终审答辩。在美国作为 PI和Co-PI承担美国 NIH项目4项。在 Cir Res、 PNAS、 JASN、 AJT、 JEM等 SCI杂志发表论文 6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