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安医学临证用药求真
- 郑梅生
- 3230字
- 2020-08-28 08:02:57
第三节 新安医学的学术成就
黄山地区常年雨水充沛,气候温和,自然生态环境得天独厚,蕴藏着丰富的中草药资源,大宗药材有400余种,道地药材和珍稀品种60余种,许多新安医家都对药物有所研究,编撰本草专著54部,其研究领域涉及药性、临床应用、药物采集、加工炮制、食物本草、药物配伍、简要歌诀等。其中陈嘉谟的《本草蒙筌》、汪昂的《本草备要》、方有执的《本草钞》、吴崑的《药纂》、罗周彦的《药性论》、汪宏的《神农本草经注解》等,均是有影响的著作。
一、编撰本草和医学专著,指导临床实践
新安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医药学知识,为传播本草和医学撰写了大批医著。明代祁门县名医陈嘉谟自幼聪颖过人,博览群书,尤偏爱医书,上自《灵》《难》,下至历代各家,无不悉心探研,医学理论造诣精深,对本草学研究作出的贡献尤其令人瞩目。他编著的《本草蒙筌》12卷,分总论、产地、收采、保藏、贸易、炮制、治疗、制药、七方、十剂等门类,卷首载历代名医图考,记有伏義、神农、黄帝、岐伯、雷公、韦讯、孙思邈等14位古代名医简介,载药742味,讨论447味,特别重视药物的炮制,对炮制所选用的辅料,有很多独到见解。如醋味酸,酸入肝,酸制可引药入肝;姜味辛,辛发散,姜制可增加发散;米泔水炙可去药燥烈之性,蜜炙可增强补养之功,土炒有助健脾,盐炒走肾软坚。在炮制的火候掌握上,首次提出“紧火”概念,就是持续猛烈的明火,使中药炮制趋于全面。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评价说:“颇有发明,便于初学,名曰蒙筌,诚称其实。”
明末清初新安休宁县名医汪昂,在长期的行医过程中,广搜博采,网罗群书,编写的《本草备要》是一部影响较大的本草学著作,精选常用中药478种,突出药物的功效特点与主治范围,临床用药的技巧和方法,以及同类药物的作用比较,对药物的产地、鉴别、炮制都进行了简述。该书后经清代三大名医之一太医院判吴谦审定,在国内外广为刊行,流行极广。
新安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药物知识,充分运用道地药材,灵活变通有显效,普救百姓于疾苦,流传给后世的一段段佳话,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清代乾隆年间歙县名医汪大顺,家族世代以医相传,后寓居京城悬壶。乾隆四十二年(1777)间,皇太后患了一场大病,经太医们诊治均无效果,正在焦急之时,有人推荐汪大顺,乾隆急召其入宫为皇太后看病,很快药到病除,乾隆帝十分高兴,颁发“奉天诰命”的圣旨,同时赐予两棵来自暹罗国的名木红豆杉树。他们携带圣旨和红豆树苗返回故里,建造了“娑罗园”,将红豆树栽于园中。至今时间过去了200多年,树苗早已长成参天大树,昭示着汪氏家族的盛名与辉煌。
清代中晚期,徽商的繁盛,也带动了药商的兴起,新安药店也开业于徽商经营之地。药商好儒而重义轻利,扶困济贫,遵古炮制,虔诚修合,成为新安医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扩大了新安医学的影响。
屯溪老街“同德仁”是一家制售中药的百年老店,过去该店为保证药材的绝对货真价实,每年专派经验丰富的老药工,前往名贵药材原产地收购原料,在中药炮制方面,更是遵守操作程序,严格把关,从不马虎。在加工特色名药“百补全鹿丸”时,该店每临秋末冬初,都要举行“虔修仙鹿”仪式,即在抬鹿披彩游街之后,让众人现场监督鹿丸制作的全过程。
从古到今,新安医家运用中医药祛除疾病,疗伤救治,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中医药知识,并善用道地药材、取效原理、主治疾病的特点、用药的技巧和方法,且精益求精。这些前人总结的经验需要我们继承、发展和突破,更需要创新,中医学才能兼容新知,提高疗效,不断造福人类。
在《孙文垣医案》中其“有发明”者,多为急重疑难病症,如腹痛谵语如狂、产后晕厥发狂、吐血、泄泻发喘、痹证及各种寒热错杂的外感证等,这些急重疑难病症的救治案例,充分反映了孙一奎(字文垣)精湛的医技。在医案中,针对病机细心揣度,积极施治,总结经验。《三吴治验·潘见所老先生小盛价疳积》详细分析了误用滋阴的后果,甚者危害病者性命。《三吴治验·大司马令媳产后晕厥发狂》以手入喉探吐痰法而收效。可见孙一奎博采众说,临证中滋阴、温补、攻下、探吐,审证用药,择善从之。在本书中,我们选用了孙一奎的许多医案,从中可以学习到孙一奎十分强调“医贵审证”,尤其擅长察色按脉,对五色主病、色脉症统一相参的掌握,技高一筹。《三吴治验·光禄公痰火胁痛》案中前医使用行血、活血、散血之法2个月余无效,孙一奎认为光禄公痰火胁痛“脉左弦右滑数”为痰饮之脉,而非瘀血证的沉伏、芤涩之脉,使组方有凭有据,审证用药,效果确切。
金元时期刘元素、李杲、张从正、朱震亨的学说,是中医药学继承、发展、创新性的里程碑,是明清产生其他流派及理论探讨、临床的主要学术渊源。明清时期是新安医学的鼎盛时期,新安医家受传统徽文化影响,以儒医名世,对金元四大医家学术进行深入研究,充分地继承,大胆地发挥。
主火论是金代刘元素学说的核心,倡用寒凉药,称为寒凉派,对明清温热病学派产生有较大影响。清代中期,由歙县迁居苏州的叶天士对外感病用寒凉药说作了全面的继承、总结和出色的发挥。叶天士提出温病之邪由口鼻而入、伏于膜原之说,创立了有别于六经辨证的卫气营血、三焦等辨证施治纲领,在温热病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强调用药必验之于舌,视舌苔舌质的变化而决定治法,其温病有伏邪说、疫邪宜重解毒、湿邪宜三焦分消法等,在温病学理论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刘元素以运气分类病机提出的“伤燥说”,对后世影响较大。清初江西南昌喻昌的《秋燥论》是较著名继承者,创“清燥救肺汤”名方,开治燥邪致病之先河。
新安医家汪以望、汪机、孙一奎、程从周、吴楚、郑重光等继承发展了李杲学说,逐渐形成了有新安地域特色的温补培元派。明代汪以望传子汪机,辨证治病重视脾胃、营卫,《石山医案》中大量病例用人参、黄芪,还援引朱震亨的滋阴学说,加以发展。汪机称朱震亨言滋阴,指的是营阴,故滋阴即滋营气。营虽属阴,但也为气,故用人参、黄芪滋营气。汪机之学传黄古潭,再传孙一奎,孙一奎的《赤水玄珠全集》强调阳气的作用,治病多用温阳益气。
金代张从正强调因邪致病、论病重邪、祛邪已病的理论,祛邪用汗、吐、下法,所著《儒门事亲》对汗、吐、下法作了大量的发挥,故称攻邪派。祁门县明隆庆年间在太医院供职的王太医,继承张从正攻邪学说,所著《意庵医案》载84则医案,用攻邪之法41则。
元代朱震亨发展了相火学说,创“阳有余阴不足”论。新安医家对朱震亨学术的继承和发展,主要是汪机、程充、方广曾对朱震亨著作医籍进行整理、编撰,并冠以《推求师意》之名,刊行于世,使后世医家研究和发展了朱丹溪学说和诊疗特色。
二、医著丰硕宏富,推动中医学发展
新安医籍中,有多部曾在我国医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推动了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并在学术层面上起到导向作用。其中,医经类专著:明代吴崑《素问吴注》,清代汪昂《素问灵枢类纂约注》等。《伤寒论》研究专著:明代方有执《伤寒论条辨》、汪机《伤寒选录》,清代郑重光《伤寒论条辨续注》等。方论专著:明代吴崑《医方考》,清代《圣济总论纂要》、汪昂《医方集解》等。涉及中医各科,其中内科有明代孙一奎《赤水玄珠》、孙文胤《丹台玉案》,清代程钟龄《医学心悟》、吴澄《不居集》、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等;外科有明代汪机《外科理例》;喉科有清代郑梅涧《重楼玉钥》。医案医话专著:南宋张杲《医说》,明代汪机《石山医案》、孙一奎《孙文垣医案》等。
新安医家在中医学领域的创见和临床诊治经验对中医学说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由于新安医家不断古方新裁,勇于发现,发挥经义,推陈出新,才使得中医药理论体系逐渐完善。中医特色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近几十年的科学研究证明了中医药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临床疗效是中医药存在的根本保证,中医药理论完善的关键是既能指导临床实践,又能被当今社会理解认同。重点是我们如何发掘整理有效的中医药治疗方法及方药,客观评价其临床疗效,积极引进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研究中医药成果,才会有所发展和突破。
(郑梅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