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狐惑病

《金匮》上说: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一作嗄),甘草泻心汤主之”。狐惑究竟是什么病?历来注家没有明白指出,特别是因 “蚀”字而认为虫病,似可考虑。我个人的浅见:狐惑是古代以为出没无常、不可捉摸的东西,狐惑病就是借狐惑来形容这病的变化, 《医说》所谓 “取象为类,使人易晓”,并无多大意义。所以问狐惑病究竟是什么?应该从 “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上研究,可能是一种热性病。《千金方》说:“狐惑由温毒使然也”,可以作为考证。由于热邪内郁,不能透泄,上窜为喉痛,或下窜为肛门疾患,这是并不稀见的症候。用苦参汤洗下部,并用雄黄熏肛门,无疑地是热毒已经走窜后的局部疗法。问题就在是不是用甘草泻心汤能如赵献可所说 “不特使中气运而湿热自化,抑亦苦辛杂用足胜杀虫之任”?理论必须结合实际,才能收到效果。

如果同意狐惑病是一种温毒症,那么温毒症当以清热解毒为要。身热不解,默默欲眠,而又目不得闭,卧起不安,显然有热攻烦扰现象。依据 《温病条辨》所载温毒上升和湿热下注方剂,内服如:普济消毒饮去升、柴、芩、连(连翘、薄荷、马勃、牛蒡、荆芥、僵蚕、玄参、银花、板蓝根、桔梗、甘草)治上,断下渗湿汤(樗根皮、黄柏、茅术、地榆、山楂、银花、赤苓、猪苓)治下,以及水仙膏(水仙花根剥去老赤皮和根须捣如膏)和三黄二妙散(黄连、黄柏、生大黄、乳香、没药)的外敷,都可作为临床参考。必须说明,甘草泻心汤虽有清化湿热作用,但 《金匮》方较 《伤寒论》方多人参一味,大枣增至十六枚,后人治疗温热病用炙草、干姜、人参、大枣等,一般都很谨慎。故引用温病方的动机,不是否定 《金匮》治法,而是企图在 《金匮》的治疗原则上加以补充,以便随症加减。至于赤小豆当归散,当是蚀于肛门的内服方剂,功能导热和血,故仲景不仅治狐惑,也用治先血后便的近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