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发展趋势与应用前景

一、发展趋势
近年来我国寄生虫病的监测与预警工作在研究与应用方面的水平提升较快。一方面是因为我国调高了公共安全标准,寄生虫病作为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公共安全要求的提升促进了寄生虫病监测与预警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寄生虫病作为一类特殊的寄生性传染病,有的疫情发展缓慢(如肝吸虫病、包虫病),易被人们忽视;有的疫情发展极快(如疟疾、黑热病),应急处理难度较大,这也加重了传染源控制与管理的难度,仅靠政府疾病预防控制的投入仍难实现预期的防治目标。因此,急需发展与当前寄生虫病防治工作需求相适应的创新型监测与预警技术。为此,近年来构建敏感的监测网络与预警系统(Early warning system)成为我国寄生虫病防治的优先领域。
敏感的寄生虫病监测网络与预警系统构建包括病原检测技术的研究、监测网络的构建、预警指标的研究、预警模型的研究。“十二五”期间,我国寄生虫病的监测网络构建包括全国81个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64个疟疾疫情监测点、22个土源性寄生虫病疫情监测点、2个食源性寄生虫病监测点、3个广州管圆线虫病症状监测省、10个包虫病监测省等。每年随机抽样全国近200个血吸虫病流动监测点,每隔10年开展1次寄生虫病(血吸虫病)流行状况的抽样调查,并结合面上防治工作及防治试点等开展疫情监测。这些监测点与防治工作中的疫情监测,为全国寄生虫病的病人数推算、疫情趋势分析提供了科学基础。寄生虫病预警指标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除丝虫病传播阈值(Transmission threshold)的研究已成功指导了全国消除丝虫病的实现外,其他寄生虫病的传播阈值研究尚处在研究阶段。在寄生虫病的预警模型研究方面,分别发展了虫媒(中间宿主)分布动力学模型(Dynamic model)、人群感染率(Infection rate)和感染度(Infection degree)模型、传播动力学模型(Tansmission dynamics model)等。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对热带病传播的影响,基于血吸虫生物学的气候变化预测模型又有了新的发展,其不仅为定量描述寄生虫病传播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如提出了通过降低传播潜能(即基本繁殖率)(Basic reproductive rate)和传播速率(即传播能量,Transmission capacity)达到控制传播并最终阻断传播之目标的理论,而且为评价预防控制策略(Strategy)与措施(包括疫苗策略、化疗策略、传染源控制策略等)的实施效果等提供了新工具。
二、应用前景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工程、现代信息科学以及空间流行病学等学科的发展,我国血吸虫病监测与预警的整体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与国际先进水平、以及当前防治工作的需求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随着我国对国家公共安全与公共卫生要求的提升以及全国2015年消除疟疾目标和全国2025年消灭血吸虫病目标的提出,更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寄生虫病的监测与预警体系。对照传染病的预警响应系统或预警响应机制,我国寄虫病监测与预警体系方面还需强化以下三方面:一是强化检测与处理系统,这包括病原与中间宿主基因变异的检测技术、病原与媒介(中间宿主)扩散的基因溯源技术、环境中病原与早期感染的快速检测技术、药物抗性监测技术等;二是强化寄生虫病疫情预警发布机制,包括建立寄生虫病防控专报系统、建立寄生虫病疫情预警平台等,将监测信息、预警指标、预警模型等技术综合运用,及时分析与发布疫情发生、发展趋势,准确地指导现场防控工作;三是强化储备系统,包括技术、人才与物资储备等。在技术储备方面,要充分利用国家重大传染病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的支持,着重研究实用、有效的监测与预警技术;在人才储备方面,要强化培育监测与预警人才的平台,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培训,使更多专业人员从事监测与预警的研究与现场工作;在物资储备方面,需要加强寄生虫病血清学诊断试剂的质量和标准化,建立各级参比实验室,探索新的抗虫药物与联合用药方案等(图1-3)。
图1-3 寄生虫病监测与预警能力建设的优先领域示意图
1.病原学监测技术;2.媒介及中间宿主监测技术;3.生态环境因素监测技术;
4.基于大型综合数据库的互联网数据发布系统;5.疾病时空模型分析技术;
6.标准化网络实验室与监测技术的构建;7.采样、检测和分析技术与现代化技术装备;8.基于多技术复合的敏感预警系统与技术储备
随着我国寄生虫病防治进程的发展,更多地区的寄生虫病流行将处于较低水平,并最终走向消除。如我国疟疾消除行动计划已于2010年启动;我国血吸虫病控制与消除规划中,按最新世界卫生大会通过的全球消除血吸虫病标准,我国可以在2015年达到消除危害之目标。为此,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12年6月召开了“首届消除热带病监测应对体系论坛”。该论坛集聚了世界各地的专家,研讨了在走向“消除”热带病阶段过程中,如何建立有效的监测应对体系,并使之有效地成为最主要的干预措施。只有建立有效的监测应对体系,才能掌握最基本的疾病流行状况信息与防控工作进展情况,及时提供有效可靠的公共卫生信息,并及时采取快速准确的应对措施,在早期就能发现每一例病例,处置每一个疫点,确保消除目标的实现及成果的巩固。在疾病消除过程中,监测工作已成为主要的干预措施。因此,我国的寄生虫病监测与预警工作任务将越来越重,需要各方的大力支持与多领域协作,建立更完善的监测响应体系,以消除寄生虫病的危害。
(周晓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