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体寄生虫病基层预防控制丛书 寄生虫病监测与管理
- 周晓农
- 888字
- 2020-08-28 06:38:43
第一节 概述
一、定 义
寄生虫病的病原体是指能引起人体疾病的寄生虫的统称,主要包括原虫、蠕虫和节肢动物。当病原体侵入人体或动物后,能继续生长、繁殖,且能不断排出体外,造成寄生虫病的传播与扩散。因此,寄生虫病病原体监测的主要作用是尽早、尽快地发现和识别病原体的种类与分布范围,确定病原体的传播途径,为快速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二、监测途径
病原体侵入人体至被清除,大概可分为以下3个阶段,即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临床症状期(Clinical symptom stage)、恢复期(Convalescence)。潜伏期是指自病原体侵入患者机体到最早临床症状出现这一段时间。不同寄生虫病的潜伏期长短不同,有的短至数小时,有的可长达数年,但同一种病一般有较为固定的潜伏期。潜伏期的变化可能与进入机体的病原体数量、毒力、繁殖能力以及机体的抵抗力等因素有关。临床症状期是指患者出现疾病特异性症状和体征的时期。由于此阶段病人体内病原体数量多,临床症状又有利于病原体排出和传播,因此病人的传染性在临床症状期最强。恢复期是指病人的临床症状已消失,机体所遭受的损伤处于逐渐恢复的时期。此期病人的免疫力开始出现,体内病原体被清除,一般不再具有传染源作用。但有些寄生虫病,在恢复期仍可排出病原体,甚至终身成为传染源。
寄生虫病病原体的监测主要通过主动寻找或被动发现传染源过程来实现。所谓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且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凡是能排出病原体的人,不管其临床症状是否明显,都可以成为传染源。有明显症状的病人易被诊断出来,因常常需要卧床休息,易被治疗和管理,而限制了其散播病原体的作用。那些临床症状很轻,甚至没有自觉症状的感染者,因症状轻微,不影响其正常活动,所以作为传染源的作用不容忽视。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忽视轻型甚至不显性感染的传染源。轻型病例常易被误诊或延误治疗,耽误隔离治疗措施。不显性病例一般需要采用血清学作追溯诊断,或作病原学检查时才能发现。这就需要进一步研究检查方法、临床诊断方法,用一切可行方法来发现这些病人,以便有效控制传染源。
本章着重介绍寄生虫病原体的虫种分布及其消长、传播作用及变异等方面的监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