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寄生虫种类及其消长监测技术

寄生虫种类及其消长的监测主要应用于媒传寄生虫病的监测工作中,包括对媒介种群分布的监测和媒介体内寄生虫感染情况的监测。这些监测资料可应用于媒传寄生虫病传播趋势的预测和防治措施的效果评价。不同媒传寄生虫病由于其自身特点,监测内容和步骤有所差异。本节以某地区黑热病病原体种类与分布消长监测为例进行阐述。
一、监测内容和方法
本次对某地区的黑热病监测内容包括:
(1)人群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感染种类与感染率情况监测。
(2)犬利什曼原虫感染种类与感染率情况监测。
(3)不同季节白蛉种类、消长与感染利什曼原虫情况监测。
(4)消长因素调查。
(5)虫种及其消长以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人群利什曼原虫感染种类调查
1.分离利什曼原虫
对监测点发现的黑热病患者进行髂骨穿刺,取骨髓置NNN培养基进行培养。
2.抽提原虫DNA
对获得的利什曼原虫进行扩大培养,收集原虫,抽提DNA。
3. 原虫序列扩增
应用引物(KP1:5′-GGGGTTGGTGTAAAATAGG-3′,KP2:5′-TGA ACGGGGTTTCTGTAT-3′)扩增利什曼原虫全长小环DNA序列并测序。
4.确定虫种
将获得的序列与已知的利什曼原虫序列进行比对,确定获得的利什曼原虫分离物的所属虫种。
(二)人群利什曼原虫感染率调查
1.选定监测对象
在监测点按比例随机选取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常住人口(5~9月在当地居住者)作为固定监测对象。每年可视人群变动情况,补充低年龄者加入。
2.采样
每年4月采集监测对象静脉血,并分离血清。
3.血清学检测
选择一种血清学检测方法(酶标法、荧光抗体法或试条法)检测血清抗体,一旦检测方法选定,每年均用选定的方法进行检测。
(三)犬利什曼原虫感染率情况调查
在人-犬共患型黑热病流行区,每年4月对监测点所有犬采用病原学方法(骨髓穿刺涂片)进行检查,并取静脉血分离血清进行血清学检测,以评价犬利什曼原虫感染率情况。
(四)不同季节白蛉种类、消长与感染利什曼原虫情况调查
1.白蛉种类及其消长情况调查
在监测点于每年6月初至10月初,每半月开展1次白蛉密度和蛉种调查。对野栖或近野栖的白蛉选择5个以上有代表性生境的室外地点,在夜间用人诱捕法捕捉白蛉,每人每次捕集1小时,按“人工小时”统计白蛉密度,并进行蛉种鉴定;对家栖白蛉在人居室和畜舍同法捕集白蛉,统计白蛉密度,并进行蛉种鉴定。
2.白蛉感染情况调查
将捕获的白蛉鉴定蛉种后,取雌性白蛉置于70%乙醇中,室温保存备用。取保存的白蛉碾磨后用蛋白酶K处理,用DNA抽提试剂盒抽提DNA,用特异引物PCR扩增利什曼原虫ITS1和kDNA小环DNA序列,扩增产物琼脂糖电泳检查,阳性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将获得的序列进行比对以确定白蛉感染的利什曼原虫种类。
3.白蛉消长因素调查
收集或测量监测点区域各月份(包括监测起始年上年度)的气温、降水量、空气湿度、土壤湿度及风速等资料。
(五)虫种及其消长以及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连续多年监测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相关的统计分析。人群和犬利什曼原虫感染率统计分析以作图法(以不同年份的感染率变化曲线图为常用),直观反映各监测年感染率的变化,并用卡方检验比较年度间感染率是否有差异。同时,以各蛉种密度对监测时间作图直观反映各监测蛉种消长情况。通过比较人群感染利什曼原虫虫种比例、不同蛉种感染利什曼原虫虫种及比例可确定监测点优势传播媒介及主要利什曼原虫病原体。有关传播因素的分析,可用相关软件对气温、降水量、空气湿度、土壤湿度及风速等与人群及犬感染率、媒介密度等进行线性相关分析。
二、监测报告与利用
承担监测任务的县级专业机构,负责监测点所有数据的收集和管理,并确定专人负责。原始数据需经2次独立输入计算机,并按要求建立数据库。监测点数据库和分析报告应于次年1月底前上报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在次年2月底前将数据库和监测报告上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汇总全国数据,并撰写年度疫情监测报告,上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时向各省(区)反馈年度监测结果。
本次在某地区进行的黑热病病原体种类与分布消长监测,在连续、系统地开展黑热病病情和媒介监测的基础上,通过监测分析及时了解被监测疾病流行现状、流行动态、流行规律和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可为制定被监测疾病的防治策略和措施及评价防治措施效果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