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体寄生虫病基层预防控制丛书 寄生虫病监测与管理
- 周晓农
- 3213字
- 2020-08-28 06:38:43
第五节 案例分析
一、浙江地区并殖吸虫保虫宿主调查
(一)问题的提出
并殖吸虫最早从水獭、虎、灵猫等野生动物肺脏中检获,继之在我国台湾、厦门等地区,以及日本的病人肺脏或痰中找到成虫或虫卵,以后又证明猫、狗、猪等家养动物亦为终末宿主。了解并殖吸虫保虫宿主现状,对研究该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及防治对策均有重要意义。1960-1980年,温州医学院对浙江省各地山区捕获的或动物园饲养动物的并殖吸虫自然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
(二)监测内容和方法
本次调查的兽、畜、禽共35种、662只,材料来源有3方面:①根据各县山区来温州医学院诊治的并殖吸虫病患者住址,赴浙南、浙西、浙东等并殖吸虫病流行区,收购当地的犬、猫进行剖查;②向疫区猎户采购山区各种兽类作解剖,或取粪检查;③驻温州、宁波及杭州动物园,调查虎、狮、豺、狼、豹、灵猫、熊、猴、野猪、貂、鹤、孔雀等。部分经解剖取虫,其余采用粪便涂片法或沉淀法检查。
(三)监测结果
共检查662只动物,包括猫科9种、犬科5种、灵猫科4种、鼬科4种、熊科2种、熊猫科1种、猪科2种、灵长类4种及鸟类4种。并殖吸虫检出率以猫科动物最高,占76.1%(35/46)。捕自浙南丽水地区的3头虎,均有并殖吸虫寄生,从云豹、金钱豹、红春豹体内均发现病原。豹猫、野猫、家猫20头,18头发现虫体,占90%。结果显示,这些动物是浙江山区并殖吸虫之重要保虫宿主。
犬科动物5种,并殖吸虫阳性率为47.76%(51/107)。购自病家的犬感染率占57.65%(49/85),狼与狐亦有感染,表明这些动物在高度疫区内也是重要的保虫宿主,但感染率较猫科动物低。本次检查的貉、豺共9只均为阴性。
灵猫科动物4种共401头,发现20头有虫寄生,阳性率占5%。应用粪便涂片法检查并殖吸虫卵,在轻度感染时,可能漏检,曾解剖51头粪涂片阴性的灵猫,发现1头肺脏有虫3条。故在调查时应采用剖查或用水洗沉淀法检卵为宜。
鼬科动物4种,仅在青田流行区内发现1头猪獾有并殖吸虫;检查2头黄鼠狼无虫发现。可见鼬科动物在并殖吸虫流行病学上,不如猫科、犬科及灵猫科重要。
(四)案例提示
并殖吸虫病为动物源性疾病,在浙江省50多个县(市、区)有该病分布。本文报告30多种兽、畜禽共62头并殖吸虫感染情况,以猫科动物感染率最高,犬科、灵猫科及鼬科次之。这些动物是该省山区并殖吸虫病的传染源。故在流行区除提倡饮食卫生外,还应做好宣传及健康教育工作,以促使人们改变不良饮食习惯,避免感染。此外,进行保虫宿主调查还可了解自然疫源地的存在,从而为未来开发此类地区以及做好卫生保障提供科学依据。
二、全国重点水域血吸虫感染哨鼠监测
(一)问题的提出
鉴于目前我国大多数血吸虫病流行省份以村为单位人畜血吸虫感染率已降至3%以下,采用传统的钉螺调查法检测感染性钉螺,已难以全面反映流行区的血吸虫病流行与传播情况。因此,探索适合当前防治工作需要的血吸虫病监测预警系统与监测技术,提升我国血吸虫病监测系统的敏感性,已成为当前血防工作的重点。为此,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于2010年在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四川和云南7省34个县(市、区)72个点,采用哨鼠测定法开展了重点水域血吸虫病监测预警工作。
(二)监测内容和方法
1.监测预警范围
选择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等5省(湖区5省)沿长江、洞庭湖和鄱阳湖区尚未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的县(市、区),云南、四川等2省(山区2省)沿水系分布且近5年内达到传播控制标准的县(市、区),作为重点水域监测预警区。
2.监测预警方法
(1)每县选择点1~3个点、点间距为20~50km。每点均采用 GPS定位、并现场照相,建立监测预警点地理信息数据库。监测预警点确定原则如下:
1)有钉螺分布的渔船民集散地。
2)沿江企业、大型工程工地和码头周围的有螺环境。
3)与居民区距离较近(含通江河道)的有螺环境。
4)曾发生突发疫情的行政区域毗邻有螺环境。
5)与有螺环境相通、途经居民区的水系环境。
6)利用有螺水库进行灌溉的大面积农业生产作业区。
(2)监测预警方法:于6月中旬(第一批)和9月中旬(第二批)大汛期2天,采取现场哨鼠疫水感染性测定法进行监测。每点投放哨鼠20只、每次测定2天、每天于10:00-14:00测定4小时。现场测定后带回实验室饲养35天后解剖观察血吸虫感染情况。
(3)资料统计与分析:建立各监测预警点的地理信息、基本情况和哨鼠感染情况数据库。统计分析不同时间、不同省份哨鼠监测环境阳性率、哨螺感染率、阳性鼠平均虫负荷等,绘制监测预警点和哨鼠阳性点分布图,分析哨鼠监测预警阳性点的时空分布和环境特点等情况。
(三)监测结果
1.监测预警点分布
2010年全国重点水域血吸虫病监测预警点分布在湖区5省和山区2省的34个县(市、区),共设72个点。其中湖南、湖北、江西和江苏省各10个点,云南和四川省各9个点,安徽省14个点;江湖洲滩环境54个,山丘型环境18个(图4-1)。其中,江西省的10个监测预警点仅在9月份开展了监测,其他省的点全部参加了6月份和9月份的监测。
2.哨鼠投放与回收情况
72个监测预警点共投放哨鼠2 667只,回收2 613只,回收率为97.98%(87.78%~100%);实验室饲养过程中死亡177只,总死亡率为6.77%(0~18.05%),总存活哨鼠2436只。
3.哨鼠阳性点检出与分布情况
72个点中,共发现17个阳性点(扣除重复)(图4-1),阳性点出现率为23.61%。17个阳性点分布在湖南、湖北、安徽、江苏和四川等省,各省阳性点出现率分别为40%(4/10)、90%(9/10)、14.29%(2/14)、10%(1/10)和11.11%(1/9),其中以湖北省为最高,占总阳性点构成比的52.94%。第一批共检测58个点,发现10个阳性点,阳性点出现率为17.24%;第二批共检测68个点,发现10个阳性点,阳性点出现率为14.71%。两批检测发现的阳性点出现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151, P=0.698)。
4.哨鼠感染率与感染度
共解剖哨鼠2436只,发现阳性哨鼠90只,检获血吸虫459条,哨鼠总感染率为3.69%,阳性鼠平均虫负荷为5.10条/鼠,哨鼠感染率和阳性鼠虫负荷最高均为湖南省,分别为14.12%和6.37条/鼠。其中第一批共解剖哨鼠1099只,发现阳性哨鼠31只,检获血吸虫76条,哨鼠总感染率为2.82%,阳性鼠平均虫负荷为2.45条/鼠;第二批共解剖哨鼠1337只,发现阳性哨鼠59只,检获血吸虫383条,哨鼠总感染率为4.41%,阳性鼠平均虫负荷为6.49条/鼠。第二批哨鼠感染率显著高于第一批(χ 2=14.681, P﹤0.01)。
图4-1 2010年哨鼠监测预警点分布图(红点为阳性、黄点为阴性)
5.阳性哨鼠检出率与环境出现感染性钉螺时间关系
将检测的72个监测预警点分成2010年有感染性钉螺(Ⅰ类)、2009年有感染性钉螺(Ⅱ类)和近3年无感染性钉螺(Ⅲ类)3个类别,分别检出阳性点8、5个和4个,其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9.63%、41.67%和12.12%,3类环境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5.227, P=0.071)(表2)。Ⅰ、Ⅱ类和Ⅲ类环境哨鼠感染率分别为9.38%、3.98%和0.59%,阳性鼠平均虫负荷分别为5.99、2.8条/鼠和2条/鼠,3类环境哨鼠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20.489, P﹤0.001),Ⅱ、Ⅰ类环境阳性鼠虫负荷分别是Ⅲ类环境的1.40倍和2.99倍。
(四)案例提示
构建全国血吸虫病监测预警体系,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时间性强的系统工程,不仅要建立国家、省、市、县、乡五级联动的工作机制,而且要按照统一方案、统一检测方法、统一时间和统一工作规范严格执行。
本研究将哨鼠监测方法运用到全国血吸虫病高危易感水体感染性检测中,于2010年在全国重点水域开展了监测预警工作。结果显示,哨鼠血吸虫感染率为3.69%,阳性点出现率为23.61%;从各省检出阳性情况看,位于湖区的湖南、湖北等省哨鼠感染率、阳性鼠虫负荷以及环境阳性点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其他省份,这与目前全国血吸虫病流行状况基本一致。分析还发现当年未查到感染性钉螺的环境仍有12.12%~41.67%检出阳性哨鼠,特别是3年以上未查出感染性钉螺的环境,哨鼠感染环境阳性率达12.12%,表明采用哨鼠检测法监测易感环境将显著提高血吸虫病监测预警系统的敏感性。
但从2010年各省哨鼠监测工作开展情况看,发现在方案执行、现场指导、跟踪督查以及对哨鼠阳性点的措施响应与跟踪评估方面尚显不足,提示各地应统一方案、统一检测方法、统一时间和统一工作规范,以提高监测预警系统的科学性。
(邓 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