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总 论

寄生虫病有明确的病原体,包括原虫(Protozoan)、蠕虫(Helminth)及节肢动物(Arthropod),具有传染性、地方性和自然疫源性等传播特征。当病原体从传染源体内排出,侵入新的易感者机体前,需经历在外界环境中停留和转移的传播过程,而这一传播过程中涉及病原体的入侵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在控制这一传播过程中需要调用的卫生资源等,均为现代疾病监测(Disease surveillance)涉及的范畴,也是在监测能力加强与创新性监测技术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重点。
与所有传染病一样,寄生虫病具有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和易感人群(Susceptible population)等疾病传播的三个要素,但不同类别的寄生虫病还具有各自特有的传播与流行特征,如食源性寄生虫病(Food-borne parasitosis)具有易发群体暴发、人兽共患病(Zoonosis)具有高度的重复感染、土源性寄生虫病(Soil-transmitted parasitosis)具有多重虫种感染、机会性寄生虫病(Opportunistic parasitosis)具有在特殊人群中高发、虫媒寄生虫病(Vector-borne parasitosis)具有自然疫源地等特征,这些流行病学特征决定着寄生虫病流行的范围与程度,使寄生虫病监测工作更为艰巨而复杂。同时,这些特征也为寄生虫病监测指标的确定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监测工作贯穿于寄生虫病防治工作的始终。在防治工作开展的初期,监测工作为确定寄生虫病的分布虫种、流行范围提供了基础资料;在防治工作中期,监测工作为明确防治对策、工作重点以及组织防治资源提供重要信息;在防治后期,监测工作为评估寄生虫病防治成效、巩固防治成果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在寄生虫病接近消除阶段或达到消除标准后,监测工作可为及时发现残留传染源(Residual source of infection)或输入性传染源(Imported source of infection)提供技术支撑。监测技术的水平以及通过监测所获得的疾病信息直接影响着一个区域的寄生虫病防治水平,并指导了防治策略(Control strategy)的制定,保证了策略实施的质量。因此,要做好基层辖区内的寄生虫病防治工作,寄生虫病监测工作则是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要根据当地寄生虫病的流行特征资料制定本地区的寄生虫病防治与监测工作方案,并组织与利用基层卫生资源(Health resources)不断提高监测工作水平,通过评估与监督防治工作质量来促进寄生虫病防治进程,为消除(Elimination)寄生虫病提供科学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