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自身抗体血型特异性的概念与临床意义

自身抗体是指针对自身抗原产生的抗体,或者是外来抗原与机体内某些成分结合后产生的抗体。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存有完整的自身免疫耐受机制进行维持,正常的免疫反应有保护性防御作用,即对自身组织、成分不发生反应。一旦自身耐受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则机体视自身组织、成分为“异物”,而发生自身免疫反应,产生自身抗体。正常人体血液中可以有低滴度的自身抗体,但不会发生疾病;如果自身抗体的滴度超过某一水平,就可能对身体产生损伤,诱发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有许多自身抗体。
自身抗体的产生可能是致病抗原(细菌、病毒等)与自身成分之间存在某些相同的分子结构,出现了与自身抗原发生交叉反应的免疫应答;也可能是某些感染因素使自身抗原变性,免疫系统对这些暴露的新抗原产生自身抗体。患者体内存在的自身抗体大部分没有抗原特异性,在交叉配血的实验中与所有红细胞均产生凝集。自身抗体的类别决定了产生溶血反应的强度,由IgG类的自身抗体致敏红细胞可导致严重溶血反应。但有少部分自身抗体具有特异性如抗-Lewis、抗-Rh。这些自身抗体的产生大约有三分之二与Rh蛋白与Rh抗原蛋白有关,其他的主要和带3蛋白有关。这些抗体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中常见。
鉴别同种抗体和自身抗体的方法见表7-3及图7-1。
表7-3 抗筛结果与直抗结果的初步分析
图7-1 抗体鉴定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