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准肝胆胰微创介入治疗
- 孙军辉 陈新华
- 1933字
- 2020-08-29 08:10:03
第二节 肠穿孔
在介入治疗中,肠穿孔并非常见的并发症,然而一旦发生,后果往往较为严重。因介入后的患者大多免疫力低下,肠穿孔可引起严重的弥漫性腹膜炎,严重时可导致感染性休克或死亡。
TACE术中可能因超选不到位或栓塞速度过快,或是血管存在解剖变异,致使碘油或栓塞颗粒反流进入胃十二指肠动脉、肠系膜上动脉,甚至结肠中动脉。一般情况下,少量碘油进入小肠血管并不会引起严重并发症。但较多量的碘油或栓塞颗粒及高浓度的化疗药物可导致肠黏膜上皮细胞缺血、坏死,黏膜屏障功能减退,继而发生肠壁黏膜层的炎症、糜烂或溃疡形成,甚至发生穿孔。相对于血供丰富的小肠,结肠动脉栓塞后更易发生肠壁坏死或穿孔。
随着介入器械的改进,特别是微导管技术的应用和操作技巧的提高,因误栓造成的肠坏死、肠穿孔的报道已极为少见,同时发生肠穿孔的病例多是有解剖变异或肿瘤侵犯肠壁。为避免误栓造成的肠坏死、肠穿孔,介入医生在栓塞操作时要尽量做到肿瘤血管的精确超选,在推注栓塞剂时应缓慢、谨慎,在透视监视下严密观察栓塞剂的流向,一旦发现流向异常或发生逆流,立即停止注入。
在热消融治疗中,肠穿孔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约0.7%。有学者行开腹手术下射频治疗,当射频针邻近肝脏脏面,开始消融仅仅2min,相邻横结肠的肠壁温度已上升至40℃以上。由此可见,即使射频针未刺进肠壁,相邻肠袢也可能被灼伤,甚至穿孔。因此当肿瘤毗邻胃肠,或既往有开腹手术史而发生肠粘连时,需十分注意防止肠壁损伤、穿孔发生。
当肿瘤与肠道之间安全范围不足的时候,消融的分寸把握尤其重要,需在术前精心设计穿刺径路及布针方案。可先采用2cm裸针小范围重叠消融邻近肠管区域的肿瘤,再对远离肠管的肿瘤做彻底消融,也可采用人工腹水技术,隔开肠管;若肠管与肝脏粘连紧密,则可先消融近肝侧的肿瘤,继而分次小范围消融残余部分;也可采用置入球囊隔开胃肠道后再行经皮射频消融治疗,或采用经腹腔镜或开腹手术中射频消融。有人提出肝脏射频消融可采用右前斜位,使肠袢向左侧及足侧下移,有利于与肝脏分离。消融过程中嘱患者加大腹式呼吸的幅度,以利于肠道局部散热,减少灼伤,也可在腹部近肿瘤肠管位置的体表放置冰袋,可能有利于保护肠壁。对发生肠壁灼伤的患者,应采取禁食、抗炎、消肿、胃肠减压等治疗措施,并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防止发生肠穿孔。而一旦发生肠穿孔,则需要外科手术治疗。对于与肠管粘连的外凸生长的肝肿瘤,应列入射频消融治疗的禁忌证。
在中晚期胰腺癌或其他腹部脏器肿瘤的 125I粒子植入治疗中,也可能发生肠穿孔。发生原因包括术中损伤肠管、血管或 125I粒子对肠管的放射损伤等。晚期胰腺癌 125I粒子植入治疗多在CT引导下进行,但该技术存在一定的风险。原因是胰腺穿刺多经胃肠道,可造成胃肠道的损伤甚至穿孔。有文献报道采用20G以上的穿刺针并不会引起有临床症状的胃肠道穿孔,但粒子植入所用的穿刺针往往是18G的粗针,因此穿孔仍是 125I粒子植入术的可能并发症之一。介入医师对术后出现的腹部症状应给予足够重视。YU等关于胰腺癌 125I粒子植入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的研究中,报道了术后肠穿孔的发生。吕维富等报道了1例术后胃肠道穿孔伴感染患者,因早期未予足够重视,死于脓毒血症。因此胰腺癌粒子植入治疗需在有经验的中心进行,术中应严格遵守操作规范,以防胃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出现。
肠穿孔的临床症状多在治疗后2~4天出现。患者常表现为持续性刀割样腹痛,可突然发生或加剧,疼痛范围与腹膜炎扩散的区域有关。多数患者伴有严重的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如发热、寒战,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中毒性休克表现。腹部体检可见:腹式呼吸减弱或消失,全腹有明显的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板样强直,叩诊肝浊音界消失,可有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减弱或消失。X线检查可发现膈下游离气体。结合腹部超声、CT等检查,诊断难度不大。但需与急性胰腺炎及急性胆囊炎鉴别,此两者也可在介入治疗后发生。急性胰腺炎的疼痛部位多位于上腹部偏左并向背部放射,腹肌紧张程度较轻,血清和腹腔穿刺液淀粉酶升高明显,X线检查膈下无游离气体,B超或CT检查显示胰腺肿胀、胰周渗液等;急性胆囊炎通常表现为右上腹部绞痛,阵发性加剧,可伴畏寒发热。体征主要为右上腹压痛和反跳痛,Murphy征阳性。超声可见胆囊水肿、周围炎性渗出等。
肠穿孔伴腹腔感染,若早期未得到重视,可能因延误治疗而导致严重后果。因此,一经诊断明确,需立即予以禁食、胃肠减压,并行内科抗炎、补液、抗休克治疗,同时积极完善CT、MRI等检查,必要时腹腔穿刺,明确肠穿孔的病因及部位、腹腔污染程度、患者的全身状态等。若内科治疗无效,应积极行手术治疗。术式可选择穿孔修补、肠部分切除或肠造口术,具体方案要根据穿孔病因、部位、感染程度、患者耐受性等方面进行选择,治疗过程中应监测电解质、及时解除腹胀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