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BO血型不相容器官移植
- 王毅 罗志刚
- 3079字
- 2020-08-29 08:03:38
第二节 ABO血型不相容器官移植的基本概念
Section 2 Basic concepts of ABO-incompatible organ transplantation
一、ABO血型不相容器官移植术
ABO血型不相容的器官移植术(ABO-incompatible organ transplantation)是指在两个血型不相容的个体之间,将一个个体的健康器官移植到另一个个体内,并使之迅速恢复功能的手术。其目的是代替因致命性疾病而丧失功能的器官,使被移植个体能重新拥有相应器官,并正常工作。现在常开展的ABO血型不相容器官移植有肾、心、肝、肺、小肠、骨髓等。目前为止,在面对器官供体短缺现状下,ABO血型不相容器官移植已成为终末期器官衰竭最有效的治疗手段。自1954年肾移植在美国波士顿获得成功以来,人类已能移植除了人脑外几乎所有的重要组织和器官。提供移植物的个体称为供体(donor),也可称供者;接受移植物的个体称受体(recipient),也称宿主、受者;移植的细胞、组织或器官则称为移植物(graft)。
二、移植的分类
(一)根据供者和受者遗传基因的差异程度分类
1.自体移植(autologous transplantation)
是指取用自己身上的细胞、组织、器官在自己体内植入。即器官的供者和受者是同一个人,无排斥反应,可永久存活器官,如原位回植称为再植,如断肢再植。
2.同质移植(isogeneic transplantation)
是指供体和受体虽非同一个体,但有着完全相同的遗传基因,受体接受来自同基因供体的移植物不会发生排斥反应。如临床应用中同卵孪生之间的移植。
3.同种(异体)移植(allogeneic transplantation)
是指供受体为同一种属,但遗传基因不同的个体间移植。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移植,会发生排斥反应。如不同人之间的肾脏移植、肝脏移植、心脏移植均属于同种异体移植。
4.异种移植(heterogeneous transplantation)
是指不同种属个体之间的移植,移植后会引起极强烈的排斥反应。如将黑猩猩的心或狒狒的肝移植给人类,均属异种移植。
(二)根据解剖位置分类
1.原位移植(orthotopic transplantation)
是指在切除原有已经病变的器官,把新的移植器官移植到原来的解剖位置。如原位肝移植和原位心脏移植。
2.异位移植或辅助移植(heterotopic transplantation)
是指把新的移植器官移植到与该器官原有解剖位置不同的部位。如绝大多数常规肾移植和胰腺移植。一般情况下,异位移植可以不用切除原来的器官。
3.原位旁移植(paratopic transplantation)
是指把移植器官移植到贴近受者同名器官的位置,不切除或者部分切除原有器官。如原位旁胰腺移植。
(三)根据不同的移植技术分类
1.血管重建移植(vascularized transplantation)或称吻合血管移植
是指移植物从供者切取下来时血管完全离断,移植时将移植物血管与受者血管予以吻合,建立有效的血液循环,移植物立即恢复血供。临床上大部分实质器官移植,如心脏移植、肝脏移植等均属此类。
2.带蒂移植(pedicled transplantation)
是指移植物与供者带有主要血管以及淋巴管或者神经的蒂相连,其余部分均已分离,以便转移到其他需要的部位,移植过程中始终保持血供,当移植物在移植部位建立了新的血液循环后,再离断该蒂。这类移植均是自体移植,如各种皮瓣移植。
3.游离移植(dissociated transplantation)
是指移植物与供体完全分离,移植时不进行血管吻合,移植后移植物血供的建立依靠受者周围的组织新生血管并逐渐长入到移植物内。如游离皮片的皮肤移植即属于此类。
4.输注移植(infused transplantation)
是指将移植物制备成有活力的细胞或者组织悬液,通过各种途径输入或者注射到受者体内,例如输血、骨髓移植等。
此外,根据移植物供者来源可分为尸体供者移植、胚胎供者移植、活体供者移植、扩大标准的供者移植、多米诺器官移植供者移植、移植物再使用供者移植。根据移植物性质的分类可以分为细胞移植、组织移植、复合组织移植、器官移植、多器官移植、器官簇移植。
在临床应用中,为了准确的描述某种器官的移植,往往综合使用上述分类和术语,如同种尸体原位肝移植术、活体亲属同种异位肾移植术、吻合血管的胎儿甲状旁腺异位移植术等。
三、ABO血型不相容器官移植的相关术语
1.抗原(antigen)
是指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结合,发生免疫效应(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2.抗体(antibody,Ab)
是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是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糖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清等体液中,通过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体液免疫功能。
3.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也称为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
是指机体在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天然免疫防御功能,即出生后就已具备的非特异性防御功能。
4.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或获得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
是指体内抗原特异性T/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5.组织相容性抗原(histocompatibility antigens)
是指存在于移植物上特异性抗原,能与受者体内的特异性抗体结合,在器官移植时诱发机体产生排斥反应的物质。
6.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
是由一群紧密连锁的基因群组成,定位于动物或人某对染色体的特定区域,呈高度多态性。其编码的分子表达于不同细胞表面,参与抗原递呈,制约细胞间相互识别及诱导免疫应答。
7.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ic antigen,HLA)
是指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在人体中编码的基因产物,该抗原与器官移植后的排斥反应关系密切,又称器官移植抗原。
8.群体反应性抗体(panel reactive antibodies,PRA)
是指受者体内存在的抗HLA抗体,以特定人群中常见的HLA等位基因作为抗原,观察受者血浆对这组抗原的反应率。<10%HLA发生反应称为未致敏,而>40%为高致敏。PRA是各种组织器官移植术前筛选致敏受者的重要指标,与移植排斥反应和存活率密切相关。
9.抗供者特异性抗体(donor specific antibody,DSA)
PRA中有一部分抗体是针对供者器官的,或者在受者接受器官移植后,体内会产生针对所供器官的抗体,称为DSA。
10.移植排斥反应(allograft rejection,AR)
是指移植器官携带的异体抗原所引起受者体内发生的免疫反应,有体液免疫反应和细胞免疫反应两种。移植排斥反应按发病时程不同,可分为超急性排斥反应、加速性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和慢性排斥反应。
11.超急性排斥反应(hyperacute rejection,HAR)
是指移植器官与受者血管接通后数分钟至24小时内发生的排斥反应,常由受者体内预存抗体介导,多见于有反复输血史、多次妊娠史、长期血液透析史或再次移植的患者。超急性排斥反应一旦发生,不可逆转。
12.加速性排斥反应(accelerated rejection)亦名血管性排斥反应或延迟性超急性排斥反应
是指在移植后2~5天发生的加速排斥现象。加速急性排斥反应可能与细胞和体液排斥均有关系,部分患者经血浆置换等手段处理后可逆转。
13.急性排斥反应(acute rejection,AR)
由于术后数日,移植物抗原从血管内皮释出,刺激受者的淋巴组织,引起免疫应答,从而发生对移植物的排斥。是同种异基因器官移植中最常见的一类排斥反应,一般在移植术后1个月内。
14.慢性排斥反应(chronic rejection,CR)
主要是由循环中特异性抗体低水平的免疫应答导致血管周围炎症,使得移植物血管内皮持续低程度的损害,伴有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阻塞血管,移植物的功能逐渐下降。多发生在术后数月或数年内,也可发生在急性排斥后。进展缓慢,往往呈隐匿性。
15.免疫耐受(immunological tolerance)
是指机体的T细胞与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不能被激活,不能产生特异性免疫效应细胞及特异性抗体,从而不能执行正免疫应答的现象。免疫耐受包括天然免疫耐受与诱导免疫耐受。
16.免疫适应(immune accommodation)
是基于20世纪80年代Alexandre、Chopek等对人类ABO血型不相容肾移植的成功尝试,为了避免由于受者体内预存的血型抗体所导致体液排斥反应的发生,术前受者多次经血浆置换处理,使受者体内的血型抗体滴度在移植手术当天及术后早期均处于较低水平,虽然受者在停止血浆置换治疗后,体内的血型抗体可以恢复到正常水平,但研究者们发现80%的患者没有发生预期的排斥反应。这种现象提示存在着一些其他的生物学机制,其机制不同于免疫耐受。所以人们将这种在受者体内存在抗移植物抗体和正常水平补体的情况下,移植物仍然存活而不发生排斥反应的状态,称之为免疫适应。该现象在克服同种移植中的体液排斥反应和异种移植领域都有很重要的研究和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