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病证效结合的概念与内涵

现代生物医学(西医学)与中医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医学体系,两种医学的不同文化背景决定了其思维方法的本质差异,即“象思维”与“概念逻辑思维”的区别;科学方法论是分析还原论与整体认识论的区别,是基于局部微观物质变化的疾病分类诊疗体系和以整体主客观信息聚类、模式辨识为特征的证候论治系统的区别。西医疾病的分类建立在还原论基础上,以疾病为研究单元,以病因、病理、病位的特征性变化为目标,进行疾病分类学知识体系的构架。它致力于明确疾病产生的关键物质基础,期望发现疾病和确诊疾病,并致力于直接对抗性地消除病因、纠正病理、清除病灶;与此同时,由于慢性病的高发态势以及复杂、难以还原的研究现状,关注整体调节与生命质量问题已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中医证候的病机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科学特征之一,证候分类则是证候理论的临床科学基础,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对患病人体表观(自身感受与机体的外在表现)信息的分析归纳和提取,侧重于对机体整体功能反应状态的认识和把握,是对疾病过程中患病机体综合反应状态整体性病理特征的概括性描述,论治的目标是改善或消除患病人体的整体异常反应状态。可见,“病”与“证”是两种医学不同思维方法,从不同角度认识人体健康与病理状态的知识体系,因而其治疗结局的效应评价就成为两种医学共同关注的关键问题,病证效结合这一概念正是基于此关键问题而提出的。

病证效结合的“病”是指西医有明确诊断标准的“疾病”,“证”是中医证候治疗学,“效”则是疾病与证候相结合的治疗效应评价。即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中医的思维方法,对明确诊断的西医疾病进行规范的辨证论治或辨病(基于疾病的核心病因病机)论治,采用疾病疗效与证候效应两套评价体系进行综合评价,即在现有已成共识的西医疾病评价标准的同时,纳入能够突出中医药特点的评价手段和方法,从疾病局部病理变化与证的整体病理状态的关联性出发,以提高病与证的治疗效应为目标,深入分析研究其治疗效应的作用机制,由此促进病与证理论的交叉融合。这是顺应生物医学正在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整体医学已成为未来医学发展大趋势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