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产前检查

一、概述

产前检查是降低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率的重要措施,定期检测胎儿宫内生长发育情况,监护孕妇生理与心理变化,及时给予相应的指导和治疗。首次产前检查时间从确诊妊娠开始,检查时间一般在妊娠6~8周为宜。妊娠20~36周每4周检查1次,妊娠37周后每周检查1次,共行产前检查9~11次。高危妊娠时,酌情增加产前检查次数(表5-3)。

表5-3 产前检查的次数与方案
二、孕产期首次检查和复诊检查
(一)首次产前检查

详细询问现病史、月经史、孕产史、既往史、家族史等,并进行系统的全身检查、产科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

1.病史
(1)年龄:

年龄<18岁容易发生难产;高龄初产妇(≥35岁)容易并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力异常、胎儿发育异常等。

(2)职业:

如妊娠早期接触放射性及有毒、有害物质的孕妇,容易引起胎儿畸形及发育异常等,并应进行血常规及肝功能等相应检查。

(3)本次妊娠过程:

了解妊娠早期有无患病、用药、发热及阴道出血史;了解早孕反应,饮食营养、职业状况、工作环境、运动(劳动)、睡眠及大小便情况等。了解有无吸毒、吸烟、酗酒等情况。

(4)推算预产期(expected date of confinement,EDC):

从末次月经(last menstrual period,LMP)第1日算起,月份减3或加9,日期加7。例如末次月经第一日是2017年1月20日,预产期应为2017年10月27日。实际分娩日期与推算的预产期可以相差1~2周。如末次月经时间为农历日期,应换算为公历日期再推算预产期。如各种原因导致末次月经不清楚或哺乳期尚未月经来潮而受孕,或者月经周期不规律者,可根据早孕反应出现的时间、尿妊娠试验阳性时间与血hCG升高的时间、胎动开始时间、子宫底高度及B型超声测量的胎囊大小(GS)、头臀长度(CRL)、胎儿双顶径(BPD)及股骨长度(FL)值等加以估计。

(5)月经史和孕产史:

了解月经周期,月经周期延长、缩短或不规律者应根据B型超声检查结果重新核对孕周并推算预产期。如月经周期45日的孕妇,预产期应推迟15日。了解孕次、既往有无流产、早产、难产、死胎、死产、分娩方式及有无产后出血史,了解出生时新生儿情况等。

(6)既往史和手术史:

了解有无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肝肾疾病、血液病、结核病等合并症,以及治疗情况。了解有无手术史及手术情况。

(7)家族史:

询问家族中有无妊娠合并症、双胎妊娠及有无高血压、糖尿病或其他遗传性疾病等。对有遗传疾病家族史者,应早期作遗传咨询,以减少遗传病儿的出生率。

(8)配偶情况:

询问年龄、职业、血型、健康状况,有无传染性及遗传性疾病等。

2.全身检查

注意孕妇发育、营养及精神状态;有无贫血及营养不良情况;注意步态及身高,身材矮小(<145cm)常伴有骨盆狭窄;注意有无脊椎及下肢畸形情况;测量体重,计算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BMI =体重(kg)/身高(m)2,评估营养状况;测量血压,正常血压不应超过140/90mmHg;当血压超过140/90mmHg,或超过基础血压30/15mmHg时,应考虑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心脏有无病变,必要时在妊娠20周后行心脏超声检查;检查乳房发育情况、乳头大小及有无乳头凹陷,有凹陷者,及时纠正,为产后哺乳作准备;注意脊柱及下肢有无畸形;常规妇科检查了解生殖道发育及有无畸形情况等。

3.辅助检查

血常规、血型、尿常规、肝肾功能、空腹血糖、HBsAg、梅毒螺旋体、HIV筛查和B型超声检查等。

4.健康教育

①建立保健手册,规范系统进行产前检查;②认识流产的症状和预防;③避免接触放射性等有毒有害物质,患病时避免滥用药物,慎用疫苗,戒除不良生活嗜好;④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有利于胚胎早期的分化和发育,避免过度劳累,防止流产的发生;⑤避免精神刺激,及时咨询医生解决不良情绪,预防孕期及产后心理问题的发生;⑥孕妇新陈代谢快,衣服应宽松、舒适、易吸汗为宜,避免穿高跟鞋,可穿弹力袜以减少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生;⑦孕早期应避免或节制性生活,以免导致流产;⑧加强孕期营养,补充叶酸0.4~0.8mg/d至妊娠3个月。

(二)妊娠中晚期检查

复诊检查是了解前次检查后有何不适,及时发现异常情况,确定孕妇和胎儿的健康状况,指导此次检查后给予相应的处理。

1.询问病史 有无头痛、眼花、水肿、阴道流血、阴道分泌物异常,询问胎动变化、饮食、睡眠、运动情况等,经检查后及时给予相应处理。

2.全身检查 测血压、体重,评估体重增长是否合理;有无水肿及其他异常。复查血常规、尿常规。

3.产科检查 包括腹部检查、产道检查、胎心率、胎儿大小、胎位、胎动及羊水量等。适时行B型超声检查。

(1)腹部检查:排尿后仰卧于检查床上,头稍垫高,双腿略屈曲分开,暴露腹部。检查者站在孕妇的右侧。

1)视诊:注意腹部形状及大小。多胎妊娠、巨大胎儿、羊水过多时,腹部较大、宫底较高;胎儿生长受限(fetal growth restriction,FGR)、孕周推算错误等时,腹部较小、宫底较低。腹部两侧向外膨出伴宫底位置较低时,可能是肩先露;尖腹(多见于初产妇)或悬垂腹(多见于经产妇),可能伴有骨盆狭窄。

2)触诊:先测子宫长度及腹围,子宫长度是宫底到耻骨联合上缘的距离;腹围是平脐绕腹一周的数值。再用四步触诊法(four maneuvers of Leopold)检查子宫大小、胎产式、胎先露、胎方位及胎先露是否衔接(图5-6)。做前三步手法时,检查者面向孕妇面部,做第四步手法时,检查者面向孕妇足部。

图5-6 胎位检查的四步触诊法

第一步:检查者两手置于子宫底部,手测宫底高度,根据其高度估计胎儿大小与妊娠周数是否相符。再以两手指腹相对交替轻推,判断子宫底部的胎儿部分,若为胎头,则硬而圆,有浮球感;若为胎臀则柔软而宽,形态不规则。

第二步:确定胎产式后,检查者两手分别置于腹部左右侧,深按进行检查。胎背平坦饱满、胎儿肢体高低不平且可变形、活动,同时,须确定胎背向前、向侧方或向后。

第三步:检查者右手拇指与其余4指分开,置于耻骨联合上方,握住胎先露部,查清是胎头或胎臀,左右推动以确定是否衔接。未衔接入盆时,可左右推动胎先露部;已衔接时,胎先露部不能被推动。

第四步:检查者左右手分别放于先露部的两侧,沿骨盆入口方向往下深压,进一步核查胎先露部的诊断是否正确,并判断胎先露部入盆程度。先露为头时,一只手能顺利进入骨盆入口,另一只手则被胎头隆起部阻挡,该隆起部称胎头隆突。枕先露的时候,胎头隆突为额骨,与胎儿肢体同侧;面先露的时候,胎头隆突为枕骨,与胎背同侧。

3)听诊:靠近胎背上方的孕妇腹壁上,胎心音听得最清楚。枕先露时,胎心音在脐右(左)下方;臀先露时,胎心音在脐右(左)上方;肩先露时,胎心音在靠近脐部下方听得最清楚(图5-7)。听诊部位取决于先露类型及其下降程度。

图5-7 不同胎位胎心音听诊部位

(2)骨盆测量:骨盆大小、形状对分娩有直接影响,决定胎儿能否顺利经阴道分娩。骨盆测量分外测量和内测量两种:

1)骨盆外测量(external pelvimetry):间接判断骨盆大小及形态,用骨盆测量器测量以下径线:

①髂棘间径(interspinaldiameter,IS):孕妇取伸腿仰卧位。两髂前上棘外缘的距离(图5-8),正常为23~26cm。

图5-8 测量髂棘间径

②髂嵴间径(intercristaldiameter,IC):孕妇取伸腿仰卧位。两髂嵴外缘最宽的距离(图5-9),正常为25~28cm。

图5-9 测量髂嵴间径

③骶耻外径(external conjugate,EC):孕妇取左侧卧位,右腿伸直,左腿屈曲,第5腰椎棘突下(相当于腰骶米氏菱形窝的上角)至耻骨联合上缘中点的距离(图5-10),正常为18~20cm。此径线是骨盆外测量中最重要的径线,可间接推测骨盆入口前后径长度。骶耻外径值减去1/2尺桡周径(围绕右侧尺骨茎突及桡骨茎突测得的前臂下端周径)值,即为于骨盆入口前后径值。

图5-10 测量骶耻外径

④坐骨结节间径(intertuberaldiameter,IT)又称出口横径(transverse outlet,TO):孕妇取仰卧位,两腿向腹部弯曲,双手抱膝,测两坐骨结节内侧缘的距离(图5-11),正常为8.5~9.5cm,能容纳成人横置手拳。此径线直接测出骨盆出口横径长度,若<8cm时,应加测出口后矢状径。

图5-11 测量坐骨结节间径

⑤出口后矢状径(posterior sagittal diameter of outlet):坐骨结节间径中点至骶骨尖端的距离。检查者右手示指伸入孕妇肛门向骶骨方向,拇指置于孕妇体外的骶尾部,两指共同找到骶骨尖端,将骨盆出口测量器一端放于坐骨结节间径中点,另一端放于骶骨尖端处,测量出口后矢状径值(图5-12),正常为8~9cm。此值较大时,可弥补稍小的坐骨结节间径。出口后矢状径值与坐骨结节间径值之和>15cm,显示骨盆出口狭窄不明显。

图5-12 测量出口后矢状径

⑥耻骨弓角度(angle of pubic arch):两手拇指指尖斜着对拢置于在耻骨联合下缘,左右两拇指平置于耻骨降支上,测量两拇指间角度即为耻骨弓角度(图5-13),是骨盆出口横径的宽度,正常为90°,小于80°为不正常。

图5-13 测量耻骨弓角度

2)骨盆内测量(internal pelvimetry):孕妇取仰卧截石位。妊娠24~36周、阴道松软时测量为宜。过早,阴道较紧;近预产期,易引起感染。主要测量的径线有:

①对角径(diagonal conjugate,DC):骶岬上缘中点到耻骨联合下缘的距离,正常为12.5~13cm;此值减去1.5~2cm为骨盆入口前后径的值,称为真结合径(true conjugate),正常为11cm。检查者将一手示、中指伸入阴道,中指指尖触到骶岬上缘中点,示指上缘紧贴于耻骨联合下缘,另一只手示指标记此接触点,抽出阴道内的手指,测量其中指尖到此接触点的距离,为对角径(图5-14)。测量时,中指指尖触不到骶岬上缘,显示对角径>12.5cm。骨盆入口最短前后径不是对角径和真结合经,而是产科结合经(obstetrical conjugate),此值无法用直接测量,可通过对角径减去2.5cm左右间接算出,正常为10cm,该值取决于耻骨联合高度和倾斜度(图5-15)。

图5-14 测量对角径
图5-15 测量骨盆入口3条前后径

②坐骨棘间径(bi-ischial diameter):为两坐骨棘间的距离,正常为10cm。方法为一只手示、中指放入阴道内,触及两侧坐骨棘,估计其间的距离(图5-16)。坐骨棘间径是中骨盆最短的径线,过小时,会影响胎头的下降。

图5-16 测量坐骨棘间径

③坐骨切迹宽度(sciatic notch width,SNW):即骶棘韧带宽度,代表中骨盆后矢状径,为坐骨棘与骶骨下部的距离。将阴道内的示指放于韧带上移动(图5-17),正常时能容纳3横指(5.5~6cm),否则提示中骨盆狭窄。

图5-17 测量坐骨切迹宽度

(3)阴道检查:妊娠早期初诊时,可做盆腔双合诊检查。妊娠24周左右,首次产前检查时,测量对角径。妊娠最后1个月应避免阴道检查。

(4)肛门指诊检查:了解胎先露部、骶骨前面弯曲度、坐骨棘间径、坐骨切迹宽度、骶尾关节活动度、出口后矢状径。

4.胎儿情况 胎儿生长发育、胎产式、胎方位、胎心率、胎动及羊水量,必要时行B超检查。

5.辅助检查 常规检查有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糖耐量试验、宫颈细胞学、阴道分泌物、尿液镜检等检查。根据具体情况做下列检查:①出现妊娠合并症,按需进行血液化学、电解质测定以及胸部X线、心电图、乙型肝炎抗原抗体等检查;②胎位或胎心不清时,应行B型超声检查;③高龄孕妇、有死胎死产史、胎儿畸形史和患遗传性疾病者,应做唐氏筛查、检测血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羊水细胞培养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等。

6.进行健康宣教,并预约下次复诊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