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小儿推拿中常见的不良心理

在推拿中,内外因素的作用均可使患儿产生一些不良心理,这些不良心理将不同程度地影响手法的正确作用,也使推拿时间难以保证,常见的不良心理有以下几种:

1.畏怯心理

这是推拿中最常见的不良心理。在父母怀抱中长大的孩子,尤其是婴儿,对父母有着明显的依恋性,把其视为安全基地。当一位陌生的医生在患儿体表推拿时,极易使其失去安全感,产生畏怯,甚至形成恐惧而表现为哭闹、退缩、躲避、拒绝,如果医生强行推之则不合作。

2.愤怒心理

幼儿大脑兴奋性较强,抑制功能较弱,故好动是其特点,而推拿时,由于长时间在某个部位操作,束缚了他的行动。加之儿童自控力、耐受性差,容易使其产生愤怒,表现为躁动不安。其结果势必影响手法的方向,减弱有效力度,减少有效手次,最终降低疗效。

3.抵触心理

儿童皮肤细嫩,病后敏感性增强,推拿操作时用力稍微过度或突然用力刺激,均可使被推部位感觉不适,造成肌肉收缩,形成抵触。医生用凶狠的声调也往往伤害了患儿的“自尊心”,除可能产生畏怯外,年龄稍大的儿童多产生抵触心理,即以被推部位的肌肉收缩而示反抗。其结果影响力的渗透,最终也降低疗效。

4.疑虑心理

多见于年龄稍大的儿童。他们随着年龄的增大,与外界接触的增多,大脑发育逐渐完善,故对疾病有一定的认识(如打针、吃药),当第一次接受推拿时由于对这一疗法不甚了解,表现为挑剔性的提问多,如:“比打针还痛吗?”“推一次会好吗?”对此若不进行很好的解释则可能造成拒绝或不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