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景岳全书》是一本大型的综合性中医著作,自问世以来,反复刊刻,广为流传,备受推崇。后世许多医家都把它作为学习中医知识的重要读本,同时也把它作为临床实用的治病指南。时至今日,《景岳全书》无论是在学术上还是在指导临床上,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景岳全书》与作者

张景岳(1563~1640),名介宾,字会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浙江绍兴人。14岁时跟随其父张寿峰游于京师,从京师名医金英(梦石)学医,尽得其传。他广览群书,于天文、地理、兵法、象数、堪舆、音律等无不通晓。黄宗羲《张景岳传》称:“是以为人治病,沉思病原,单方重剂,莫不应手霍然。一时谒病者辐辏其门,沿边大帅,皆遣金弊至之。”58岁时回故里定居,专心著述。几乎是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终于完成了记录他从事研究中医的学术成果和治病经验的《景岳全书》。书成后不久,张景岳即与世长辞。60年后,即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书稿由张景岳的外孙林日蔚带到广东,由时任广东布政使的鲁超主持刊刻,全书才得以问世。

《景岳全书》共64卷,100余万字,包括传忠录、脉神章、伤寒典、杂证谟、妇人规、小儿则、痘疹诠、外科钤、本草正、新方八阵、古方八阵以及妇人、小儿、痘疹、外科古方等部分。将中医基本理论、诊断辨证、内妇儿外各科临床、治法方剂、本草药性等内容囊括无遗,全面而精详,切合临床应用。加上全书体例严密,文笔流畅,所以一经问世,便大受欢迎。历史上反复刊刻,使现存《景岳全书》的不同版本达40余种,可见其流传之广泛,影响之深远。除初刊本外,《景岳全书》的主要版本有: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贾棠校刻本,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查礼南校刻本(1958年上海卫生出版社即据查本影印发行),1991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校注本等。

二、主要学术特点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景岳全书》所体现的学术思想十分丰富,既对中医固有的学术进行了较全面地总结,又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无论是论述前人的学术思想还是张景岳自己的见解,都是紧紧围绕治疗疾病这一主题,因而具有指导临床的重要意义。

1.强调阳气的重要性,注重温补

张景岳在学术上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反复强调人体正气的重要性,在阴阳两个方面更加重视人体的阳气。他针对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提出了“阳非有余,阴亦不足”的论点,并在《景岳全书》中设专篇进行了讨论。在他的《内经附翼·大宝论》中也有对阳气重要性的专门论述,可参见。他认为:“难得而易失者,惟此阳气,既失而难复者,亦惟此阳气。”“阳主生,阴主杀,凡阳气不充,则生意不广……凡万物之生由乎阳,非阳能死物也,阳来则生,阳去则死矣。”这一思想对临床的指导意义就在于要善于运用扶正补虚的方法来治疗疾病,而在具体使用补法时又要注重温补。张景岳说:“虚实之治,大抵实能受寒,虚能受热,所以补必兼温,泻必兼凉。”“虚弱者,理宜温之补之,补乃可用于常”。所以,补法是治疗疾病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运用补法的原则有两条:其一,只要是无实证可据,就可以兼用补法;其二,只要是无热证可据,就可以兼用温法。景岳在运用前人补益方剂的基础上,依据自己的学术见解和临证经验,创制了如温补元阴元阳的左归饮、右归饮、左归丸、右归丸,温补五脏气血的五福饮,温补精血的大营煎,升阳举陷的举元煎等著名的温补方剂。这些方剂,至今仍为临床所常用,并往往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2.重视命门水火,善补元阴元阳

张景岳的命门学说是阴阳五行、精气学说和命门理论的有机结合。他认为命门即生命之源。命门为真阴之脏,命门所藏的元精为“阴中之水”,元精所化的元气为“阴中之火”,命门藏精化气,兼俱水火。而命门水火是脏腑的化源,命门元阴元阳的亏损是脏腑阴阳病变的根本。景岳善于调整阴阳,其“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阴阳互济理论与治疗大法,一直为后世医家所推崇。景岳根据其“阴以阳为主”、“阳以阴为基”,“阴阳之气,本同一体”的理论,创立了“扶阳不忘补阴,补阴不离扶阳”的立方用药大法。正如他所言:“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源泉不竭”。“善治精者,能使精中生气”,“善治气者,能使气中生精”。“阴阳互根”的基本思想,贯穿于景岳辨证论治的全过程,并最终落实到方剂的组成之中。纵观景岳新方,凡补益剂,无一不体现出阴阳、水火、精气并补这一法则。如右归饮、右归丸,虽然目的在于温补元阳以治命门火衰,但仍然必用大量填精补水之药,以使阴阳相互滋生而生化无穷、源泉不竭。

3.治病必求其本,用药贵在精一

景岳反复强调治病求本的重要性,他说:“万事皆有本,而治病之法,尤惟求本为首务。”所谓本,即是起病之因,不外乎虚实寒热表里。而疾病往往是复杂的,多有六者兼见,此时,“惟于虚实二字,总贯乎前之四者,尤为紧要当辨也。盖虚者本乎元气,实者由乎邪气。元气若虚,则虽有邪气不可攻,而邪不能解,则又有不得不攻者,此处最难下手。但当察其能胜攻与不能胜攻,或宜以攻为补,或宜以补为攻,而得其补泻于微甚可否之间,斯尽善矣。”景岳立法,总以固护人体生机为原则,遣方用药以准确辨证为依据。他说:“故凡施治之要,必须精一不杂,斯为至善。与其制补以消,孰若少用纯补以渐而进之为愈也;与其制攻以补,孰若微用纯攻自一而再之为愈也。”时人亦言其为人治病,“单方重剂,莫不应手霍然”。景岳论药贵精专,还含有在必要之时大剂用药的含义。他指出:“若安危在举动之间,即用药虽善,若无胆量勇敢而药不及病,亦犹杯水车薪……。”他说:“若新暴之病,虚实既得其真,即当以峻剂直攻其本,拔之甚易,若逗留畏缩,养成深固之势,则死生系之”。主张在病本既得的前提下,大胆用药,“但用一味为君,二三味为佐使,大剂进之,多多益善”。又说:“夫用多之道何在?在乎必赖其力,而料无害者,即放胆用之。性缓者可用数两,性急者亦可数钱。”如此量大力专之剂,也体现了景岳用治贵在精一的观点。

4.敢于不循旧说,提出新知灼见

景岳通过对固有的中医理论和前人经验的全面考察,在许多方面都提出了具有重要学术意义与临床价值的新见解。如中风一证,古人皆以外风或内风立论,其治法以祛风为主。景岳继承和发展了河间、东垣、丹溪诸先贤关于中风的学说,明确提出在中风之外应立“非风”一名。既名非风,则与风邪无涉,“盖其形体之坏,神志之乱,皆根本伤败之病。”所以在治法上就应当以“培补元气”为主,发展了中医中风学说。余如对三消、肿胀、血证、湿证、痰饮等病的论述,都有许多新知灼见,极具参考价值。景岳不仅善于化裁古方,又常别具匠心,另辟蹊径,自创新方。在他的《新方八阵》中,有不少方剂都是取法于古方,并结合自家经验,加减而得。其化裁古方,不囿于古人窠臼,常常举一反三,别出新意。如左归饮(丸)、右归饮(丸),系由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化裁而来。景岳继承了前人用地黄丸、肾气丸分治水火的学术思想,并认为“治水治火,皆从肾气,此正重在命门,而阳以阴为基也。”故左归饮(丸)、右归饮(丸)补阳不忘滋阴,养阴而不离扶阳。又因补益命门真阴,纯补尚嫌不足,岂可再用渗利,故于原方中去泽泻,使药力精专,取效更速。他提出了“补阴不利水,利水不补阴,而补阴之法不宜渗”的学术观点,使地黄丸、肾气丸的化裁别出新意。又如,四逆汤本为仲景回阳救逆之剂,对于兼有阴液内竭者,仲景又立四逆加人参汤。景岳以之为法,立四味回阳饮、六味回阳饮及四维散三方。东垣补中益气汤用于劳倦内伤,虚人感冒,景岳以山药、熟地易陈皮、黄芪,取名为补阴益气煎,用治阴虚外感之证。总之,《新方八阵》所列方剂,立法严谨,正如景岳所说“其中有心得焉,有经验焉,有补古之未备焉。”只要用之得当,疗效明显。

三、如何学习应用《景岳全书》

《景岳全书》部头大、内容丰富,要全面理解与掌握并不容易。所以,要学习和应用好《景岳全书》就必须有恒心和毅力,坚持不懈,必有收获。但读书也要讲究方法,如果方法得当,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此为读者提出下面几点建议,以期对学习和应用《景岳全书》有所帮助。

1.了解全书概况,把握全书结构

通过阅读全书序跋、凡例、目录等,概略了解全书的著书原由、写作经过、主要学术思想、内容、特点、价值等,把握全书的总体结构与著作体例,这是进一步学习和应用《景岳全书》的基础。因全书内容广泛,几乎涉及中医学所有领域。如果要通读一遍,需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其益处自不必言,但即使是通读两三遍,也难以保证能够熟练运用全书内容去解决临床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所以,首先需要的是了解全书的概况和熟悉全书的结构,然后根据需要,分清主次,有重点地学习全书的有关内容,以便更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2.理论部分与临床部分并重,融会贯通全书的学术思想

中医理论与临床密不可分,只有系统地了解了中医理论,才能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也只有通过不断地临床实践,才能加深对中医理论的理解。《景岳全书》正是理论与临床相结合的典范。全书各部分内容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阅读学习时应前后参看。书中《传忠录》专门论述了中医基本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的基本医学思想。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重点在于理解和领会中医的基本思想,掌握辨证方法。《脉神章》专门讲中医的脉学,介绍了各家脉法。因为脉诊是中医诊断的主要手段,阅读这部分内容,重点是在理解脉学理论的基础上了解脉与证的关系,掌握诊脉方法。同时,还应了解中医脉学发展的历史以及诸家脉法的异同。《伤寒典》专门论述了中医外感热病的病因病理、诊断辨证及治法方药,将《内经》《伤寒论》及后世诸家对伤寒病的认识融会在一起,为我们学习和掌握伤寒病的理论和临床提供了极大方便。《杂证谟》是全书分量最重的部分,它简直就是一部“中医内科全书”。其编排体例是以病为纲,病名之下大略列“经义”、“论证”、“论治”、“述古”、“辨古”、“列方”等项,各病种下所列内容多寡不同。学习这部分内容时,不能贪多求快,应结合临床,反复参看,准确地掌握每一病种的诊断辨证和理法方药。妇人、小儿、麻疹、痘疹、外科等部分的学习方法与《杂证谟》相似。本草与方剂内容可以采用先随意浏览,再根据需要进行查阅,在实际应用中逐步熟悉和掌握。

3.广泛参考其他书籍,加深对景岳学术的理解

中医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专门文献,《景岳全书》仅仅是其中一种,所谓沧海之一粟。张景岳是在参考了以往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才写成了《景岳全书》。我们在学习本书各部分内容时,应当参考一些其他相关文献(包括张景岳本人的其他著作),以加深对景岳学术的理解。譬如,我们学习《传中录》中关于虚实寒热表里、标本、藏象等论述时,可适当参考《黄帝内经》的相关内容。学习命门等论述时,可适当参考《难经》、《医贯》等相关内容。学习“辨河间”、“辨丹溪”时,可参考《素问玄机原病式》、《格致余论》等相关内容。同时,还应参考景岳的《内经图翼》、《内经附翼》等。学习《伤寒典》应参考仲景《伤寒论》及后世注家。这样就能较为全面深入地弄明白中医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才能更深入地理解景岳的学术思想。

4.结合临床,学以致用

读书与临证是学习中医的两条必由之路,历史上有成就的医家无不是在充分汲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临证实践,逐步达到一定的高度。我们学习《景岳全书》也应当采取读书与临证相结合的方法,将书本上景岳的学术与经验用于指导临床实践并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带着临证时遇到的问题从书中去寻找解决的方法,如此反复,就能不断提高我们的理论水平,丰富自己的临床经验。

李继明

2017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