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月经过少
一、概述
月经周期基本正常,经量明显减少,甚或点滴即净;或经期缩短不足两天,经量亦少者,称为“月经过少”。亦称“经水涩少”。本病在《诸病源候论》有“月水……乍少”的记载。说明当时医家已对月经过少有所注意。其后历代医家如刘河间、朱丹溪、万全、王肯堂等或从治法方药,或从病因病理,不断提出新的见解。
二、诊断
月经周期的时间正常,经量很少,甚或点滴即净,为本病的诊断特点。如属已婚育龄妇女,应注意因服避孕药而致的月经过少。早孕而有激经者,常易与月经量少混淆而被忽视,当注意鉴别。
三、医案
医案1:补肾养血方加减治月经过少
吴某某,女,29岁,浙江嵊州人,2012年6月2日初诊。
【主诉】
临经超早,经量涩少,午后潮热二年余。
【病史】
婚后二年未孕,平时身体虚弱,时常头晕目眩,耳鸣心烦,精神不振,每逢临经超早,经量涩少,色淡,二日即净,近日午后潮热。
【检查】
五官端正,气管居中,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经来超早,量少不爽,头目昏眩,平时有白带,兼有潮热。上月12日行经,脉象虚细而数,舌质红,苔薄黄。
【治疗】
证属:血海不充,阴虚内热。治宜:补虚清热。方用:补肾养血方加减。
处方:当归20g、白芍20g、熟地30g、白术20g、陈皮10g、丹参30g、巴戟天20g、樗白皮15g、海螵蛸12g、香附12g、青蒿30g。5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服药后白带已止,精力稍充,尚有潮热未清,腰酸心烦,脉细数,舌苔薄黄。属冲任虚弱,阴虚内热。拟补肝肾,清虚热。
熟地30g(砂仁3g拌)、白芍20g、黄芪30g、当归20g、杜仲15g、续断15g、巴戟天15g、狗脊30g、白术20g、茯苓30g、青蒿15g、柴胡10g。5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服药后,低热已退,精神亦爽,经水已隔28日,尚未提前来潮,此佳兆也。
【备注】
经期小腹胀痛,经血有块者加丹参、益母草、延胡索、蒲黄。疼痛加延胡索、黄芪、制草乌、白花蛇舌草。
【证析】
该患者月经涩少,如无小腹胀痛及色紫黑瘀块的征象,多属血虚,《丹溪心法》所谓:“经水涩少为虚为涩,虚则补之,涩则濡之。”盖血海不充,经源缺乏,出现经水量少色淡,行经时间缩短,这是自然之理。此种情况,乃为血海不足之证,不宜用攻破之药,应以养癸水,充经源为治本之道。此方对月经量少、经期较短,具有补血的作用;病人用后能够使其月经正常。
医案2:八珍汤加味治月经过少
方某某,女,25岁,浙江衢州人。2013年4月28日初诊。
【主诉】
经期较早,经量较少,间隔时间20余天。
【病史】
婚后未孕,平时身体虚弱,常感呼吸困难,像是爬高山一样。时常头眩目花,耳鸣心烦,精神不振,每逢临经超早,经量涩少,色淡,有时一日干净,多一点两天。大小便正常,近日午后且有潮热。
【检查】
五官端正,气管居中,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经来较早,量少不爽,头目昏眩,平时有白带,兼有潮热。脉象虚细而数,舌质红,苔薄黄。
【治疗】
证属:血海不充,阴虚内热。治宜:补血活血清热。方用:八珍汤加味加减。
处方:党参20g、黄芪30g、茯苓30g、炒白术20g、大白芍20g、当归20g、川芎15g、熟地30g、仙灵脾15g、山茱萸15g、鸡血藤30g。10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配用:三七粉每天5g,一天一次;水蛭粉2g,一天一次,连用十天。
服药后白带较多,精力较前好转。继服中药10剂,三七、水蛭粉继用,呼吸困难也基本消失,行经时略感疲倦,查肝功能、血常规、心电图未见异常,脉较虚弱、沉细,舌苔偏淡。经行两天即止。继服八珍汤加味,另加人参、三七、水蛭每天3g,连用20天。至第28天行经,血量比以前多,经期3天,较前有所好转。
【备注】
脾虚食少者加砂仁(后下)、陈皮;经期者宜加红花、川牛膝、路路通;四肢不暖者加桂枝;下腹隐冷者加艾叶、乌药。
【证析】
该病人16岁初潮,量较少,消瘦,婚后仍月经量较少,一至两天。症见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目眩,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心悸怔忡,饮食减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证属气血两虚,故予八珍汤补气补血。方中的党参、黄芪、茯苓、炒白术补脾益气;白芍、当归、熟地滋养心肝,加入川芎入血分而理气,则当归、熟地补而不滞;仙灵脾、山茱萸补肾,鸡血藤养血活血;用药时加三七5g、水蛭粉2g,一天一次,效果也比较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