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脉络

萧汉玺出生在六代中医世家,幼年即受到父亲的影响,酷爱祖国医学,早年受父兄家传医学影响颇深,后经系统的中医经典著作、各家学说以及西医基础理论学习,完善理论基础,在其漫长的临床过程中,勤于思考,善于总结,提倡中西医结合,与时俱进,主张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提出微观辨证可丰富中医的辨证施治内容,注重内镜下表现与中医辨证的关系,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

一、言传身教,锋芒初露

萧汉玺之父萧通吾(1890-1973)生前在晋中一带享有很高的声誉,他诊病首重脉诊,对脉诊有很深的造诣,萧汉玺幼年时经常听到左邻右舍讲,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医疗条件很不发达,谁家的媳妇患了重病,只有请萧先生诊治过则死而无憾,如果没有请他看过,一旦病死后,娘家是不答应的,这些在萧汉玺幼小的心灵中形成了深远的影响。萧汉玺在1953年小学毕业的时候,父亲萧通吾突然脑血管意外导致半身不遂,为了让自己的事业能传承下去,便对他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良相者能治天下,良医者能救一方。”从此萧汉玺便走上了从医之路。一个小学毕业生没有医古文知识,要学习中医谈何容易,父亲对他说:学习中医基础首重记忆,而增强记忆的最好方法是背诵,需背熟有关重要的章节,然后再慢慢地理解、消化。于是萧汉玺便先易后难地背诵了《家传脉诀》《汤头歌诀》《濒湖脉诀》《药性赋》以及《伤寒论》《金匮要略》等重要书籍。为了尽快学好中医基础,1953年他以学徒身份进入了太谷县第八联合诊疗所。当时诊所有三位医师,一位是中医师萧汉玺的二哥萧玉山,一位是西医师刘书玉,一位是针灸医师梁世杰。三位医师年龄均在50岁上下,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基础,在当地皆有很高的声誉,门诊病人络绎不绝。他到诊所后担任司药,熟习、品尝、辨认每味中药形态、性味以及功能主治,联系《药性赋》《本草备要》理论加深记忆,晚上由三位医师分别讲授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本草纲目》与针灸理论课程,以及西医的生理、解剖、病理诊断与临床各科。三年的学徒生涯和家父的口传面授,为萧汉玺后来的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55年太谷县卫生工作者协会(相当于县卫生局)组织全县中医学徒进行出徒考试,应试者约50~60名,萧汉玺的成绩名列第一,被评定为中医士职称,开始行医生涯。在门诊遇到疑难病例,随时请教三位老师,出诊遇到疑难病例,把病人的具体病情及四诊资料记录下来,回来后再请父、兄帮助分析辨证,遣方开药。这样日积月累、点点滴滴不断总结提高,萧汉玺的临床技能日益长进,在群众中声誉亦与日俱增。

1957年为了进一步深造,萧汉玺参加了晋中专区举办的中医进修班,聆听了晋中各位名医以及聘请的省中医学校各位专科教师系统讲授的中医经典著作、各家学说以及西医基础理论,使自己的中西医理论知识有了进一步充实和提高。

二、勤于实践,臻于完善

1959年萧通吾老先生刚刚痊愈,受太谷县人民医院之邀,携萧汉玺一起由任村公社医院调到县医院工作。对萧汉玺来说,一方面可继承家学,另一方面可从事内科临床工作。尽管此前在联合诊所和晋中中医进修班学到了一些西医理论知识,但在临床应用时仍有很大困难,所以萧汉玺立志在临床中进一步锻炼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的诊治水平。太谷县人民医院原系一所教会医院,建院有近百年的历史,其各项医疗规章制度管理等非常完善。人常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干中学,学中干,这是提高医疗技术的重要途径。萧汉玺初接触病房对于如何管理病人、如何书写西医病历、如何开医嘱、开处方等等都必须从头学起,经过一年多的实践锻炼和刻苦努力,有问题随时请示上级医师,不懂就问,他很快便掌握了西医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处理常规,逐步形成了中西医兼收并蓄,唯实效是求的学术主张。

更幸运的是1962年调入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后,当时卫生厅责令所领导在太原市仓门西街37号院成立了高干门诊,由其父萧通吾先生坐诊,专门为省市、省军区领导以及中央来并的有关首长服务,另从省人民医院、省中医学校抽调了顼琪、曹忠和萧汉玺三人专门从事继承工作,再次聆听父亲的口传面授。直至1964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取消高干门诊后回所工作,萧汉玺被分配到山西省中医研究所肝病科。当时他的上级医师俞荣青、孙郁芝、王宁三位主任医师均是参加过卫生部分别在北京、武汉举办的我国第一批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的高才生,他们不仅有很扎实的西医理论与临床基础,而且对中医研究亦有很深的造诣,这对于萧汉玺又是一个学习的绝好机会。他们的传、帮、带使萧汉玺无论是现代医学知识水平,还是中医临床水平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如对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的救治,肝肾综合征的诊断治疗,消化道大出血的处理,三腔管的应用以及中医辨证治疗急慢性肝炎、肝硬化等均受益匪浅。他曾主管的一位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患者李某,用中西医结合常规治疗数日疗效不佳,后请全科会诊用《金匮要略》中的百合地黄汤加味治疗,使病情转危为安。由此使他更进一步体会到中医学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有取之不尽的精华,需要不断地挖掘,整理和提高。同时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他也体会到,作为一名临床中医师必须学习和了解掌握西医学知识,充分利用西医学手段去研究中医,才能有所创新,有所发挥,使中医学术发扬光大。

三、精研脉学,专攻脾胃

萧通吾老先生认为“学医者,首先求本,脉为病之本,五脏六腑据其位,气血之流行,诸病必现于脉,或内伤,或外感,或时瘟概不混杂,识其脉而知其病。”他告诫,学习脉诊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对每一种脉象必须反复实践,反复辨认,实践才能出真知,否则胸中了了,指下难明。他常说:“熟读王叔和,不如临症经验多。”当然,他诊病重脉诊,并非不参考望、闻、问诊,常常是四诊合参做出诊断,然后才立方遣药。初期萧汉玺对中医书籍还看不懂,他父亲就叫他从家传脉诀背起。譬如说脉搏有二十八种脉,那么第一脉是浮脉,浮脉中医讲浮中沉三部九候,他就从“左寸脉浮是伤风”“目眩头痛风痰壅”“浮兼虚迟心气少”“心事恍惚不安宫”背起。就这样萧汉玺从最初的歌谣口诀一直背到《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等。在家传脉学的基础上,萧汉玺不断临证,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古人对脉学的研究渊源于《黄帝内经》,以后历代医家对脉诊皆有补充和发挥,是辨别病证的寒、热、虚、实,病变的真伪,以及预后的重要依据。尤其是三部分候脏腑的方法,对内科杂病有重要的价值,如浮紧、浮洪均属表邪,用药有辛温、辛凉之不同,细数、弦数属肝火内风,有清泄和滋阴潜阳之别。如临床常见的高血压病,其主要证型为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治法应以滋阴平肝潜阳为主,但滋阳与平肝潜阳应根据不同临床证候而有所侧重。有的需滋阴与潜阳并重,有的则以滋阴为主,或以平肝潜阳为主,其临床疗效是不同的,这就需要四诊合参,特别是根据脉诊加以辨治。一般而言,以肝肾阴虚为主证者,脉象常见细弦或左关、尺脉沉细,治法当以滋补肝肾为主,平肝潜阳为辅,选药如熟地黄、枸杞子、女贞子、何首乌、桑寄生等;若以肝阳上亢为主者,其脉弦而有力,尤其左关脉明显,治法首当平肝潜阳,药如石决明、生龙骨、生牡蛎、紫贝齿、菊花、天麻等,其次为滋补肝肾。只有辨证立法准确,临床才能取得好的疗效。目前有一些医生只重问诊,不重辨脉,脉诊只是草率从事,一摸了之,是一大缺憾。

1976年唐山地震后,全院因收治唐山地震伤残患者,取消了肝炎病房,更名为内二科,主要收治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等消化系统常见病。1987年大内科血液组与内二科合并为消化血液科,1989年萧汉玺接替王宁名老中医成为当时消化血液科主任。长期的临床实践,使萧汉玺总结了一套治疗各类消化系统疾病的经验。

萧汉玺从事消化专业以来,通过不断的专业知识培训,订阅专业期刊杂志,随时了解国内外学术动态,熟练地掌握了消化道内镜诊断、治疗和操作技术,是当时山西最早一批掌握内镜技术的医师,此后对一些消化系统疾病有了更深的宏观和微观辨证认识。如常见的消化性溃疡和慢性胃炎,从中医观点认为,经治疗后患者自觉症状消失就认为病已痊愈,从西医观点认为,一个溃疡病的痊愈过程一般需要6~8周左右,溃疡的愈合率在90%以上。自觉症状消失并不等于病已痊愈,必须继续巩固治疗,再经内镜或X线、钡餐造影复查,溃疡确实愈合,才能算临床治愈。即使这样,据有关资料统计,溃疡愈合后立即停药,一年内的复发率在40%~80%(溃疡常规愈合后,虽然在内镜下显示愈合,但仍存在组织学和超微结构异常)。因此继续探索溃疡病复发问题是消化领域一个重要课题。萧汉玺根据个人经验认为,益气健脾、活血化瘀是治疗和预防溃疡病复发的重要法则。益气健脾可恢复脾胃功能,药选黄芪、党参、白术;活血化瘀可改善微循环,促使组织结构恢复正常,药选丹参、莪术、赤芍等,坚持治疗可阻止溃疡复发。而慢性胃炎的诊断更需要内镜或病理方能确诊,根据诊断胃炎的不同类型,如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反流性胃炎,糜烂性胃炎等,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根据内镜黏膜征象,应用微观辨证加用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利湿健脾、温中和胃等方药,才能使临床疗效进一步提高。

另外,近十多年来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生活质量的提高,工作节奏的加快,消化道器质性疾病逐年在下降,而胃肠功能性疾病的发病率有升高的趋势,如胃食管反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等,有资料统计,约占消化门诊的1/3~1/2,萧汉玺又把目光投向了这类疾病,作为临床医师,他一方面利用现代医学手段与器质性疾病相鉴别,另一方面寻求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不断总结经验,提高疗效。在治疗研究中,他发现情绪是致病的重要因素。于是,萧汉玺强调调肝法在功能性胃肠病的重要性,提出了疏肝理气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大法,这在当时是具有显著创新性的理论,是后来胃逆康胶囊的理论来源。

经过萧汉玺自身的刻苦努力,他不仅具有了广博的医学基础理论,而且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和较高的处理疑难重症水平,在本学科领域有较大的影响。在担任消化科主任期间,该科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重点专科,被山西省卫生厅确定为重点学科,他也是我省消化专业带头人之一,擅长于治疗中医内科疑难杂症,尤其对消化专业有更深的造诣,在全省医疗界和群众中享有较高的社会声誉和广泛的社会影响。由于萧汉玺在工作中的突出表现, 1993年被评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1997年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老中医带徒指导老师。

四、重视传承,提携后进

在10年的消化科科主任的生涯中,他指导了王晞星、冯五金、李廷荃、苏娟萍等众多名医,可谓桃李满园,现在山西省中医院脾胃病科已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重点专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西医结合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五”“十一五”“十二五”重点专科,这些都离不开他当年的悉心的培养和毫无保留的传帮带。

中医素有传子不传女、传亲不传外的传统,中医世家更是如此。不断有学生问,您家六代从医,是否有独家秘方?他告诉弟子们:“望、闻、问、切”是中医诊察疾病、辨证施治的重要依据,这才是中医的独家秘籍。在工作和学习中,他手把手地教徒弟,什么样的脉象可知病情在何脏、何腑,属寒还是属热,在表还是在里,为虚还是为实,以及疾病的进退和预后等。诊脉之后,他将处方写好,交给徒弟们慢慢领会。在实践中,他让弟子们感悟到,全面学习掌握中医药精华才是一个医生该有的素质,而不只是会看一两种疑难杂症;医德和医术是相互作用的,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提高医疗技术的动力和保证,但是又以医术精良为依托的。

在他的门人中王晞星、冯五金已成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是名满天下的名医。提到萧汉玺,二位都是深深的钦佩与尊敬。

在老师萧汉玺主任经验方的基础上,上世纪90年代年轻的王晞星开始了新药胃逆康胶囊的研究。后来胃逆康胶囊的研制获得成功,1998年取得卫生部颁发的国家中药三类新药证书,以剂型新、疗效高、毒性小的特点,开辟了纯中药治疗胃动力疾病的新途径,填补了国内纯中药治疗胃动力疾病的空白,1998年“中药胃动力药的研制”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99年获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并转让深圳龙泰药业成功上市。

“面对芜杂浮躁的世俗,要心沉气定”,萧汉玺时常这样说。弟子苏娟萍清楚地记得,她刚刚大学毕业时,当萧汉玺给一位患者开出新的药方后问她,还有什么需要加减的?苏娟萍一时愣在原地,不知道怎么回答,心里受到强烈的震撼:出身于中医世家而功底深厚的萧汉玺,却真诚谦逊地与一个学生交流。这样的询问、探讨,并非偶然为之,跟大夫们交流,他总是不厌其烦。

“萧老师手把手地教我,什么是浮数脉,什么是浮紧脉,耐心细致地一点一点灌输”,萧汉玺的弟子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院长李廷荃说,“尽管他的专业是消化,但是他的知识面、专业涉及面是很宽厚。一次呼吸科有个病人咳嗽,用了很多方法,吃了很多药都不见效,找老师开了个方子,养阴清热化痰为主,简简单单几味药,吃了几副就不咳嗽了。”

“只管一路走来,不被名缰利锁所禁锢,不为沽名钓誉而折腰”,人们如此评价萧汉玺。在成绩面前,他总是先人后己,“让年轻人上”是他的口头禅,40多岁时,萧汉玺就多次写报告,请求辞去主任职位,退居二线,让年轻人担当重任。很多科研项目获奖了,他总是把自己的名字写在最后。在他的言传身教下,脾胃病科流淌着“善仁精医”之风,不仅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还成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基地,填补了国内中医药多项空白。

五、术精德高,德艺双馨

在60余载行医岁月里,萧汉玺广播仁心。因常年超载劳作,晚年饱受疾病折磨,2003年到2004年,三次大手术在腰椎里留着尺余长的钢管和八颗钛合金钉子,加上高血压、肾病的侵袭,给他带来不堪忍受的痛苦。虽身患腰椎疾患,但他不遗余力,拄着拐杖出诊,秉承“大医精诚之心”,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每天,萧汉玺总要拖着病体,把为自己治疗的时间错开,拄着带凳子的拐杖向医院走,从家到医院不过100米,不得坐下连歇几次。一看到病人,萧汉玺就打起精神,微笑地轻声询问着,细心辨别着不同的脉象,常常是虚汗不断地往外冒,写处方的手指也颤抖。

社会上的浮躁之风袭来,不少人心灵漂浮。萧汉玺虽是“名医”,依然心沉气定,求索不止,他摒弃门户之见,将西医的微观检查,与中医的“天人合一”融合,成为最早掌握内镜操作技术的中医学者之一。对于时下社会上许多打着中医的幌子,坑骗百姓,萧汉玺对此深恶痛绝。针对一些医生人为炒作,减少挂号人次,暗中收受现金的做法,他也非常反感。

在女儿萧红霞的记忆里,萧汉玺每天就是看病、看病,遇上急危重症的患者,他随叫随到,家时常成了临时诊室。一段时间,女儿们觉得很烦,姐妹四个一商量,在门上贴一告示:请到门诊就诊。萧汉玺知道后极力阻止,严厉地批评说:“患者来家看病,也是无奈之举。大夫的职责,就是为病人着想,为病人解除痛苦,这可是咱萧家祖传的医训!”

对四个女儿萧汉玺慈爱有加。从小到大,从未打骂过,但对她们教育却很严厉。他告诫孩子们,要做好人,人品、人格比金钱、地位都重要。当他的弟子当上医院院长的前一天晚上,萧汉玺把三个在医院工作的女儿叫到他身边严肃地说:“院长虽然是我的弟子,但是你们不能搞特殊,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允许给医院和领导们添任何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