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鸣

【定义】

耳鸣是指患者自觉耳内有鸣响的感觉而周围环境中并无相应声源。

【中医辨证及治疗】

外邪侵袭证

主要临床表现:耳鸣骤起,病程较短,可伴耳内堵塞感或听力下降,或伴有鼻塞、流涕、头痛、咳嗽等;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

治法:疏风散邪,宣肺通窍。

主方:芎芷散(《仁斋直指》)加减。

方歌:

芎芷辛苏石菖蒲,陈苍厚草半夏陪,

肉桂川芎木通行,葱姜煎汤助散行。

痰湿蕴结证

主要临床表现:耳鸣,耳中胀闷,头重如裹,胸脘满闷,咳嗽痰多,口淡无味,大便不爽;舌质淡红,苔腻,脉弦滑。

治法:祛湿化痰,升清降浊。

主方:涤痰汤(《奇效良方》)加减。

方歌:

涤痰汤用半夏星,甘草橘红参茯苓,

竹茹菖蒲兼枳实,痰迷舌强服之醒。

肝气郁结证

主要临床表现:耳鸣的起病或加重与情志抑郁或恼怒有关,胸胁胀痛,夜寐不宁,头痛或眩晕,口苦咽干;舌红,苔白或黄,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行气通窍。

主方: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方歌:

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

散郁除蒸功最奇,调经八味丹栀着。

脾胃虚弱证

主要临床表现:耳鸣的起病或加重与劳累或思虑过度有关,或在下蹲站起时加重,倦怠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无华,纳呆,腹胀,便溏;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弱。

治法:健脾益气,升阳通窍。

主方:益气聪明汤(《证治准绳》)加减。

方歌:

益气聪明汤蔓荆,升葛参芪黄柏并,

再加芍药炙甘草,耳聋目障服之清。

肾元亏损证

主要临床表现:耳鸣日久,腰膝酸软,头晕眼花,发脱或齿摇,夜尿频多,性功能减退,畏寒肢冷;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弱。

治法:补肾填精,温阳化气。

主方:肾气丸(《金匮要略》)加减。

方歌:

肾气丸主肾阳虚,干地山药与山萸,

少量桂附泽苓丹,水中生火在温煦,

济生加入车牛膝,温肾利水消肿需,

十补丸有鹿茸味,主治肾阳精血虚。

心神不宁证

主要临床表现:耳鸣的起病或加重与精神紧张或压力过大有关,心烦失眠,惊悸不安,注意力不能集中,面色无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宁心通窍。

主方:归脾汤(《济生方》)加减。

方歌:

归脾汤用参术芪,归草茯神远志随,

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

怔忡健忘俱可却,肠风崩漏总能医。

【中成药】

脾胃虚弱证可服用聪耳益气丸;气血不足,心神不宁者可服用归脾丸;肾阴亏虚可服用六味地黄丸;肾阳不足者可服用金匮肾气丸或十全大补丸。

【外治】

兼有鼻塞者可用宣通鼻窍药物滴鼻,伴有耳闭者可行咽鼓吹张法,详见耳胀耳闭。

针刺法:主穴取耳三针(耳门、听宫、听会)、中渚、翳风;外感风邪配外关、合谷;肝气郁结证配太冲、行间;痰湿蕴结证配丰隆、中脘;肾元虚衰证配太溪、肾俞、命门;脾胃虚弱证配足三里、中脘、三阴交;心神不宁证配神门、内关。

耳穴压豆法:取肝、胆、肾、三焦、内耳、外耳、皮质下等(视频2)。

视频2 耳穴压豆法

鸣天鼓法:详见常见治疗操作(视频3)。

视频3 中医鸣天鼓法

【预防及养护】

保持心情舒畅以及良好的睡眠,注意饮食有节,应避免处于过分安静的环境下,适度的有声环境有助于减轻耳鸣。

知识链接:

耳鸣的现代医学诊治

【病因】

许多耳鸣患者的病因不能明确,耳鸣可能与耳部病变、颈动脉或椎动脉系统的血管病变、腭肌阵挛、咽鼓管病变、颞颌关节病等有关,某些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异常、糖尿病、颈椎病、贫血、高血压等也会引起耳鸣,某些精神心理性的疾病也会引起耳鸣。

【诊断】

病史:可有耳外伤史、噪声接触史、耳毒性药物使用史、脓耳病史等。

症状:患者主观上感觉耳内或头部有声音,但外界并无相应声源存在。

检查:局部外耳道、鼓膜一般未见明显异常(彩图3),其他应做颈部及颞颌关节功能检查等。

彩图3 正常鼓膜

辅助检查:影像学检查如颅底区、颈部及颅内的CT或MRI检查等有助于本病的病因诊断。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听力障碍相鉴别。

【治疗】

由于耳鸣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耳鸣的治疗目前仍是一个临床研究热点。可采取病因治疗或改善耳蜗血供、抗焦虑等药物治疗,或采取掩蔽疗法、声治疗、耳蜗再训练疗法、生物反馈疗法、电刺激疗法、经颅磁刺激、手术治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