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耳鼻咽喉科临床应知应会手册
- 刘元献
- 766字
- 2020-08-29 04:29:15
第一章 耳科常见疾病
耳瘘
【定义】
耳瘘是指发生于耳前或耳后的瘘管。
【中医辨证及治疗】
热毒侵袭证
主要临床表现:瘘口周围红肿疼痛,有脓液排出,或可伴有发热;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方: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加减。
方歌:
五味消毒疗诸疔,银花野菊蒲公英,
紫花地丁天葵子,煎加酒服效非轻。
正虚邪滞证
主要临床表现:瘘口周围红肿疼痛,经久不愈,脓液多清稀,全身可伴有倦怠乏力、少气懒言、纳呆等;舌质淡红,苔黄或白,脉细数。
治法:益气养血,托里排毒。
主方:托里消毒散(《外科正宗》)加减。
方歌:
托里消毒补气血,四君子汤当归芍,
银花白芷川黄芪,桔梗皂刺透脓毒。
【外治】
涂敷法:感染后未成脓者,用如意黄金散涂敷。
挂线法:耳瘘长期流脓,可用药线插入窦道,使药物腐蚀窦道,待瘘管脱落后用生肌玉红膏外涂以生肌收口。
【预防及养护】
发作时清淡饮食,忌煎炸辛辣刺激等食物和虾蟹及芒果、菠萝、榴莲等;注意耳部卫生,保持耳部干燥,戒除挖耳坏习惯。加强体育锻炼,调节精神情志。
知识链接:
先天性耳前瘘管的现代医学诊治
【病因】
本病为第一、第二鳃弓的耳廓原基在发育过程中融合不全的遗迹,该瘘管多为一狭窄盲管,管壁为复层鳞状上皮,皮下结缔组织中有毛囊、汗腺及皮脂腺,管腔内常有脱落上皮等混合而成的鳞屑,有臭味。感染时有脓液潴留,形成脓肿,管周有炎性浸润。
【诊断】
病史:瘘管一般为先天性。
症状:未感染前,一般多无症状,感染后可出现局部红肿热痛、流脓,溃破后可有瘢痕,排脓后炎症消退,但常反复发作。
检查:未感染时,可见外口为皮肤上一个小凹,挤压可有少量白色皮脂样物,感染时局部皮肤红肿,周围组织肿胀。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外耳道湿疹、耳带状疱疹相鉴别。
【治疗】
局部瘙痒、有分泌物溢出者,宜行手术切除。感染者行局部抗感染治疗,脓肿形成后应切开引流,并应在炎症消退后行瘘管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