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烙法治疗慢性扁桃体炎
- 冷辉
- 3198字
- 2020-08-29 04:16:43
第一节 中医烙法在医学各个学科中的应用与发展
一、中医烙法在中医外科的应用
烙法治疗外科疮疡疾病最早见于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专著——晋代龚庆宣的《刘涓子鬼遗方》:“凡里有脓毒,诸药贴不破者,宜用熟铜针于油火上燎透,先用墨笔点却当头,后以铜针浅浅针入,随针而出脓者,顺也。”提出脓肿不破者,可用火针刺于脓肿薄弱处,待脓出后为顺证,“燔针淬刺”成为早期烙法的经典描述。“燔”者,焚烧也;“针”者,器具也;“淬”者,灭火器也;“刺”者,直伤也。概括性地描述烙法加热、器具选用、降温、施治的方法,成为烙法在外科应用的先驱。
元代齐德之的《外科精义》强调:“夫疮疽既作,毒热聚攻,蚀其膏膜,肌肉腐烂,若不针烙,毒气无从而解。”明代薛己的《外科发挥》指出:“凡疮若不针烙,毒结无从而解,脓瘀无从而泄。”明确指出了烙法在治疗疮疽化脓性疾病过程中泄毒排脓的作用。
明代申斗垣的《外科启玄》也指出:“将银匙烧赤烙之,则不血出。”清代陈士铎的《洞天奥旨》亦提到:“初生之时,亦有细于发者,久之而大矣,小者如胆,大者如茄,以利刀割断,即用银烙匙烧红,一烙即止血,且不溃,不再生也。否则复出血瘤,一月如旧。”提出了烙具的材质及烙法在止血方面的优势。
清代《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记载:“烙针二枚须一样,筋大头圆七寸长,拈时蘸油烧火上,斜入向软烙斯良,一烙不透宜再烙,脓水流出始安康。”明确记载了烙针的形态、大小、使用方法、操作过程及尺度,以脓水流出为疗效评价标准。
清代潘楫的《医灯续焰·痈疽脉证第七十四》中记载:“方书治痈疽,用针烙者,乃用圆针如箸,如纬铤大,头圆平,长六七寸,一样二枚,蘸香油于炭火中烧红,于疮头近下烙之。宜斜入向软处,一烙不透,再烙。”对烙具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及说明,并对中医烙法治疗痈疽的具体操作方法进行了阐述,为现代烙法的具体操作及烙具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中医烙法在眼科的应用
宋元时期的《龙木总论·胬肉侵睛外障》中记载:“此眼初患之时,或痒或痛,赤烂多年……渐生胬肉侵睛,遮瞒瞳人,此状宜令钩割熨烙……终须割烙即长安。”书中记载有钩割、熨烙等外治方法。
明代王肯堂的《证治准绳·钩割针烙》曰:“凡障,若掩及风轮之重厚者,虽可割……若红障血分之病割去者,必须用烙定,否则不久复生。”《审视瑶函·钩割针烙宜戒慎论》曰:“凡障如侵睛胬肉,鸡冠蚬肉……等症……若红障血分之病,割之必用烙以断之,否则不久复生。”提出血分疾病可用烙法进行治疗。
清代黄庭镜的《目经大成·钩割针烙》曰:“如割,在土,金位,患攀睛,鸡冠蚬肉……等症者可割……至于烙……若障属血分,割如再长,务火烙以断之始平,且藉其能止血,不至亡阴。”提出烙法不仅可以治疗目障等目疾,还可以用来止血。
三、中医烙法在耳鼻咽喉科的应用
(一)中医烙法治疗慢性扁桃体炎
中医烙法治疗慢性扁桃体炎是以特制烙具加热后,蘸以香油,根据扁桃体形态的不同,选择点、按、滚、触、拨等不同施烙手法的一种中医特色疗法,具有无痛、消除扁桃体炎症、保留和提高免疫功能的特点。其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千金翼方》:“治咽中肿垂物不得食方,先以竹筒纳口中,热烧铁从竹中柱之。不过数度,愈。”“肿垂物”即指咽部肥大的扁桃体。其所用烙具,名谓烧铁,其形状和加热方法均无具体记载。然在另一名著《备急千金要方》中载有:“治酒醉,牙齿涌出血方”“烧铁钉令赤注血孔中止”。说明治疗齿龈出血所用的烙具为钉型。由以上文献记载可知,中医烙法距今已有1300余年的历史。
明代陈实功所著的《外科正宗》记载:“凡喉痹不刺血,喉风不倒痰,喉痈不放脓,喉痹乳蛾不针烙,此皆非法。”说明在明代,中医烙法治疗多种咽喉疾病已有明确的记载。
明代薛己所著的《喉症全科紫珍集》中,“治喉十要歌”云:“入口割患要深知,麻药先从患处施,撑口中间钩搭住,速施刀法莫迟疑。九行烙铁要除根,炭火桐油一处焚;只待烧红需细烙,连将秘药上安宁”。详细记载了扁桃体烙法的详细步骤:首先对扁桃体进行割治,后烙治,烙后局部上秘药。
清代的《咽喉经验秘传》中有烙法用于扁桃体的记载:“年小者用大针,年大者用火针或刮去下烙。”说明当时其烙具为针型。
清代《焦氏喉科枕秘》中载有:“蛾之双单并死活日久胀大,作痛无时,用刀细割一层,搽烂药于其中,切勿吞下,须吐出,吹秘一月,方见其功,用烙烙之。”该书明确指出了慢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可先采用割治、吹药,后以烙治进行治疗。
近现代,中医烙法在治疗慢性扁桃体炎过程中逐渐深化、发展,治疗也更加精确。孙海波等用烙法治疗慢性扁桃体炎110例,经1年以上的随访观察,总有效率可达95%,且治疗无痛苦,不出血。经统计,烧红烙铁蘸香油后温度为120~150℃,Ⅰ度肥大的扁桃体平均烙治19.5次(2个月),Ⅱ度肥大的扁桃体平均需烙治29次(2.5~3个月),Ⅲ度肥大的扁桃体平均需烙治35.8次(3.5个月)。
随着现代免疫学的发展,人们对扁桃体过早手术切除提出异议,而烙法与手术不同,只烙除部分扁桃体组织。冷辉等对烙后残留的扁桃体组织进行电镜超微结构观察,发现残留的扁桃体组织中仍以T淋巴细胞为主,其超微结构与细胞器等与烙前正常细胞无明显差异,淋巴组织仍属正常,并对烙治前后免疫球蛋白进行了检测,结果证实了烙治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M、IgG水平较烙治前明显升高,但补体C3无显著差异,因此,可以认为烙治后残留的扁桃体不仅仍发挥其体液免疫的作用,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患者的免疫功能。
中医烙法作为祖国医学外治法的特色疗法之一,多年来的临床实践表明,中医烙法治疗乳蛾不仅可以消除慢性炎症,改善临床症状,还能保留免疫功能,提高患者的免疫力,且方法简单,施烙时无痛苦,无严格禁忌证。许多不适合手术的患者也可适用。与西医手术摘除扁桃体相比,中医烙法治疗乳蛾,只用烙具烧烙扁桃体表面,不插入扁桃体内,因此,不会造成隐窝粘连闭锁。临床观察烙后扁桃体白膜脱落后,隐窝开口清晰可见,经多次烧烙,扁桃体逐渐变小,隐窝变短,有利于隐窝内容物的排出。扁桃体变小,可改善扁桃体肥大引起的各种机械性堵塞症状;隐窝变短,可减轻乳蛾的发作次数,乃至消除所有症状,而且能够保留免疫功能。
(二)中医烙法治疗鼻出血
中医烙法治疗鼻出血则属于烧灼法的范畴,对鼻中隔利特氏区的出血有较好的疗效。采用中医烙法,通过热效应,使局部组织蛋白凝固,封闭破损的血管,同时烙法产生的瘢痕可保护下方组织达到止血的目的。孙海波教授采用中医烙法治疗了72例鼻中隔搏动性出血的患者,他采用自制烙具:直径为0.3cm,厚0.2cm的平板圆形烙铁,先以1%麻黄素及1%地卡因棉片置于鼻中隔前下方,压迫止血麻醉,待血止后,使用酒精灯加热烙铁直至烧红,用前鼻镜开张鼻孔,看清出血点后,将烙铁迅速置于香油内取出,烧灼鼻腔内出血点约1秒后取出烙铁,烙后可见局部形成白色结痂,72例患者经1次烙法治疗后全部痊愈。
(三)中医烙法治疗慢性咽炎
慢性咽炎属中医“慢喉痹”“虚火喉痹”的范畴,是耳鼻喉科常见疾病之一。明代陈实功所著的《外科正宗》中提出:“凡喉痹不刺血……喉痹,乳蛾不针烙,此皆非法”,第一次提出了喉痹的烙法治疗。西医学认为,慢性咽炎是咽部黏膜、黏膜下及其淋巴组织的慢性炎症,一般由急性咽炎反复发作或上呼吸道长期慢性炎症刺激等原因引起。其病理分型可为慢性单纯性咽炎、慢性肥厚性咽炎、萎缩性及干燥性咽炎、慢性变应性咽炎,中医烙法所针对的为慢性肥厚性咽炎,又称慢性颗粒性咽炎。慢性颗粒性咽炎以咽黏膜充血,黏膜及黏膜下淋巴组织增生为特征,表现为咽后壁大小不一的颗粒状突起。累及到咽侧索时可使其增生肥厚,呈条索状。操作时将1%的地卡因在患者的舌根部、软腭及咽后壁等处喷2~3揿,5~10分钟后待患者感觉口舌及咽部麻木后,将烙铁烧热,用压舌板压舌使咽后壁充分暴露,对咽后壁淋巴滤泡迅速烙之,反复多次,并将病变处烙遍,烙后黏膜变白,再将吹喉药物吹入咽后壁,配以中药汤剂辅助治疗,疗效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