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中医药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其临床应用已有几千年的深厚积淀,形成了独特的临床应用及理论体系。科学的发展与方法学的发展密不可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中医药的思维模式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把中医药辨证施治的治疗原则与中药药效现代研究相统一,用现代科学方法阐明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中药治疗疾病的科学内涵,对中医药学的发展会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每味中药、每首方剂或每个中成药的功效均包含其功能和主治两方面的内容。功能是指中药防治疾病的作用,包括解表、清热、祛湿、温里、安神、补益等方面;主治则是指中药适应所治的主要病证。有关中药功能和主治研究方法已出版了一些著作。已出版的 《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主要是介绍中药功能的方法,而本书是从中药主治的角度,系统地介绍中药药效研究的方法。

本书提出的 “中药药效研究方法学”,研究中药主治疾病的辨证药效和辨病药效研究方法,介绍一系列疾病的动物模型研究方法,包括部分病证的动物模型及研究实例,反映了我国中药主治病证的药效研究方法学成就。构建适合研究中药药效的方法学,是对 《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内容的补充和拓展,极大地丰富了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可进一步明确中药主治病证的科学内涵,阐明中药对主治疾病的科学原理。本书的出版对进一步推进中药主治病证药效研究方法学,推动我国中药基础研究及中药新药研究,促进中西医学术思想沟通与交流,推进中医药发展有重要意义。

本书有以下特色:

第一,原创性。本书在汇集了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及本书参编人员开展中药防治常见病、疑难病研究并取得重要发现、重大成果的基础上,对中药主治疾病的药效研究方法学加以系统整理编纂而成;每章实例都是执笔人亲自操作的经验与成就;每章有创作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图,充分体现了研究方法的原创性。

第二,先进性。本书分篇介绍了国内研究最活跃、有一定成就的常见病、疑难病的中药药效研究方法,展示了我国几十年来中药主治这些疾病药效研究方法成果,是学科发展前沿所取得科研成果的结晶,代表了当前研究中药主治疾病药效方法的最高水平。

第三,实用性。本书的编著者们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几十年甚至毕生研究该专题的体会与经验奉献给读者,有较好的可重复性和参考价值。本书也是一部培养中医药科技人才研究中医药病证理论和方法的著作,可供中药药理研究工作者及其相关人员参考。本书还可以作为研究生教材及中药药理学教学参考书。

第四,权威性和集体智慧性。本书许多编著者是在中药研究领域有成就的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他们在中药药效研究领域耕耘数十年,硕果累累,著作颇丰。部分编著者是一线的中青年科研工作者。本书每个篇章都由全国各地不同单位的多位科研工作者集思广益共同完成,共有80多个单位、近300人参编,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本书各章第一执笔人即章负责人,承担该章初稿编写和审定。编委是本书编写的骨干。参加本书编审的院士及老一辈专家为顾问。参加本书一些章节编审的权威专家或临床医生为特邀编委。执行主编、副主编是根据对本书的贡献产生并排名。

本书于2013年4月在江西省药理学会网页和中国药理学会网页公布组稿通知。2013年7月在上海中国药理学会全国药理学术交流会中召开组稿会,2013年12月在北京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临床基础研究所承办审稿会。2014年5月在郑州由河南中医药大学承办审定稿会。本书编写还得到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省药理学会、河南省药理学会的支持。在此,向中国药理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临床基础研究所、河南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省药理学会、河南省药理学会的支持表示感谢,并向全体参编人员以及协助工作的所有人员,表示衷心感谢!

感谢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的资助与支持。

本书尚存在着不足和问题,有待不断改正与完善,欢迎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与建议,以利再版时更加完善。

主编 陈奇 张伯礼

2016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