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学说纷呈,花团锦簇

新安儒医创新意识强烈,思维活跃,“于书无不读,读必具特异之见”“独创之巧”“推求阐发”“驳正发明”“意有独见”“发群贤未有之论,破千古未决之疑”,敢于突破、大胆创新,在医著编撰中提出了一系列富有科学价值的学术命题和创新观点。

如明代有:

程松厓提出“杂病准《伤寒》治法”,阐发了《伤寒论》辨证治法的普适性;又提出“心肺当同归一治”说,阐明了一张药方可以通治心和肺两脏疾病,现代医学肺循环与体循环的辩证关系,心肺生理病理上的相关性,肺心病、肺炎合并急性心衰等病的治疗实践,都为心肺同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颇有先见之明。

汪机以“营卫一气”说阐明人体营卫阴阳相通互涵的辩证关系,以“参芪双补”阐明人参和黄芪既补气又补阴的双重价值,前者可以从血管内白细胞的免疫性、穿透性并需要营养支持等生理中得到印证,后者也得到中药双向免疫、正常化和适应原样作用等现代药理的支持,均极具实证性;又明确提出“新感温病”说,突破了“温病不越伤寒”传统观念的束缚,为后世温病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陈嘉谟以“治疗用气味”论倡说药物寒热温凉四性和酸苦甘辛咸五味的综合灵活运用,以“制造资水火”论阐明把握炮制程度、发挥药效又不失药性作用之法度,言简意赅,浓缩的都是精华。

徐春甫提出“五脏之脾胃病”的新概念和“调理脾胃,以安五脏”的治疗新思路,对增强和调节人体免疫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其“无往不郁”说强调了心理因素在慢性病中的重要价值,现代已得到心理神经免疫学的支持。

孙一奎“命门动气”说对生命本原和生长发育演化过程的探索,符合生命科学的复杂性和统一性,与现代基因学理论等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极具超前性;与“三焦相火正火说”相结合,揭开了命门学说及三焦辨证指导临床的新篇章。

方有执践行“错简重订”说,重新编排《伤寒论》的篇章条文秩序,既增强了原书的系统性和条理性,又反映了伤寒发生发展、传变转归的规律。

罗周彦“元阴元阳说”首次将元气分为元阴、元阳,并强化先后天之分,赋予元气以细胞生命所具有的物质性(功能性)、遗传性、可变性三个特征,提高了元气的临床实用价值。

吴崐持“针药补元”观,提出“针寡药补”说,指出“药之多不如针之寡,针之补不如药之长”,点明了针刺简捷而难达药物之补益作用的特点,针药各有长短,取长补短则优势明显。

又如清代有:

汪昂倡说金正希提出的“脑主记忆”说,补充和发展了“心主思维”的传统思想;提出“胃乃分金之炉”说,以金属冶炼提纯比喻脾胃消化吸收水谷营养,形象生动;提出并后经叶天士推广运用而形成的“暑必兼湿”说,反映了我国尤其江南地区夏季闷热潮湿、人易中暑的客观性。

吴楚提出“脾胃分治”说,强调从胃论治,改变了以往“治脾统治胃”的局面,弥补了中医脾胃学说的不足,拓宽了从脾胃论治的临床思路。

程钟龄发明“八字辨证”说,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为辨证总纲来分析归类病情;发明“医门八法”说,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综合归纳治法,构建起了中医辨证治法的新体系和新模式,成为中医临床辨证立法的主要依据。

叶天士创立“卫气营血辨证”说,揭示了温病由表入里的传变途径和规律,标志着中医温病学辨治体系的形成,得到了现代实践的验证和动物实验各项客观指征的印证,与现代西医将感染性疾病过程分为前驱期、明显期、极盛期、衰竭期4个时期也是一致的;其“养胃阴”说以救治疫病、急救胃阴为重心,推衍至内伤杂病养胃阴法,进一步完善了脾胃学说、拓宽了诊疗思路;又提出“久病入络”说,揭示内伤杂病由浅入深而成顽症痼疾的病机,以“虫介药通络”论治,是内伤杂病治法上的一大创新。

吴师朗提出“外损致虚说”,认为机体长期被外因损害、疾病缠绵日久可致内伤虚损,极具预见性,现代发现的艾滋病,其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为这一学说作了最好的注解和说明;又有“虚损理论”,认为脾胃易伤、易虚,治疗勿忘健脾、健脾重在养脾阴,与叶天士“养胃阴”说相辅相成,又为临床开辟了一条新的治疗途径。

汪绂提出了用药“补泻相兼”说,阐明了成分复杂的中药“无药不补,无药不泻”、具有补此泻彼的双向调节作用。

郑梅涧、郑枢扶父子以“养阴清肺”说论治肺热阴虚之证,卓有成效地治愈了白喉这一烈性传染病。

余国珮与众不同地提出“燥湿为纲”说,从外感时疫辨燥邪推及内外各科病症辨燥湿,抓住了水是生命之源这一要害所在,确属“医家病家从来未见未闻”之说。

汪宏发明“相气十法”说,通过望面部“气色”判断病情及其变化规律。

再如近现代有:

王乐匋提出伤寒理论与温病理论“根叶相连”说,精确传神地表达了这两大理论体系的客观发展历程和相互补充、互相促进的密切关系。

此外,五运六气学说是唐宋时期以天干地支推衍气候周期变化的学说,新安医家从明代汪机质疑开始,到清代罗浩根据事实修正为“运气应常不应变”说,认为一年四时常令可以应验,六十年久远之变难以推演,前者得到了现代医学物候学、时间医学研究的论证,后者得到了天文学“木星超辰现象”的印证,提高了运用运气学说分析气候、观察病情、合理用药的科学价值。

脉诊是扁鹊发明的中医特色诊法,新安医家从北宋时期张扩、张挥兄弟开始普遍精于脉诊,徐春甫认为“脉为医之关键”,吴崐指出“一指之下,千万人命脉所关”,中医正是通过把脉来把握气血盛衰、把握脉搏和血压、把握“生命指征”的,现代研究证明脉诊有血流动力学依据,疑难杂病的诊治以脉诊为第一依据至关重要。

历史上的新安医家既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生理学家、病理学家、药理学家,也不可能是天文学家、地理学家、生物学家,他们对生命和疾病等的认识并不具有现代生理病理等科学理论的基础,但他们的创新见解却总能与现代最新的科学理论相契合,这就是新安医学的神奇与魅力之处。

这些创新见解深说博论,观点鲜明,立论独特,议论有理有据,涉及生理病理、病因病机、诊断辨证、治法用药、药性药效等各个环节,开拓了学术领域,填补了学术空白,是中医学术发展进程中的重大理论创新,现早已融入中医学理论体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