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床检验一万个为什么:病原检验分册
- 李敏 张泓 刘瑛
- 4931字
- 2020-08-29 02:48:13
第四节 寄生虫
答:疟疾(malaria)是由疟原虫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常见病原有4种,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恶性疟原虫(P.falciparum)、三日疟原虫(P.malariae)和卵形疟原虫(P.ovale),分别引起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形疟。疟原虫的生活史中需要按蚊和人两个宿主,经媒介按蚊传播给人。在人体内有肝细胞内的裂体增殖(红外期)和红细胞内的裂体增殖(红内期)及有性生殖的初期发育。疟原虫红内期阶段有环状体、滋养体、未成熟裂殖体、成熟裂殖体时期。红细胞内成熟裂殖体,胀破红细胞,释出裂殖子,再侵入新的红细胞行另一周期的裂体增殖。间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红内增殖周期48小时,三日疟原虫为72小时,恶性疟原虫为36~48小时。成熟裂殖体胀破红细胞释出大量裂殖子、原虫代谢产物及虫体蛋白,变性的血红蛋白及红细胞碎片进入血流,刺激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产生内源性热源质,与疟原虫的代谢产物共同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一次典型发作,表现为寒战、高热和出汗退热三个连续阶段,发作间隙期体温恢复正常。红内期裂体增殖是疟疾发作的基础,因此发热具有周期性,此周期与红内期疟原虫裂体增殖周期一致。典型的间日疟和卵形疟隔日发作1次,三日疟为间隔2天发作1次,恶性疟间隔36~48小时发作1次。
答:由于间日疟和恶性疟在致病性、危害程度及治疗方法上有差异,因此临床上必须鉴别开来,以利于治疗和预后。间日疟原虫感染后被寄生的红细胞胀大,有薛氏点,配子体呈圆形,在外周血中可见环状体、滋养体、裂殖体、配子体等各个发育阶段;恶性疟原虫感染后被寄生的红细胞不胀大,有茂氏点,配子体呈新月形或腊肠形,在外周血中仅见环状体及配子体时期。典型的间日疟隔日发作1次,发热多始于中午前后和晚上9点以前,预后良好,较少危及生命。恶性疟隔36~48小时发作1次,多突然发病,无寒战,仅有畏寒感,高热者多见,常伴有头痛、全身酸痛、恶心、呕吐、贫血等。常发展成脑型疟,持续高热、全身衰竭、昏迷,甚至死亡。间日疟的治疗首选磷酸氯喹片、磷酸伯氨喹片,治疗无效时,可选用以青蒿素类药物为基础的复方或联合用药的口服剂型进行治疗;恶性疟的治疗以青蒿素类药物为基础的复方或联合用药,包括青蒿琥酯片加阿莫地喹片、双氢青蒿素哌喹片等。因此区分间日疟和恶性疟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答:疟疾是由疟原虫感染人体引起的红细胞内寄生虫原虫病,其病原体包括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还有近期报道的诺氏疟原虫,经按蚊叮咬而感染,注入人体的疟原虫时期为子孢子。疟原虫子孢子侵入人体随血液进行肝细胞,进行裂体增殖,形成肝细胞内裂殖体,即红细胞外裂殖体,又称红外期裂殖体。红外期裂殖体成熟,胀破肝细胞,释放出成千上万个裂殖子,即红外期裂殖子。红外期裂殖子进入血流,侵入红细胞,进行裂体增殖。裂殖子侵入红细胞需要通过识别附着于红细胞膜表面的受体才能完成。间日疟原虫裂殖子要识别红细胞膜上的Duffy血型抗原物质才能侵入红细胞内,而90%以上的西非黑人为Duffy抗原阴性血型,即其红细胞表面无间日疟原虫侵入红细胞所需的受体,因而间日疟原虫无法入侵其红细胞,故大多数西非黑人不会患上间日疟。
答:包虫病(hydatidosis),即棘球蚴病(echinococciasis),是棘球绦虫的幼虫——棘球蚴寄生人与动物体内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棘球绦虫主要有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两种,并各需两种宿主:犬、狼、狐等犬科动物为终末宿主,人及其他食草动物为中间宿主,成虫寄生于终末宿主的肠道,棘球蚴寄生于中间宿主的组织器官内,由细粒棘球蚴引起的包虫病称囊型包虫病,由多房棘球蚴引起的包虫病称为泡型包虫病。主要分布于我国西部、北部和西北部的牧区和农牧区,以西藏、青海、四川、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和云南等省(自治区)最为严重。人泡型包虫病要比囊型包虫病更严重,泡型包虫病几乎100%原发于肝脏,肝内的泡球蚴可通过血液循环转移至肺、脑等其他脏器引起继发感染,由于泡球蚴在肝实质内呈弥漫性浸润生长,并逐渐波及整个肝脏,对肝组织破坏特别严重,可引起肝功能衰竭甚至肝性脑病,或诱发肝硬化而引起门静脉高压,并引发消化道大出血而致死亡。几乎所有患者都有肝功能损害,晚期患者甚至有恶病质(cachexia)现象。泡型包虫病症状类似肝癌,但其病程可长达1~5年或更长,所以泡型包虫病又被称为 “虫癌”,患者不经治疗,10年死亡率可达90%。包虫病的治疗多采取手术治疗,再给予阿苯达唑治疗。
答:猪肉绦虫学名链状带绦虫(Taenia solium),也称猪带绦虫、有钩绦虫;牛肉绦虫学名肥胖带绦虫(T.saginata),又称牛带绦虫、无钩绦虫。两种绦虫的生活史均包括成虫、虫卵、六钩蚴、囊尾蚴等时期。猪囊尾蚴不仅可寄生猪体,也可寄生于人体,人和猪均作为猪肉绦虫的中间宿主。猪囊尾蚴寄生于人的各种组织器官可引起囊虫病,寄生于皮下或肌肉,形成结节,引起皮下及肌肉囊虫病;寄生于脑部,引起脑囊虫病,出现癫痫、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状;寄生于眼睛,引起眼囊虫病。牛囊尾蚴只寄生中间宿主牛或羚羊等体内,但不寄生于人体。两种绦虫的成虫均可寄生于两者的唯一终末宿主人体。成虫寄生于小肠,引起较轻微的消化道症状。由于猪肉绦虫对人的危害程度远比牛肉绦虫严重,故在检测时必须鉴别开来。
答:血吸虫病是由日本血吸虫感染人体而引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是我国重点防治的寄生虫病之一。日本血吸虫的发育包括卵、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童虫和成虫等阶段。成虫寄生于人和多种哺乳动物的门脉-肠系膜静脉系统,成虫在宿主体内产卵,卵随粪便排出体外。虫卵入水孵化出毛蚴,毛蚴钻入钉螺体内,经过母胞蚴、子胞蚴的无性繁殖阶段发育为尾蚴,在有水的地方尾蚴从钉螺体内逸出,含有活血吸虫尾蚴的水称为疫水。尾蚴在水中游动时若与宿主皮肤接触,即利用其吸盘黏附于皮肤表面,尾蚴的两组穿刺腺迅速分泌组织蛋白酶等物质,并借助尾部的摆动和体部的强烈伸缩活动钻进宿主皮肤。尾蚴钻皮过程非常迅速,在试验中发现,10秒即可侵入小鼠和家兔皮肤。尾蚴侵入终宿主先发育为童虫,童虫通过在体内移行,最终在肠系膜静脉发育为成虫。人类感染血吸虫就是接触了含有血吸虫尾蚴的疫水所致,所以加强健康教育,引导人们改变自己的行为、生产和生活方式,避免接触疫水,对预防血吸虫病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答:肝吸虫是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的简称,是引起华支睾吸虫病的病原体。肝吸虫病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在湖北江陵西汉古尸粪便中发现该虫的虫卵。之所以称肝吸虫为最不怕 “苦”的寄生虫,是因为肝吸虫成虫寄生于人体肝胆管内,肝胆管分泌胆汁,胆汁很苦,但肝吸虫却不怕这种 “苦”而寄生其中,所以称肝吸虫为最不怕 “苦”的寄生虫。
答:由于绝大多数淡水鱼都可作为肝吸虫的第二中间宿主,其囊蚴寄生在淡水鱼肌肉中,通常以鱼体中间的背部和尾部较多,因此生食或半生食寄生有肝吸虫活囊蚴的淡水鱼是导致人体感染肝吸虫的主要方式。肝吸虫病已经成为我国一种重要的食源性寄生虫病,流行的关键因素是当地人群是否有生吃或半生吃鱼肉的习惯。自觉不吃生的及未煮熟的鱼虾,改进烹调方法或饮食习惯是避免感染肝吸虫的有效手段。
答:福寿螺、褐云玛瑙螺、蛞蝓等是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广州管圆线虫的三期幼虫即感染期幼虫寄生于其体内。广州管圆线虫成虫寄生于鼠(如褐家鼠)肺动脉内,产出的虫卵在肺内孵出幼虫,幼虫随气道分泌物进入肠道排出体外,在外界侵入螺体内(福寿螺等)发育至第三期幼虫。人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有第三期幼虫的福寿螺、褐云玛瑙螺、蛞蝓等可被感染。人是广州管圆线虫的非正常宿主,在人体内移行造成多个器官的损伤引起幼虫移行症。其幼虫在体内移行通过肠壁、肝脏、肺、脑时可引起机械性损伤及炎症反应,部分分泌物及脱落产物具毒性作用。最严重的是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或脑膜炎,此病以脑脊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升高为主要特征,俗称“酸脑”。不生食或半生食福寿螺、褐云玛瑙螺等可有效预防本病。
答:引起弓形虫病的刚地弓形虫滋养体(又称缓殖子、速殖子)可寄生于人体血液中除红细胞外的其他有核细胞内;引起疟疾和巴贝虫病的病原体疟原虫和巴贝虫寄生于红细胞内;黑热病的病原体利什曼原虫寄生于巨噬细胞内,这些病原体在血液中都具有感染力,当感染这些病原体的患者作为供血者时,会使受血患者感染这些寄生虫而患病。输血不能引起丝虫病是因为人外周血中的微丝蚴需经雌蚊叮咬吸血从而进入蚊胃,并在蚊胃中脱鞘,穿胃壁,经血腔侵入蚊胸肌形成腊肠期蚴,并于两次蜕皮后形成具感染性的丝状蚴。经输血进入人体的微丝蚴无法发育成感染期幼虫(丝状蚴)或成虫,在受血患者体内被免疫清除,因此输血可引起弓形虫病、疟疾、黑热病、巴贝虫病,但不能引起丝虫病。
答:蠕形住肠线虫简称蛲虫,主要寄生于人体小肠末端、盲肠和结肠中,引起蛲虫病。蛲虫病分布遍及全世界,是儿童常见的寄生虫病,主要由于蛲虫生活史简单,无需中间宿主。成虫于夜间爬出肛门,在肛门周围产卵,约6个小时发育为含幼虫的感染期虫卵。成虫在肛周蠕动,引起肛门周围搔痒,儿童常常用手搔抓,从而将虫卵黏附在手上。儿童吮吸手指,或用不洁的手取食均可将虫卵带入口中而感染。蛲虫卵也可散落于地面,可随尘埃与空气飞扬,使患者衣物、被褥、家具地面等均存在虫卵。儿童由于生活习惯不良,且在学校、幼儿园等集体机构中,儿童接触频繁,感染机会多,因此蛲虫感染易在儿童中流行传播。根据蛲虫的流行特点,可以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以防止相互感染或自身重复感染。儿童应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不吮吸手指,勤剪指甲,做好托儿所、幼儿园环境、衣被、玩具及食具的消毒,定期对儿童聚集地成员进行普查普治,以彻底消灭传染源。
答:夏秋季是蚊虫繁殖最旺盛的时期,户外活动常会被蚊虫叮咬。蚊虫叮人吸血除了造成搔扰等直接危害外,更严重的是传播多种传染病所造成的间接危害。蚊虫可不仅传播众多细菌性、病毒性疾病,如蚊传播的常见传染病有登革热、乙脑、黄热病、寨卡病毒病等;也可传播多种寄生虫病,如按蚊可传播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卵形疟、诺氏疟等疟疾;蚊虫也可传播班氏丝虫病、马来丝虫病、盘尾丝虫病、罗阿丝虫病等;白蛉可传播内脏利什曼原虫病、皮肤利什曼原虫病;蜱可传播布尼亚病毒、多种巴贝虫病;恙螨可传播恙虫病等。这些蚊、白蛉、蜱等多是寄生虫的必需宿主,即寄生虫必须经过这些节肢动物体内的发育或繁殖才具有感染性,才能将这种病原体传播给另一人或动物。因此,我们所居住的房屋要安装纱门、纱窗,要挂蚊帐,或点燃蚊香、喷洒驱蚊药水;在户外活动时要涂擦蚊虫驱避剂、穿长裤长衫以防蚊虫叮咬,避免感染。
答:我国东南部地区居民有制作、进食醉虾醉蟹的习惯,将新鲜的溪蟹用黄酒腌制1~2天后即食用,但这样的腌制条件不足以杀死寄生在溪蟹体内的肺吸虫囊蚴,食用者会因此感染肺吸虫病。肺吸虫病又称并殖吸虫病,是由并殖吸虫寄生于人体的组织、脏器而引起的寄生虫病。在我国,引起并殖吸虫病的虫种主要有卫氏并殖吸虫和斯氏并殖吸虫两种,卫氏并殖吸虫的第一中间宿主为川卷螺,第二中间宿主为溪蟹、蝲蛄,人因食入含有活囊蚴的溪蟹、蝲蛄而感染。感染卫氏并殖吸虫后最常见的疾病为胸肺型肺吸虫病,以咳嗽、胸痛、咳出果酱色或铁锈色血痰为主要症状,常误诊为肺结核。斯氏并殖吸虫的第二中间宿主也为多种溪蟹和石蟹。人体不是斯氏并殖吸虫的适宜宿主,斯氏并殖吸虫多不能在人体发育为成虫并产卵,因此感染斯氏并殖吸虫后多引起幼虫移行症,以皮肤型为常见,多表现为游走性皮下包块或结节。治疗药物首选吡喹酮,最有效的预防方法为不生食或半生食淡水蟹、淡水虾或蝲蛄及其制品,不饮生水。
(蔡玉春 陈家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