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射科管理规范与质控标准(2017版)
-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
- 3074字
- 2020-08-29 02:46:16
第一节 放射科基本布局
1.候诊区 候诊区包括受检者等候区、更衣室(处),条件受限的,可将更衣处设在检查室内,以做好受检者隐私保护。候诊区应宽敞舒适,配有候诊椅,检查通道通畅。候诊区内或毗邻诊区应有厕所,方便受检者尤其是肠道X线造影受检者使用。
2.诊疗区 诊疗区主要包括登记室、X线摄影室、胃肠造影室、CT检查室、磁共振成像检查室及其配套的辅助用房。
3.机房选址
(1)X线及CT机房:根据医院整体规划选择地址,然后上报环保部门和卫生监督部门到现场进行环境评价,经上述部门确认许可后方能确定所选地址,完成建设并进行射线防护装修。
(2)磁共振成像机房:根据医院整体规划选择地址,距离磁体中心10m内没有大型移动金属体,如机动车、电梯等,然后由设备厂家现场监测不同时间段的本地磁场强度,确认该场地场强稳定方能确定所选地址,进行电磁屏蔽装修。
4.设备配置医学影像设备配置应遵循当地和国家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相应规定,具备相应设备配制许可证等。
(1)X线设备:500mA以上(含500mA)高频X线平板探测器成像2台以上,其中1台是专门检查站立位(即立位滤线器)的装置,另1台是球管悬吊位配标准电动平床的装置。移动式X线机1台以上。多功能X线机(数字胃肠机)1台以上。钼靶X线乳腺成像仪1台以上。激光胶片打印机或干式胶片打印机1台以上。
(2)CT设备:CT设备配置多少台、采用什么型号,应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及其发展需要,以及受检人数和放射科人员学术水平等综合考虑。通常16层螺旋CT主要配备到二级及以下医院。
(3)磁共振成像设备:配置1台磁共振成像仪,建议选用1.5T以下(含1.5T)临床实用型MRI。
(4)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设备:①具备1台大C形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机及高压注射器;影像检查室和操作室内具备氧气及吸引器、急救药品柜、输液架、气管插管、紫外线消毒灯等。②导管室内配备介入影像手术器械、监护仪、氧气及吸引器、介入器械柜、药品柜、输液架、除颤仪、气管插管、紫外线消毒灯、洗手池等。
5.机房面积
(1)X线机房:单球管设备使用面积不得小于24m2;如果是双球管,使用面积不得小于36m2;机房高度、横梁底平面距地面大于2.8m,一楼窗口下缘离地面大于2m;机房墙壁、天花板、地面、门、观察窗要有3mmPb的铅当量,相当于双路红砖墙(抹灰后总厚度约30cm);原发射线朝向墙壁或地面(地面下有人)要有3mmPb的铅当量,相当于三路红砖墙(抹灰后总厚度约40cm)。乳腺X线机机房最小有效使用面积10m2,机房内最小单边长度2.5m;口腔科X线机机房最小有效使用面积5m2,机房内最小单边长度2m。各机房应有合适的控制室和配套设备辅助用房。
(2)CT机房:CT机房使用面积原则不得小于36m2,机房高度、横梁底平面距地面大于3.0m,不宜设置窗口,除非窗口外20m内是无人区,机房四面墙壁、地面、天花板六面体的射线防护要达3mmPb的铅当量,包括门及铅玻璃观察窗,观察窗铅玻璃要大于1m2;操作控制室的使用面积要大于10m2;如果砖墙厚度不足或使用空心砖,应使用重金属砂抹灰3cm厚度以上。各机房应有合适的控制室和配套设备辅助用房。
(3)超导磁共振成像机房:①磁体间使用面积大于40m2,机房高度大于3.5m;设备间大于18m2,安装水冷机、氦压机、空调机,以及磁共振成像系统的电器控制柜,设置在磁体侧边;操作间大于12m2,设置在磁体前方。②电磁屏蔽装修。使用冷轧镀锌钢板或紫铜板作为电磁屏蔽材料,墙壁四面、天花板及地面,此6个面均需要密封,以构成封闭的六面体屏蔽间。屏蔽间设1个门(130cm×210cm),供受检者、操作人员出入及补充液氦时作为灌液氦的通道应用;为了使操作人员更方便地进出磁体室,操作室与磁体室间可以再开1个门,大小为80cm×210cm,屏蔽门要求为不锈钢板,门框要与屏蔽体完好地焊接,门扇四周装上弹性磷铜片,使门框和门扇紧密贴合。进出磁体室的电磁线、信号线均要通过滤波板,以有效地抑制射频干扰。所有进出磁体门的空调进风口、回风口和失超管口等穿过射频屏蔽时都应制作相应的波导管。磁体吊装进入扫描室后,把屏蔽体缺口密封,在励磁之前进行电磁屏蔽工程屏蔽室屏蔽效能的检测,必须由有检测资质的部门进行。屏蔽室特定测试点包括门及观察窗四周、各方位墙面、各通风管道、传导板、电源滤波器等。各测试点屏蔽效能合格,电磁屏蔽工程才算验收合格,此后方可进行下一步励磁等工作。
由于MRI室安全管理要求更加严格,所有的临床和科研MRI,包括诊断、科研和(或)介入手术中使用的MR设备,不论其磁体类型或者磁场强度如何,都应该遵循MRI安全管理的相关规定。
MRI场地从概念上可以划分为四个不同区域:①区域Ⅰ(安全区):是指所有普通人员都可自由出入的区域。该区域一般处于MRI环境以外,是受检者、医务人员和其他MRI相关工作人员进出MRI环境的通道。②区域Ⅱ(过渡区):是公众可自由进出的区域Ⅰ与被严格控制进出的区域Ⅲ和Ⅳ之间的过渡区域。受检者通常在该区域更换衣物,由MRI专职人员进行监管,不得随意走动。在区域Ⅱ中,MRI工作人员要负责对受检者进行MRI检查前的筛查,并询问其病史及其他检查结果等情况。③区域Ⅲ(工作区):未经筛查的非MRI人员或者铁磁性设备禁止入内。应当用门禁或其他物理方法将区域Ⅲ中的MRI工作人员与外部的非MRI工作人员隔离开来。只有MRI工作人员才有权限自由进出区域Ⅲ。区域Ⅲ内部的所有门都应由MRI工作人员进行全面监管。非MRI工作人员只有经过适当的教育和培训,成为MRI工作人员后才能独立进出区域Ⅲ。④区域Ⅳ(磁场区):通常指MRI扫描仪所在的物理空间,是MRI扫描仪与它的附属配件产生的磁场构成的区域;区域Ⅳ应当设有醒目的红色警示灯以表示 “磁场开启”。除了一些限制系统外,该信号灯应当一直点亮,并配备备用电池以保证在停电时仍能正常使用。区域Ⅳ中,至少要标示出5高斯线区域。完成筛查的受检者只有在MRI工作人员的陪伴下方能进入区域Ⅳ进行检查,MRI工作人员应该能够实时监控区域Ⅳ所有入口的情况。
(4)DSA机房:①使用面积不得小于36m2,机房高度、横梁底平面距地面大于3.0m,一楼窗口下缘距离地面大于2m。机房墙壁、地面、天花板的射线防护要有3mmPb的铅当量,门、观察窗需要2mmPb的铅当量,但观察窗铅玻璃要大于1m2。操作控制室的使用面积要大于10m2。如果砖墙厚度不足或使用空心砖,需要使用重金属砂抹灰3cm厚度以上。②由于DSA除了完成血管造影检查外,其最主要功能还有介入治疗,因此DSA机房室内无菌要求比较高。室内设计一般要求有工作人员出入通道、患者出入通道、污物出入通道。机房层流室内空气洁净度最好达到10万级。同时,需要设置手术洗手间、污物间、更衣室、导管室。进出要更换拖鞋,戴口罩。应具备紫外线消毒灯等。
6.放射科应有独立的诊断报告室、独立的读片室或兼用读片室。
7.放射科应有合适的值班、办公、更衣和盥洗用房。
8.建议在CT室、MRI室附近设放射科专用注射室和观察室,为CT或MRI增强预留留置针及检查完成后观察处置用。
1.CT通常配备64层螺旋CT及以上装备。
2.磁共振通常配备3.0T科学研究型磁共振成像设备。
3.有独立的读片室,医师、技师、护师、工程师办公室,学习室和值班室,更衣和盥洗用房等,其人员数量依据医院实际开展床位数量制定。
4.其他要求同二级医院。
放射科设有候诊区和自动排号系统,有条件的医院可设有受检者通道和放射科工作人员通道。
1.设有候诊区,候诊区应宽敞舒适,配有候诊椅,检查通道通畅。
2.介入手术室应为相对独立分隔的区域,主要用房包括DSA室、控制室及其辅助设备用房、更衣室、洗手消毒室、无菌物品存放室、导管存放室或导管存放柜和污物临时存放处。
3.介入手术室空间布局要符合医院感染控制和放射防护要求,工作流程要合理,污物出口与无菌区域无交叉。
4.辅助用房主要包括登记室或接诊室、医师办公室、护士办公室和盥洗室。
5.有合适的值班、办公、更衣和盥洗用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