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资本与慢性病防治
- 胡志 秦侠
- 1152字
- 2020-08-29 02:11:37
三、我国慢性病防治策略
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我国的慢性病防治基本上以专家科研、以大医院临床治疗为主。直至1994年,国家对疾病防控作出重大战略调整,卫生部防疫司更名为疾病控制司,并设立慢性病防控处,从此,开启了国家防治慢性病战略。几十年以来,在借鉴国际经验并充分立足国情的基础上,我国慢性病防治策略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
(一)我国慢性病防治策略的6个转变
在1998年全国首届高血压日座谈会上,卫生部明确提出要更新观念,调整措施,积极促进慢性病防治工作的6个转变,即从专家行为向政府行为转变;从治疗科研为主向预防为主转变;从高层向基层转变;从城市向城乡并举转变;从卫生部门向全社会转变和从专业行动向群众运动转变。更加强调预防为主、重心下移、关注农村、社会参与和政府责任。
(二)我国慢性病防治策略的10个转移
2001年又进一步细化了防治策略,提出10个转移,即以疾病为主导转为以健康为主导;以患者为中心转为以人群为中心;以医疗为重点转为以预防保健为重点;以医院为基础转为以社区为基础,以重疾病防治转为身心健康和环境协调统一;从卫生部门转为多部门和社会参与;从专科医生转为专科与全科医生互动;从医生管理转为医生、护士、公共卫生人员共同参与的团队管理;从治疗为主转为管理为主;从强调治愈转为强调医疗照顾。
(三)我国慢性病防治综合策略
以上总结的国内外慢性病防治实践经验和防治原则,指导着我国慢性病防治在不断发展,进而总结出我国慢性病防控策略要点,并归纳出“3.3.3”策略。以“3.3.3”策略为核心,又提出了慢性病防治“1.2.3”目标和“4.4.4”重点。目前“3.3.3”策略、“1.2.3”目标和“4.4.4”重点构成了我国的慢性病防控综合策略。
防控策略要点
主要有7个方面:
(1)制定和倡导有利于健康的政策,制定全国综合性慢性病防治规划、专项行动计划;
(2)采用健康促进策略,综合控制主要慢性病的共同危险因素;
(3)早期发现高危个体和慢性病患者,开展规范化管理和提供康复服务;
(4)普及慢性病急性事件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减少病残和死亡;
(5)强化慢性病监测与评估;
(6)发展人力,加强培训;
(7)促进慢性病预防和控制方面的研究。
“3.3.3”策略
即面向3个人群(一般人群、高危人群、患病人群)、关注3个环节(控制危险因素、早诊早治、规范性治疗)和运用3种手段(健康促进、健康管理、疾病管理)。针对每一人群分别采用最适宜的手段,实施不同内容的预防干预和管理。
“1.2.3”目标
即“1升、2早、3降”目标——提升居民健康行为水平,早诊断、早治疗,降低发病、降低病死、降低病残。
“4.4.4”重点
“4·4·4”重点,即防治重点瞄准4种慢性病——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4种主要生物指标——血压升高,血糖升高,血脂异常,超重、肥胖;4种主要危险行为——烟草使用,不合理膳食,身体活动不足,过量饮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