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典藏版):丹溪心法
- (元)朱震亨 王英 竹剑平 江凌圳
- 17字
- 2020-08-29 02:01:05
二、主要学术特点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1.注重气、血、痰、郁四伤学说
丹溪的主要学术思想是创立“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及“湿热相火”为病的理论(有关这方面的内容详见《格致余论》),其对杂病的治疗亦颇有心得,故有“杂病宗丹溪”、“杂病规朱彦修”之说。丹溪对杂病的治疗主要是从“气、血、痰、郁”四个方面着手,《丹溪心法》中就比较好地体现了丹溪的这一学术观点。
(1)郁:《丹溪心法·六郁》说:“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强调了在气、血、痰、郁的致病问题上,“郁”是起着主要的作用,其弟子戴元礼亦强调指出:“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也。此为传化失常,六郁之病见矣。”所以在临证治疗上,十分重视解郁之法,对此王纶在《明医杂著》中作了很好的阐发:“故余每用此方(越鞠丸)治病,时以郁法参之,气病兼郁,则用四君子汤加开郁药,血病、痰病皆然。”丹溪所创制的越鞠丸以治六郁,在当今临床上仍广为应用。
(2)痰:丹溪论治杂病,将许多病因责之于痰,尝云:“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百病中多有兼痰者,世所不知也。”足见其对“痰”在发病学上的高度重视。对于痰证的治疗,每以二陈汤为基本方,并强调随证加减,“二陈汤一身之痰都治管,如要下行,加引下药,在上加引上药。”在药物的选用上,丹溪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总结出“黄芩治热痰,……竹沥滑痰,……五倍子能治老痰,佐他药大治顽痰”,“火动其痰,用二陈汤加山栀子、黄连、黄芩之类。……痰在胁下,非白芥子不能达;痰在皮里膜外,非姜汁、竹沥不可导达;痰在四肢,非竹沥不开;痰结在咽喉中,燥不能出入,用化痰药加咸药软坚之味。”“海粉即海石,热痰能降,湿痰能燥,结痰能软,顽痰能消……”等用药经验,常为后世所取法。
丹溪对痰病的独特见解发前人所未发,为痰病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所倡“百病兼痰”的观点,为后世疑难杂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蹊径,现今临床上对一些比较棘手的慢性疾病如高脂血症、肥胖病、冠心病以及诸多精神疾病等,常从痰论治,往往能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
(3)气血:气血论是丹溪学术思想的另一个组成部分,《丹溪心法》中虽无气血的专篇论述,但丹溪的气血论贯穿在整个杂病的治疗中。丹溪认为,疾病的发生,正气虚是其关键,所以补虚是其气血论的特点。补气常用四君子汤,补血常用四物汤。如治“中风气虚卒倒者,用参、芪补之,……血虚用四物汤”;大补丸“治筋骨软,气虚以补气药下,血虚以补血药下。”在强调补气补血的同时,丹溪又非常重视气机的畅达,如对痰证的治疗反复强调“顺气为先”,“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气机通顺畅达,诸恙皆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