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知识链接

1.幽门螺杆菌命名中的科学思辨

幽门螺旋杆菌简称HP,是一种呈螺旋状S型,微需氧的革兰阴性杆菌,属于弯曲杆菌目,螺旋杆菌科,螺旋杆菌属。由于该菌在光学显微镜下的形态及DNA的鸟嘌呤和胞嘧啶含量与弯曲杆菌相似,一度称之为弯曲菌样微生物,曾经被定名为幽门弯曲杆菌(Campylobacter pyloridis)。但由于其外文命名中的种称(pyloridis)一词在语法上不正确,1987年正式定名为幽门弯曲杆菌(Campylobacter pylori,CP),并归入弯曲菌属。后经过rRNA分析以及超微结构,细胞脂肪酸构成,生长特点,呼吸醌和酶性能等分类学上几个重要特征的分析,发现它并不属于其他任何菌种,应该另分属于其他类别。这项研究很快得到广泛的认可,并在1989年正式更名为幽门螺旋杆菌。新的名称不仅有其在分类学上的重要意义,而且还可避免关于“弯曲菌感染”(campylobacter infection)一词引起的混淆,后者通常指由空肠弯曲菌所致的腹泻。

螺杆菌属是一种新的菌属。除幽门螺杆菌外,我们还在其他动物中分离出了类似的螺旋形细菌,比如在雪貂胃内的鼬鼠螺杆菌(Helicobacter mustelae),是该菌属的第二位成员;猫的胃内有胞周纤丝的猫螺杆菌,它可以引起无菌鼠等动物炎症性组织学的改变;平顶猴胃内有A、B两型尿素酶阳性的螺旋形细菌,其中B型由独特的脂肪酸组成,有人建议将其命名为平顶猴螺杆菌(Helicobacter nemistrinae)。

根据以前的文献,Helicobacter pylori这一单词大多被译成幽门螺旋菌和幽门螺杆菌。从构词法上我们很容易找到后者得到广泛认可的原因,Helicobacter一词来源于希腊文,其中的“helix”是螺旋形的意思,反映了这种细菌在活体内的形态。而“bacter”这一词则有杆状的意思,是该细菌在活体外形态的名称,两种结合构成了现在的单词。而该菌的最大特性是引起胃幽门附近的炎症病变,“幽门螺杆菌”的名字由此而来。

2.“保胃战”的新武器——幽门螺旋杆菌疫苗的研制。

到如今幽门螺旋杆菌早已是医疗工作者耳熟能详的菌种,但是对于它的研究却掀起了一股热潮,不少科研工作者投身其中。其中最令人瞩目的则是其疫苗的研制。胃病是困扰很多人的一项疾病,我国大约有上亿的胃病病人,其中每年因胃癌死亡的病人多达二十几万。很大一部分是幽门螺旋杆菌所致,世界卫生组织把他当做胃癌的一级危险分子,所以控制其感染以及预防传播极为重要。令人欣慰的是2015年幽门螺旋杆菌疫苗成功问世,为广大人群带来了福音。该成果也在2015年6月30日发布于《柳叶刀》。

口服重组幽门螺旋杆菌的疫苗是第三军医大学邹全明、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曾明和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朱凤才教授经历了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研制出来的,在5000余人的参与下,各期临床实验取得了安全,有效,保护率达71.8%的喜人成果。该团队发明了“幽门螺旋杆菌分子内佐剂黏膜疫苗”设计原理和高效安全的首个人用分子内黏膜免疫佐剂;研究出国际上首个幽门螺旋杆菌疫苗与检定质量标准。并且该技术已成功转让,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产品便会问世。这就意味着慢性胃炎和胃癌的防治有了新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