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浮生若梦,如幻如影

诗与梦,不相离。

诗歌和梦,本质为一,都是人心底深处情感的映射和反馈。甚至因为梦境所反映出来的情感更真切、更丰满也更唯美,因此比很多诗歌更加让人向往。正因为此,将梦境入诗歌,能够让两者产生奇异的碰撞,产生梦中之梦,诗中之诗。也正因此,古人知名的几个梦的典故,不断得到后世诗人的共鸣,反复吟咏,流传至今。这些梦境直接反映了每一个时代人们不同的精神样貌和心灵向往,因此不可不知。

庄周梦为蝴蝶,蝴蝶不知庄周

漂泊形骸,癫狂踪迹,状同不系之舟。逍遥终日,食饱恣遨游。任使高官重禄,金鱼袋、肥马轻裘。争知道,庄周梦蝶,蝴蝶梦庄周。休休。吾省也,贪财恋色,多病多忧。且麻袍葛屦,闲度春秋。逐疃巡村过处,儿童尽、呼饭相留。深知我,南柯梦断,心上别无求。

这首词名叫《满庭芳·述怀》,是“一言止杀救苍生”的丘处机道长所写,丘处机作为道教全真道掌教、真人、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养生学家和医药学家,为南宋、金朝、蒙古帝国统治者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所共同敬重,并因以74岁高龄而远赴西域劝说成吉思汗止杀爱民而闻名世界。

丘处机的这首《满庭芳·述怀》也正说明了他的理想与抱负,高官厚禄、金银钱财,到最后无非就是庄周梦蝶一般的虚幻而已,贪恋财色,惹得一身的疾病和忧愁,还不如素衣草鞋,无欲无求,逍遥自由地度过每一天。

其实,诗词中的大部分典故对于很多人来说,都会有陌生的感觉。但是对于“庄周梦蝶”这个典故,则不会太陌生。庄周梦蝶中的庄周就是庄子。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对于高官利禄看得很淡,楚威王曾十分看重庄子,并出厚礼邀请他做相国,然而庄子却说,我宁愿像乌龟一样在泥塘自寻快乐,也不愿受一国之君的约束。其实,万物都难逃此劫。当你拥有了什么,也就意味着即将要渐渐地失去一些东西。

庄周梦蝶这个典故出自《庄子·齐物论》,说的是在两千多年前的一个明媚的午后,庄子“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在这片青翠欲滴的竹林下,他双目微闭,身心舒缓。不远处的田野里,生长着成片的蝶形浅紫的豌豆花,一眼望去有着花飞蝶舞的浪漫之感。

也许是庄周的琴声伤感忧郁,花儿们纷纷被惊醒了。她们揉着惺忪的眼,慵懒地伸着曼妙的腰肢。也不知是景色太美容易让人沉醉,还是庄周真的倦了,他停止了抚琴,席地而眠。和煦的风轻轻地抚摩着他清瘦的脸,暖暖的阳光照得他懒洋洋的。

这个时候也许是花儿们醒了,但是庄周却睡着了。梦里,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美丽的蝴蝶,在蔚蓝色的天空下自由自在地翩翩起舞。他一直飞、一直飞,感觉自己的人生从来没有如此惬意过,这自由的飞舞让庄周如痴如醉。也不知道梦了多久,庄周还是醒了,当他醒来的时候,花落满身,花香满庭。

这个场景有点儿像《红楼梦》中的“憨湘云醉眠芍药裀”的那个情景,庄周梦到了蝴蝶,我们却无法得知史湘云是不是也梦到了蝴蝶,只知道她香梦沉酣,全身落满了芍药花,脸泛晕红,金簪斜插;与庄周梦蝶,梦醒后花落满身,花香满庭如出一辙。

庄周从这个梦中得到了自由飞舞的快乐,也悟出了忘我的境界。关于这场美丽的蝴蝶梦,在一段时间内,庄周自己也弄不明白,到底是自己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他。后来,清朝著名的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中编写下了一段妙语:“庄周梦为蝴蝶,庄周之幸也;蝴蝶梦为庄周,蝴蝶之不幸也。”这句话可能是对庄周梦蝶这件事最精彩恰当的阐释了。其实,哲学就是这样,很多看似简单的字句或者事情,其道理却尤为深刻。

后世文学中,“庄周梦蝶”以多种形式出现,而最先将这个典故用到诗中来抒怀的是南朝梁简文帝萧纲。萧纲是一个早慧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偏安一隅的君王。与南唐后主李煜的命运十分相似,同为帝王,最后却沦为阶下囚。也许是人生的巨大落差,使得萧纲痛苦无比,悲愤不已。佛家《金刚经》有“人生如水月镜花,梦幻泡影,如雾又如电”之类“世事皆空”的说教,萧纲延承《金刚经》的意思,作《十空诗》,今存如幻、如水月、如响、如梦、如影、镜像六首,或许还应有如雾如电如花之类,但今皆不传。在《如梦》这首诗中,萧纲写道:

秘驾良难辨,司梦并成虚。

未验周为蝶,安知人作鱼。

空闻延寿赋,徒劳岐伯书。

潜令六识扰,安能二惑除。

当须耳应满,然后会真如。

在这首诗中能够读出萧纲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需要快乐。

后来,历代的诗人便普遍将“庄周梦蝶”这个典故运用到诗词中,比如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在《古风其九》中有“庄周梦蝴蝶,蝴蝶为庄周”的句子;素有“用典高手”的李商隐,在《锦瑟》中有“庄生晓梦迷蝴蝶”的句子;到了宋代,诗人陆游曾在《闲游之三》中写“困卧幽窗身化蝶,醉题素壁字栖鸦”,这句诗中的化蝶就是“梦蝶”。

而宋代词人晏几道的《诉衷情》,也是运用了这个典故:

凭觞静忆去年秋,桐落故溪头。诗成自写红叶,和恨寄东流。

人脉脉,水悠悠,几多愁。雁书不到,蝶梦无凭,漫倚高楼。

词中“雁书不到,蝶梦无凭”,两句对仗工整自然。这里面也是将“蝶梦”比作短暂而美好的梦。同为宋代的“断肠女词人”朱淑真,也曾因爱情不顺意而写下“不奈莺声碎,那堪蝶梦空”的句子。

庄周梦蝶的典故,给人们描绘出了一个美丽又虚幻的童话世界,同时也给了人们无尽的遐想空间。也许是因为这份虚幻的美丽,想而不得,才使得这个典故备受后世文人墨客的喜欢和追念。

南柯一梦恰浮生,万般皆无窥红尘

香从灵坚垄上发,味自白石源中生。

为公唤觉荆州梦,可待南柯一梦成。

这首诗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所写,诗的名字是《戏答荆州王充道烹茶四首其一》。诗中不仅展现了黄庭坚对茶的热爱,还赋予了茶无上的灵性,描述茶香从灵坚上来,茶味由灵石中蕴造出来,并道出了茶的察性不凡。黄庭坚在茶中游离于困境之外,想借茶入梦,以此来忘却现实。

黄庭坚与禅门缘分颇深,他经常读佛典、参禅法、交禅僧。因此,黄庭坚在品茶时更能深深领悟茶中之禅趣。

在这首诗中,黄庭坚在品茶中看空了功名勋业,不再为自己的得失而感到不安,而是通过品茶得到一种坦荡平易与空灵淡泊的心境。

“南柯梦”这个典故从哪里来?想必很多人都知道,这个故事出自唐代小说家李公佐的传奇小说《南柯太守传》(明代戏曲家、文学家汤显祖的代表作《南柯记》即取材于此)。

这个故事说的是唐德宗年间,游侠之士淳于棼因嗜酒失去淮南军裨将之职。后来,他闲居在扬州城外,常常与几个朋友在家门前的一棵古槐树下喝酒。一日,他和两个友人喝得酩酊大醉,便在自家的廊下昏然入睡。醉眼蒙眬之中,忽见两个紫衣使者,自称奉槐安国王之命邀请淳于棼。于是,淳于棼被扶上马车,朝着自家门前的古槐树下的一个树洞奔去。

进了树洞后,他看见了山川道路,别有天地。不一会儿便到了一个名叫“大槐安国”的国家。槐安国的国王招他为驸马,把公主嫁给了他。不久,淳于棼又被委任为“南柯郡太守”一职,并在这个职位上做了二十年,颇有政绩,官位显赫。这个时候不料有个叫“檀萝国”的军队来入侵,淳于棼虽率军奋力抗敌,结果还是兵败如山倒。

恰巧在这期间,公主又不幸染病身亡。最后,槐安国国王不但罢免了淳于棼的太守职务,还命那两名紫衣使者把他重新送回了家。淳于棼从梦中惊醒过来,发现自己只不过是睡在自家的廊下,而他的两个友人还在,太阳刚刚要西落的样子。于是,淳于棼立即将这个奇怪的梦讲给了两个朋友听。朋友们听后也觉得十分惊讶,就和他一起来到了门前的古槐树下,在寻找洞穴的时候,看到了几只蚂蚁隐聚其中,便拿来锹开始挖掘。不一会儿,他们就掘出个很大的蚂蚁穴。

蚂蚁穴中的积土为城郭台殿之状——与梦中所见景色相符,友人们觉得十分稀奇,这不就是淳于棼梦中所谓的“南柯郡”和“槐安国”吗,淳于棼感慨人生之虚幻,于是栖心道门,弃绝酒色。

在后世的文学中,“南柯梦”被很多文人所引用,比如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第二十九回中,在清虚观打醮看戏时,贾珍点了三出戏给贾母看,分别是《白蛇传》《满床笏》《南柯梦》,从贾珍随意拈得的三部戏的表面上看去,它们之间似乎毫无联系。可若把这三部戏连接起来再看,却恰好暗喻了贾府将会从兴盛渐渐转至衰败的过程。一出好戏或是一场美梦,隐含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人生哲理——盛极必衰,乐极生悲。难怪当时贾母听到这出戏后,会表现出沉默不语甚至有点儿不开心了。

另外,与“南柯梦”相似的故事还有“审雨堂”,说的也是一个与蚂蚁洞穴相关的故事。在《太平广记》卷四七四引《妖异记·卢汾》中,传说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夏阳人卢汾和友人夜里共同饮酒,忽然间听到槐树林间有笑语丝竹之声传来,不一会儿又看到有几个穿着青黑色衣服的女子从槐树中出来,他们与女子互相问答后,女子便邀请他们一同去饮酒。

卢汾等人进入了一个洞穴,看到宫宇豁开,数十人在这个屋子中,屋子的匾额上题着“审雨堂”三个字。他们与几个女子一起饮酒作乐,正在歌宴间,忽然外面吹来一阵风,房屋堂梁倾折,美人们便纷纷散去了。等他们醒来的时候,看到庭院中的古槐树被大风折断,又看到了一个大的蚂蚁洞穴,里面的形状和梦中如出一辙。

“南柯梦”和“审雨堂”本来是两则不同的故事,但因它们都和蚂蚁洞穴有关,宋朝诗人张嵲读到这篇故事的时候,有感而发就将两者合成同一个典故了,诗曰:

梦里空惊岁月长,觉时追忆始堪伤。

十年烜赫南柯守,竟日欢娱审雨堂。

梦里的光阴固然有几十年,可醒来后照样还不是一切空空如也吗?因为“南柯梦”这个典故,更多的文人墨客喜欢将其引用到诗词中,用来形容一场欢喜皆成空、虚幻的人生如梦一场。它的别名也特别多,比如一枕南柯、一觉庭槐、南柯一觉、南柯太守、梦中槐蚁、槐下梦、槐中蚁、槐梦、槐安国、槐安梦、柯下梦、槐中蚁、槐安国、槐根蚁等。

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范成大曾写过一首《题城山晚对轩壁》的诗,诗曰:

一枕清风梦绿萝,人间随处是南柯。

也知睡足当归去,不奈溪山留客何!

诗中写道:若今生有幸觅得闲暇,头枕清风而眠,邂逅一场美梦,在酣然睡足之时微笑着淡然回归,这何尝不是一种惬意快乐的人生啊!范成大这种超然洒脱的心,也赢得了较多人的追捧。

仓皇一枕黄粱梦,都付人间春梦婆

词名本是燕归梁,无理趣,忒寻常。马风思忆祖纯阳,故更易,悟黄粱。

百年一梦暂时光,如省悟,弃家乡。常清常净处真常,累功行,赴蓬庄。

这阕词是全真道教的第二任掌门人马钰道长的词,这首本为《燕归梁》的词牌,被马钰更名为《悟黄粱》。文辞浅白易懂,质朴风趣。词中提到的“纯阳”就是道教主流全真派祖师吕洞宾,而“百年一梦”变成短暂的时光,也正是“黄粱一梦”这个典故的时间。

说到“黄粱一梦”,自然不会陌生。很多人看过“八仙过海”的电视剧,对于这个典故应该是熟悉的。其实,这个典故最早源自唐朝史学家、小说家沈既济写的《枕中记》,这部小说对后世文学作品以及戏曲的创作,产生过非常深远的影响。后来,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在创作《邯郸记》中,将《枕中记》中的“吕翁”改为“八仙”之一的吕洞宾。

吕洞宾和何仙姑都是“八仙”中的神仙,两人因为急着一起去参加王母娘娘在瑶池举行的蟠桃盛宴,又担心离开后天门缺少一位扫花人。于是,何仙姑就劳烦吕洞宾下凡间去寻找一位有缘人,度他成仙上天宫来替代自己做扫花的杂役。临行之前,何仙姑劝吕洞宾速去速回。若是错过了这千年难遇的蟠桃盛宴,自己定会“留恨碧桃花”的。

吕洞宾向何仙姑作别后来到凡间,忽见邯郸这个地方有仙气升腾,便转向此处落下云头。吕洞宾在赵州桥头遇到了一个书生卢生,年近三十,是个山东人。虽自幼读书,精读经史,但屡试不中。吕洞宾见他相貌清奇,有仙缘,便觉得此人可度化成仙。吕洞宾与这卢生进入店内闲聊,这个时候店小二正在煮黄粱米饭。

卢生与吕洞宾谈起功名,感慨非常,以为“大丈夫当建功树名,出将入相,列鼎而食,选声而听,宗族茂盛,方可言得意。”说着说着,这位卢生瞌睡便上来了,吕洞宾微笑着说:“年轻人,你不就是想要一场富贵吗?这有什么难?”边说边递给他一个瓷枕。卢生见瓷枕两头空,看上去里面有亮光。吕洞宾接着说:“你安心地睡上一觉吧,想要的那些功名与富贵马上就有了。”卢生见那枕头上的洞越来越大,就跳进枕头中去了。

进入枕头中后,忽然见前面有一条官道,走不多远,是座红粉高墙,院门大开。他进去正闲走间,被两个家丁拿住。这时走出一位小姐,小姐姓崔,尚未婚配,便问卢生这私闯民宅要官休还是私休。官休就是送他去清河县衙,私休就是招赘在此。于是卢生与小姐结百年之好。

两人结婚不久,科考开始,小姐要卢生求取功名。卢生以为自己屡试不中,不欲前去,小姐则说她家亲戚多,多贿赂一些钱财,此去必中。不久后,卢生果然中了举人,还任职做了一名节度使。后又杀敌有功,官至丞相。他还有了几个子女,得孙十余人,并且一直高寿,活到了八十岁。而当卢生从梦中醒来的时候,却发现店家煮的黄粱米饭都还没熟。

卢生有些遗憾地问:“这怎么只是一场梦啊?”吕洞宾笑着回答说:“人事之事亦犹是矣。”听到吕洞宾的劝告之语,卢生果然开悟,便决心放下功名利禄,跟随吕洞宾上天做神仙去了。

后世文学中,多用“黄粱一梦”这个典故来比喻虚幻的事和不能实现的欲望。还被衍生出很多别名来,比如一枕梦黄粱、一枕黄粱、黄粱再现、一甑黄粱、半炊、吕公枕、梦游清枕、梦邯郸、客舍黄粱、未熟黄粱、枕中梦、炊黄粱、卢生眠、邯郸梦、邯郸枕、邯郸道。

宋代著名词人苏轼也曾在诗中引用过“黄粱一梦”的典故,当时的苏轼年近花甲,又一再遭到贬斥,在南下的途中,他感叹世事多变,仕途举步维艰,于是写下了一首《被命南迁途中寄定武同僚》的诗:

人事千头及万头,得时何喜失时忧。

只知紫绶三公贵,不觉黄粱一梦游。

适见恩纶临定武,忽遭分职赴英州。

南行若到江干侧,休宿浔阳旧酒楼。

这个世界上的事是说不清的,林林总总,得到的时候何其的欢喜,失去的时候又是如何的忧愁。人人都知道做官好,可是谁又真的能体会到,这一切不过黄粱梦一场空的滋味。仕途的不顺让豪放派的词人苏轼也变得十分敏感,他说,若是此次经过了浔阳江边,一定不要去夜宿那座酒楼,因为那里曾是江州司马白居易“青衫湿”之处。

透过这些诗句,也许我们无法感受那个宠辱不定的年代,诗人的心中到底有着怎么样的焦虑和辛酸,然而我们自己透过人生中的坎坷与挫折,也许能够想象到在那个福祸难测的时代里,诗人有着怎么样的凄恻人生。

流年迅速。君看败叶初辞木。若非寿有金丹续。石火光中,难保鬓长绿。

区区何用争荣辱。百年一梦黄粱熟。人生要足何时足。赢取清闲,即是世间福。

这首《醉落魄·一斛珠》是南宋初年词人张抡所作,词的含义非常简单,说是时光很短,一年年过去很快,不信你看那落叶又离开了树木。人生在世,如果没有永葆青春的仙丹,在岁月的洗礼中,很难保持青春永驻。何必争那些名利与荣辱,都如黄粱一梦般虚幻而短暂。人生要懂得知足,能够拥有清闲的时候,就是难得的福气了。

“黄粱一梦”出自《枕中记》,广泛熟知于《邯郸记》,因为这个故事奇趣而有深意,人们便在邯郸市北面的王化堡村(现黄粱梦村)修建了一个吕祖祠,因庙内有精工雕刻的卢生睡像,又素称睡公庙、吕仙祠。这座庙建于宋,经历代修整,现保存的是明清建筑。黄粱梦碑碣、匾额颇多,很有“富贵荣华终幻因,黄粱一梦了终身”的意境。

金代诗人元好问曾路过邯郸,想到《枕中记》中的故事,怀古凭吊,为吕祖祠题诗曰:

死去生来不一身,定知谁妄复谁真。

邯郸今日题诗者,犹是黄粱梦里人。

仔细想想,人生不就是一场梦吗?大多数时间人们都在贪嗔痴中度过,求解脱的心很微弱。待到大限来时,一切都要抛去,连身体也变成了弃物,更何况身外的财富和名利?无论一出多么热闹的戏,终会曲终人散,一场再华丽不过的黄粱美梦,也终究是要醒来。

好风吹醒罗浮梦,莫听空林翠羽声

遐荒迢递五羊城,归兴浓消客里情。

家近似忘山路险,土甘殊觉瘴烟轻。

梅花清入罗浮梦,荔子红分广海程。

此去定知偿隐趣,石田春雨读书耕。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殷尧藩所写,诗的名字是《送刘禹锡侍御出刺连州》。从“归兴浓消客里情”以及一些景色的特点,可以看出整首诗的格调旷达爽朗,朋友刘禹锡到自己的家乡岭南任职,可以消除往日的浓浓思乡之愁。与一般送别遭到贬谪的友人的诗词感情基调略有不同。

这首诗中所提到的“罗浮梦”,想必很多人略感陌生,其实,罗浮梦是梅花的代称,这个典故来自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龙城录》。根据《龙城录》记载,隋朝开皇年间,有个叫赵师雄的人游广东罗浮山。一日,天寒日暮,赵师雄喝醉了酒,便打算在松林间的酒肆旁舍休息一会儿。小酒馆走出来一位淡妆素服的美人接待赵师雄,于是赵师雄便和这个美人在酒馆中饮酒交谈。

天色渐渐变黑,残雪未消,月色微明。赵师雄非常开心,和这个美女聊得很尽兴,说话间,总觉有股芳香的味道萦绕。这个女人语言极其优雅,两人欢饮数杯。不一会儿又来了一个绿衣服的童子,笑歌戏舞,也是非常好看。赵师雄喝得有些多了,便昏昏沉沉睡着了,期间总觉得寒风阵阵吹,非常冷。过了很久,东方发白之时醒来,赵师雄发现自己睡在了大梅花树下,梅花树上有只翠鸟在叽叽喳喳地叫,月亮已落,参星横斜。

在后世文学中,“罗浮梦”常常被比喻为好景不长,人生如梦。酷爱梦境的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也引用过“罗浮梦”这个典故。在小说的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这一章节中,众人在芦雪庵联句,贾宝玉写诗“落了第”,被罚往栊翠庵折红梅花。大家又叫新来的邢岫烟、李纹、薛宝琴每人再作一首七律,按次用“红”“梅”、“花”三字做韵。而《咏红梅花得“红”字》就是邢岫烟所作:

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已笑东风。

魂飞庾岭春难辨,霞隔罗浮梦未通。

绿萼添妆融宝炬,缟仙扶醉跨残虹。

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

这首诗说的是在桃花还未烂漫,杏花还没有红的时候,梅花已然面对寒冷早早地笑迎东风了。这句话其实也暗示着邢岫烟幼年的不幸遭遇。梅花的魂魄飞到了庾岭,这里的庾岭指今天的江西大余县南,历史上以梅花著称,这样的景色和春色是很难分辨的,像云霞一样的梅花在人的印象中隔断了,像古人一样游罗浮山的淡淡的美人梦,萼绿仙人添上了红装,点上了红烛,梅花化作的神仙歪歪地跨过了残缺的彩虹。这些景色看起来哪里像是平常的颜色,是浓是淡任由她在冰雪中面对考验吧!这整首诗其实也预示着邢岫烟年轻时不顺,而后随遇而安的一生。

后世文学中,常用“罗浮”“罗浮美人”“罗浮梦”“罗浮魂”等代指梅花,又用“罗浮客”“罗浮美人”来代指“梅花仙子”。唐代诗人殷尧藩还有《友人山中梅花》的诗:

南国看花动远情,沈郎诗苦瘦容生。

铁心自儗山中赋,玉笛谁将月下横。

临水一枝春占早,照人千树雪同清。

好风吹醒罗浮梦,莫听空林翠羽声。

其中“好风吹醒罗浮梦,莫听空林翠羽声”之句,与原典故赵师雄醒来之后,“乃在大梅树下,上有翠羽啾嘈相顾,月落参横”之句互相映衬。

清代诗人赵翼曾因“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诗句,被很多人所熟知,他在诗中所表达出的桀骜与自信,更是深获人心。《赵翼诗编年全集》中还记录了他的六组梅花诗,读罢也是让人觉得余香满口。其中之三便引用了“罗浮美人”这个典故:

生是牟尼不染身,亭亭独秀了无尘。

好同姑射称仙子,曾到罗浮化美人。

瘦影当窗高在格,素妆临水淡传神。

笑他何物林逋老,唐突西施要结亲。

诗人袁枚对赵翼的梅花诗评注为:“古今咏梅诗多矣,工切浑脱,应以此为第一。”可见,赵翼的梅花诗写出了梅花独领风骚的品位。

历朝历代咏梅的诗很多,爱梅的文人墨客也特别多,比如晚清惠州著名书画家李丹麟被称为“罗浮琴客”。南宋的诗人卢梅坡,有关他的记载具体生卒年、生平事迹不详,存世诗作也不多,仅仅知道他与刘过(刘改之)是朋友,以两首《雪梅》诗留名千古。甚至“梅坡”应该也不是他的名字,而是他自号为梅坡,到现在他的原名和原字都散佚了,独留下一个卢梅坡的名字。

自古承春早,严冬斗雪开。二十四番花信之首的梅花,冰枝嫩绿,疏影清雅,花色美秀,幽香宜人花期独早,“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被誉为花魁。赵师雄偶遇的梅花仙子与他饮酒欢乐,好梦却不长,但是梅花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却是长久不衰的。

世事同蕉鹿,人心类棘猴

细雨桐花晚,微风麦气秋。王符偏好学,宋玉不胜愁。

世事同蕉鹿,人心类棘猴。何时虎溪上,还共远师游。

这首《寄静庵上人》的诗是元代著名散文家贡师泰所写,这首诗中提到的王符是东汉的思想家,他隐居著书,崇俭戒奢、讥评时政得失。因“不欲彰显其名”,故将所著书名称为《潜夫论》;而宋玉则是战国末期楚国辞赋家,中国古代四大美男子之一。宋玉受《庄子》和《列子》的影响较深,而贡师泰在诗中写世间之事如同蕉叶覆盖着的麋鹿一样虚幻,人心则像棘端(如针尖)上刻的猴儿那样狭小——居然依旧热衷于你争我夺,患得患失。其实,这种争夺纷争的思想与老庄是相悖的。

贡师泰在元代任职江浙行省丞相和两浙转运盐使期间,是一个为民着想,廉洁奉公的官员,他革除陋习陈规,不惜惹怒一些富商,这在封建统治的社会中是十分罕见的。在绍兴路推官任上,他使已经判了死刑的案子重新取证调查,让真相大白于天下,史称“吏治行为,诸郡第一”。贡师泰性情倜傥,状貌伟岸,既以文字知名,而于政事尤长,“所至绩效辄暴著”。

这首诗中的“世事同蕉鹿,人心类棘猴”也常常被人引用,以讽刺当时的不正之风气。这里面所说的“蕉鹿”,来源于“蕉叶覆鹿”这个典故。这个典故载于《列子·周穆王》篇中,说是郑国有个樵夫在野外砍柴,碰到了一只受了惊吓的鹿,于是便迎上去打死了它,又怕被人瞧见。匆忙中把鹿藏到干枯的池塘中,然后用柴火盖好,他高兴极了。可不久就忘记了藏鹿的地方,便以为这是一场梦,一边走一边唠叨这事儿。

路上有人听到了,依着他的话找到了死鹿,拿了回去,告诉老婆说:“刚才有个砍柴的人说梦见打死了一只鹿,却忘记了藏在什么地方,我去找找看竟真的找到了鹿,看来他真的在做梦。”这个路人的老婆说:“怕是你梦到砍柴的人打到鹿了吧,这附近哪里有砍柴的,现在我们得了鹿,是你的梦想成真了吧?”路人说:“反正我们真的得了只鹿,管它是他做梦还是我做梦呢。”

樵夫回到家后,不甘心丢掉的鹿,晚上梦到了藏鹿的地方,又梦到拿他鹿的人。第二天一大早,就依着所做的梦去找,找到了那个拿鹿的路人和鹿。两人争执不下,就闹到了士师那里。士师说:“你真的得到鹿,却以为是做梦,真的做梦却找到了鹿。他以为你是真的做梦却得到了鹿,而他老婆说是他梦中得了别人的鹿,不算拿别人的鹿。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也搞不清,现在只有一只鹿,你们俩就平分吧。”

这事连郑国国君也听说了,国君说:“嘿嘿!难道让士师也做个梦替他们分鹿不成?”由于这个故事,有人就把恍惚如梦的糊涂事儿,叫作“蕉鹿”。

这个典故后世文学作品中引用的也十分广泛,元代诗人洪希文曾诗曰:“得非爱惑聪,戏我如蕉鹿。”表示糊里糊涂,自己欺骗自己,所以这个典故也衍化成“蕉鹿自欺”。金代文学家段成己在《张信夫梦庵》诗中曰:“世味迷人人不知,纷纷蕉鹿竞争为。”他说,世上的名利地位等物欲都是引人入迷途的,但人们均未觉悟,像争鹿那样纷纷投入竞争,无论得失,均是梦幻虚妄。

其实,从《列子·周穆王》篇中的“以为觉之所为者实,梦之所见者妄。”接着述说蕉叶覆鹿的故事,则可以看出,连梦与觉也是难分辨的,既然不知何者是梦,何者是觉,那么也就不知何者是真实的,何者是虚妄的;也就不知何者是失,何者是得。作者也是通过这个用以比喻人世间的梦觉真假难辨,也真假杂陈,虚实变幻,得失无常。

清代文学家黄仁黼在《古文笔法百篇》中“评解”云:“盖列子书与佛经同意,以梦觉比真妄。谓以真为真,以妄为妄,都非。即真即妄,即妄即真,真妄两忘,方是《列》《庄》之文。”可以说这个解释是非常中肯的,梦觉是喻体,真妄是本体;真妄两忘,得失两忘,是蕉叶覆鹿故事的真义。

后世文人中,也多以此义入诗,比如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庐陵四忠”之一的周必大在《益公题跋》十一《题与王洋手书》写:“刍狗已陈,岂应复盛箧衍,蕉鹿虽在,未知其为彼梦耶?”蕉鹿之事不过是虚妄的梦幻。

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的宋濂曾写过一篇《崆峒雪樵赋》,其中有“既逍遥而咏归,忘蕉鹿于今昔”的句子,其中忘蕉鹿就是真妄两忘,得失两忘,不为物累,不为欲牵,便能精神自由逍遥,而这个观点恰恰与老庄主张一致。

南宋有“词中之龙”之称的豪放派词人辛弃疾曾写过一首《水调歌头・再用韵呈南涧》:

千古老蟾口,云洞插天开。涨痕当日,何事汹涌到崔嵬。攫土抟沙儿戏,翠谷苍崖几变,风雨化人来。万里须臾耳,野马骤空埃。笑年来,蕉鹿梦,画蛇杯。黄花憔悴风露,野碧涨荒莱。此会明年谁健,后日犹今视昔,歌舞只空台。爱酒陶元亮,无酒正徘徊。

这首词以眼前云洞秋水涨落起兴,发沧海桑田之叹。之后又由自然变迁而言及社会人生。“笑年来,蕉鹿梦,画蛇杯”等句子,都是表示虚幻的意思,人世如覆蕉之鹿、弓影之蛇,真假杂陈,令人疑惧不已。可以说作者的政治感触良深,人生的变化空虚无常,在感叹岁月如流的时候,又引用了杜甫的《九日蓝田崔氏庄》:“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王羲之《兰亭序》:“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词的最后仿效陶渊明爱酒,一醉了之。

蕉鹿之争虚实结合,又真假难辨,也表达了人生的得失无常。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类似于“蕉鹿之争”的事情,与其你争我夺、患得患失,不如学习“老庄”得失两忘,不为物累,不为欲牵,精神便能自由逍遥了。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首诗是有“诗豪”之称的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很多人对这首诗十分熟悉,知道这首诗是刘禹锡写给白居易的酬答诗。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当时白居易从苏州也归洛阳,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的诗赠送给刘禹锡: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白居易。白居易的赠诗中,表达了对刘禹锡的遭遇的无限感慨,尤其是最后两句“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一方面感叹刘禹锡的不幸命运,另一方面又称赞了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而刘禹锡接过白居易的诗,接着就“二十三年”着重抒发自己的感情,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

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而且在诗中引用了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被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含义十分丰富。

“王质烂柯”这个典故最早出自南朝梁任昉所著的《述异记》,后来明代的《列仙全传》上也有记载。这个故事说的是在晋朝时期,有一个叫王质的人,一天他到信安郡的石室山(今浙江衢州)去打柴,途中看到了两个老人(一说两个小孩儿)正在溪边的大石头上下围棋,于是王质就将砍柴用的斧子放在了溪边的地上,驻足观看。

其中一个老人把一个形状像枣核一样的东西给王质,他吞下了那个东西之后,竟然就不觉得饥饿了。他站在那观看棋局有一会儿了,老人就说:“你该回家了。”王质这才起身打算拿着东西回去,可是当他准备拿斧子的时候,一看斧柄已经腐烂了,之前磨得锋利的斧头也锈得凸凹不平了。

王质感到非常奇怪,他回到家里后,发现家乡已经大变样了,这里没有人认得他,提起自己的事情,有几位老者说,这都是几百年前的事了。原来是王质在石室山打柴,误入了仙境,遇到了神仙,仙界一日,人间百年。

王质在山中逗留了片刻,人世间就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个故事因此也常常被人们用来形容人世间的巨变。诗人刘禹锡的“到乡翻似烂柯人”一句,就是引用这个典故,刘禹锡以王质自比,表达了他遭到贬谪离开京城二十三年后,人世沧桑巨变给他带来了恍若隔世的感觉。

“烂柯”这个典故在后世的文学中,应用也是十分广泛,从那时起,很多与围棋有关的故事都以烂柯指代,如《烂柯谱》等。

酷爱下围棋的宋徽宗赵佶围棋造诣很深,在宋哲宗死后,他不仅继位,同时也将元祐时期的棋待诏全盘接收。其中刘仲甫更是北宋哲宗、徽宗时独霸棋坛、所向披靡的大国手。赵佶曾多次与刘仲甫切磋,却一次次都不是对手。在一次与刘仲甫的交锋后,写下了这首《念奴娇·御制》:

雅怀素态,向闲中、天与风流标格。绿锁窗前湘簟展,终日风清人寂。玉子声干,纹楸色净,星点连还直。跳丸日月,算应局上销得。全似落浦斜晖,寒鸦游鹭,乱点沙汀碛。妙算神机,须信道,国手都无勍敌。玳席欢余,芸堂香暖,赢取专良夕。桃源归路,烂柯应笑凡客。

这首词是说赵佶日理万机,十分疲倦。一日偶然得到了宽余,便怀着雅致和愉悦的心情,来到了后宫,并令太监将棋待诏刘仲甫招来,天子要与之对弈,风流潇洒一回。

南宋宁宗时期的进士吴泳曾写过一首《满江红·白鹤山人》,这里面将“烂柯”这个典故衍化为“柯易烂”,说的是斧柄本身,对应“棋难复”,全词如下:

白鹤山人,被推作、诸军都督。对朔雪边云,上马龙光酉农郁。戊已营西连太白,甲丁旗尾扪箕宿。倚梅花、听得凯歌声,横吹曲。船易漏,袽难沃。柯易烂,棋难复。阅勋名好样,只推吾蜀。风撼藕塘猩鬼泣,月吞采石鲸鲵戮。管明年、缚取敌人回,持钧轴。

另外,这个典故也常常以“樵柯烂”“烂柯仙客”“烂柯樵客”等形式出现。南宋诗人陆游对于“烂柯”这一典故十分偏爱,曾在数十首诗中引用过这个典故,比如在《车轩花时将过感怀》中,有“阅世深疑已烂柯”的句子;在《道怀》中有“棋终烂汝柯”的句子;在《对酒》中有“对弈真当烂汝柯”的句子;在《甲寅元日予七十矣酒间作短歌示子侄辈》中有“回视斧柯烂”的句子。

“王质烂柯”这个典故本来是指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意思,后来被逐渐演变成“围棋”的代称。古时候的人喜欢用神话去解释一些神秘陌生的事物,像是云雾缭绕的深山,常常被人们想象成不问尘世烦忧的仙人住所。时间对于住在山中的仙人是宽容的,但对于人间是冷漠的。这其中也寄托了一种苍凉之感,也使得历代文人读到这个故事,便不由得发出怅惘的叹息了。

我谢自然多造化,黟山梦笔竟生花

忆昔彤庭望日华。匆匆枯笔梦生花。郁轮袍曲惭新奏,风送银湾犯斗槎。

追往事,甫新瓜。飞蓬何事及兰麻。一江湘水流余润,十里河堤筑浅沙。

这首《鹧鸪天》是由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张孝祥所写,张孝祥才思敏捷,词豪放爽朗,风格与苏轼相近,“尝慕东坡,每作为诗文,必问门人曰:‘比东坡如何?’”张孝祥的这首词也延续了豪放派的风格,而其中的“匆匆枯笔梦生花”之句,引用了“梦笔生花”的典故,关于这个典故的主人公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五代时期的文学家王仁裕所著的《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中的大诗人李白;另一说是唐代史学家李延寿所著的《南史》中的纪少瑜。

据李延寿《南史·纪少瑜传》记载,纪少瑜是南朝时期有名的文士,他自幼专攻《六经》,善于谈吐,对答如流,深受当时读书人的钦佩,后来官至东京大学士。其实,纪少瑜年幼时,才华并不出众,但是他的刻苦与诚心感动了主管天下文才的文神。

有一天晚上,纪少瑜在看书的时候,不知不觉睡着了。梦里他看见文神把一支笔送给了他,并告诉他这支笔能够写出最漂亮的文章。纪少瑜梦醒之后,果然见到枕头边上有一支非同寻常的毛笔。从此后,纪少瑜的文章果然大有长进,终于成了一位著名的文学家。

此外,在《南史》这本书中还记载了另一个与“梦笔”有关的典故,那就是“江淹梦笔”的故事。《南史·江淹传》记载,南朝梁时期,文学家江淹年轻时刻苦读书,文思敏捷,作品深得众人喜爱。可是,当他年老官至光禄大夫后,文章便大不如以前,诗也平淡无奇。

当地的人都流传,江淹去宣城游玩时,在凉亭里睡觉,做了一个梦。江淹梦到了两晋时期著名的游仙诗先祖郭璞,郭璞对江淹说:“我有一支笔放在你那里已经很多年了,现在应该是还给我的时候了。”江淹摸了摸怀里,果然掏出一支五色笔来,于是他就把笔还给郭璞。从此以后,江淹就文思枯竭,再也写不出美妙的文章了。因此,人们都说他已是江郎才尽。

这样的写作方式也许是《南史》的特点,但是纪少瑜梦笔生花的典故并没有李白梦笔生花的故事流传广。王仁裕所著的《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上记载,传说,有一年春天,诗人李白来到黄山,他见到北海山峰竞秀,景色奇美,禁不住诗兴大发,便昂首向天,高声吟道:“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

这声音惊动了狮子林禅院的长老。长老走出山门,细细一看,只见一位白衣秀士,风度潇洒,便上前施礼,请问尊姓大名。

原来,这位不凡之客是“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的诗仙李翰林。长老急忙吩咐小和尚抬来用清泉酿制的米酒,还拿来文房四宝。长老亲手盛满了一杯米酒,双手捧上,敬给李白。李白慌忙还礼,双手接过,一饮而尽。二人席地而坐,纵谈诗文,开怀畅饮。

李白深感长老待人诚恳,想要用草书写诗相赠,以作答谢之礼。长老大喜,小和尚们研墨的研墨,铺纸的铺纸。李白趁着酒兴,奋笔疾书。长老及小和尚们分站两旁,目睹那遒劲的大字,赞叹不已。李白写完诗后,还有三分酒意,便将毛笔顺手一掷,那毛笔翻翻摇摇,从空中落下插入土中。长老送走李白,回过头来,不禁大吃一惊,刚才李白掷下的毛笔已化成一座笔峰,笔尖化成了一棵松树,矗立在散花坞中。

梦笔生花比喻写作能力大有进步,形容文章写得很出色。梦笔生花的故事多种多样,但凡提到“梦笔”这个典故,每一位文人所指也不相同。比如,南宋文学家岳珂(岳飞之孙,岳霖之子)曾写过一篇《秦少游书简帖赞》,这篇文章中就有“昔江淹梦五色笔,而不以能书称。”这个句子中,很明显说的是江淹。

晚唐诗人李商隐曾在《江上忆严五广休》中写过这个典故:

征南幕下带长刀,梦笔深藏五色毫。

逢著澄江不敢咏,镇西留与谢功曹。

这首诗中,“梦笔”指的是大诗人李白。前两句诗充满了军旅气息,诗句铿锵硬朗。李白曾在“解道澄江净如练”中提到过“澄江”这个地方,此句化用了南齐著名诗人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一诗中的诗句“澄江净如练”,而末句的谢功曹指的正是谢朓。

其实,也有古文献上说“梦笔生花”这个典故与萧山的梦笔桥有关系。宋叶道卿在《梦笔桥记》说,梦笔桥始建于南朝齐建元(公元479年—482年之间),这样算起来,梦笔桥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南宋著名爱国诗人王十朋在《会稽风俗赋并序》注中称:“萧山梦笔驿以江淹得名”。大名鼎鼎的爱国诗人陆游曾多次途径萧山,并多次渡船过梦笔桥,为此还留下了《舟中感怀三绝句呈太傅相公兼简岳大用郎中》,全诗如下:

梦笔亭边拥鼻吟,壮图蹭蹬老侵寻。

不眠数尽鸡三唱,自笑当年起舞心。

这里面的“拥鼻吟”也有一个典故,说的是“东山再起”的谢安年轻时才华出众,深受人们的仰慕。但是,他有鼻疾,鼻腔通气不畅,吟诗的声音很浊重。当时的社会名流由于羡慕谢安,进而也羡慕谢安吟诗时的声调,但又学得不像,有的人干脆就用手掩起鼻子来效仿他,故称为“掩鼻吟”。

另外,陆游还有“梦笔桥边听午钟”“梦笔桥东夜系船”“梦笔桥头艇子横”的诗句流传,可见陆游对梦笔桥这处风景有着别样的感情。

毛笔在古代,不仅仅是一种书写工具,也是敏捷才思的物质载体和象征,正如汉代王充在《论衡》中所云:“智能满胸之人,宜在王阙,须三寸之舌,一尺之笔,然后自动。”因而,毛笔在文人心中的地位近乎神圣。

五色毫或者五色笔几乎成了文人们构建的一种集体想象,被赋予了神奇的色彩,只要能够得到一支这样的笔,便能妙笔生花,文思泉涌。也正因为现实中没有这样的笔,无法构建一种传奇,更无法弥补现实生活中无法企及的缺憾,所以才成就了中华文化史上这个色彩斑斓的梦笔传说。

只有文章传胜地,箫声鹤梦总尘埃

天空木落石崔嵬,怀古凭轩倦眼开。

山势欲奔吞浪住,江光丕断抱城来。

英雄气尽三分业,词客名高两赋才。

只有文章传胜地,箫声鹤梦总尘埃。

这首《赤壁》是清代诗人姚文焱的作品,似乎但凡写赤壁的作品,风格都偏于豪迈,姚文焱的这篇《赤壁》气势雄浑,感慨深沉,境界开阔。这首诗的前两联描写景色,后两联则是对景色的怀古,情景交融,浑然一体。首联的“倦眼开”说明眼前景象令人振奋;颔联中的“吞”与“抱”二字,则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了山势的雄奇以及江水的汹涌,描绘了诗人所见的壮阔景象,为后两句抒发感怀进行了铺垫;颈联中的“英雄”与“词客”相对应,“词客”是指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而尾联的格调昂扬向上,说明历史虽化为陈迹,但仍有诗文可以流传不朽。

姚文焱在诗中提到了苏轼,而文中“鹤梦”的典故就来源于苏轼的《后赤壁赋》中。《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写下《湖州谢上表》被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遭到御史弹劾,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在这次的事件中,“几经重辟”,惨遭折磨。后来经过多方的营救,于当年的十二月被释放,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苏轼曾于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并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而称第一篇为《前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鹤梦”这个典故就出自《后赤壁赋》。

《后赤壁赋》的结尾处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说的是苏轼与友人游完赤壁之后,回家睡觉了。梦里看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苏轼拱手作揖说:“赤壁游览得快乐吗?”苏轼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着从我这里经过的人,不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苏轼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苏轼在梦中见到了鹤变化的道士,后来“鹤梦”通常指幽思梦想,超凡脱俗的向往。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鹤多被喻为“仙禽”,或是直接比喻为神仙。最早记载养鹤的事要属《左传》:“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卫懿公偏好鹤的故事,甚至赋予鹤一定的特权,让它“乘轩”,享受超越普通人的待遇。文人雅士以鹤为题材的作品不胜枚举,比如白居易的《池鹤》、杜牧的《别鹤》以及苏轼的《鹤叹》等。

鹤在中国文学里,是一个很常见的描写对象,有平实的白描,也有加以神化,以至用以象征离别、情义、君子、大志、清高、隐逸、神仙、长寿等。古时候的文人惯用鹤翔或鹤鸣来喻人生大志,所谓“鹤鸣九皋”“冲天一鹤”,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就有“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句子,表达了诗人的宽广胸怀和积极向上的抱负。也许,在备受排挤的诗人心中,能与冲天之鹤齐舞,成为“一鹤排云”翱翔蓝天是快意之事。

苏轼在《后赤壁赋》中写“鹤梦”的经历,其实也是一种超脱平凡的意象,神仙传说中鹤能翩翩于仙凡之间,不受任何拘束。苏轼经历“半犯人”的管制生活时,失去自由且多经波折,梦中与鹤化作的道人相遇并交谈,也体现了苏轼渴望自由与超脱的心情。

“鹤梦”一词出现在后世文学作品中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除了“鹤梦”,通常还会将这个词分开运用于诗中,表达同样的含义。比如,南宋诗人徐照的《宿寺》这首诗:

古殿清灯冷,虚堂叶扫风。

掩关人迹外,得句佛香中。

鹤睡应无梦,僧谈必悟空。

坐惊窗欲晓,片月在林东。

徐照,字道晖,又字灵晖,是南宋“永嘉四灵”之一。徐照这首诗风格幽静清冷,写出了出世者孤寂清幽的境界。

晚唐诗人、诗论家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有“地凉清鹤梦,林静肃僧仪”的句子;北宋真歇清了禅师曾写过“鹤梦无依,寒巢卧月。云容不挂,野渡澄明”的句子,元代诗人张翥在《多丽西湖泛舟,夕归施成大席上,以晚山青》中有“自湖上、爱梅仙远,鹤梦几时醒”的句子。

“鹤梦”一词在诗词中应用广泛,也常常被文人们拿来表达对超凡脱俗的向往。明代“后七子”的代表诗人谢榛曾写过一首《四溟诗话》,在卷四引栗道甫《游五龙山》诗曰:

岩壑古留迹,藤萝春可扪。

游人历世代,零露越朝昏。

鹤梦通云岛,猿啼下石门。

浮沉只自异,感念复何言。

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评价栗道甫,自弱冠工诗,与兄仁甫齐名。“观此诸作,含英咀华,风调夐别,其盛唐之流欤?”可见评价之高。

唐代文学家陆龟蒙在《独夜有怀因作吴体寄袭美》中也曾引用“鹤梦”一词:

人吟侧景抱冻竹,鹤梦缺月沈枯梧。

清涧无波鹿无魄,白云有根虬有须。

云虬涧鹿真逸调,刀名锥利非良图。

不然快作燕市饮,笑抚肉枅眠酒垆。

这里所写的“袭美”指的是与陆龟蒙同期的晚唐诗人皮日休,皮日休,字袭美,诗文兼有奇朴二态,且多为同情民间疾苦之作,被鲁迅赞誉为唐末“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陆龟蒙写给皮日休的诗多达数十首,虽然所写的都是一些日常琐事,甚至是俗事,但诗人都将其视作风致高雅的情事,赋予它们以丰富的人文品格。这一首诗中,陆龟蒙通过对竹、鹤、梧、鹿、云,虬等物的清姿逸态,来自我比拟,形容幽逸的情怀和高雅的韵致。

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中,文学意象呈现出不同的审美风貌。鹤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历朝历代的文人骚客也非常欣赏鹤的秉性,大多数诗歌中的鹤都十分悠闲自在,很少受到世俗的打扰与羁绊,不受外力干扰的鹤总能享受自然,并融入自然。而这种生活方式正是古人梦寐以求的,面对深受物质奴役、急功近利的现实生活,但愿鹤能够给生活以美好修正,让迷茫、浮躁的人们也能体会到那种宁静超然,逍遥自在的生活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