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故居行

代注恒内心愿意回家乡去,他很爱自己的家乡。每个人都没有办法选择自己出生的时间和地点,这是人生的无奈之一,可家乡的水家乡的空气养育了你,你只能爱他,一个连家乡都不爱的人很可能什么都不会爱。

如果代注恒回到家乡去实习,父母肯定不会让他和实习团一起住在学校或者其他旅馆,一定会让他回家。

更深一层次的思考,如果代注恒选择回家乡实习,一定选择家乡最好的学校,也就是自己中学时代的母校之一。而一旦选择去这个学校实习,估计最后工作就定了。这不是代注恒需要的,也不是他能够接受的结果。

当代注恒一直以来都在父母的身边长大,他几乎失去了很多睁眼看世界的机会。远到俄罗斯和澳大利亚,次到泰国越南韩国,近到XJ、海南、江苏、云南,父母从来没有给他机会出去。

他能得到父母支持的外游最远就是400公里外的姨妈家,而且七次去姨妈家都是一家人一起的,从没有代注恒独立而行的机会。

独生子女,中年得子,代注恒的安全是绝对顶级的防护,代注恒的溺爱绝对是顶级的存在。

终于读大学自己走出了家乡,虽然距离只要290公里,可是也是不一样的天空,不一样的世界。

正是走出了家乡,代注恒才发觉自己的母校在全省的地位多么不值一提,更别说全国了。

在家乡时,受到各种正面宣传和当时网络还没有普及的影响,代注恒一直以为自己的母校是全国顶级的学校,全省数一数二的名校。

到了大学,就在大学附近一公里的一所当地的名校就让代注恒大吃一惊,这所高中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还是影响力都远远的超越了自己的母校,而且这还不是一般的超越,3000多比800多,2000多比300多,20比8这就是本科生上线人数、重点大学上线人数和清华北大上线人数之比。简直不是超越,直接是碾压!

好在这所高中也不是这个城市的全部,而是独一无二的存在,要不代注恒更加为自己家乡羞愧了。两个同等级别的城市的第一名的对比,肯定比第一名与中等的对比还好点。

走出了家乡,代注恒才知道了世界有多大,多精彩,多宽广。

丛舟是一座新城市,原来并不是省辖市,只是一个县级市,后来上升为地区,就在代注恒高考时上升为一个地级市。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不断扩大,由于是新建的城市,所以整个城市的规划标准和城市功能配套水平很高,几乎算得上省内最新的城市。丛舟之所以在中国有着西部内陆城市中非常特别的地位,不是因为它的城市建设,也不是因为它的经济数据,更不是因为它独特的历史地位。它最伟大的地方是,在这个城市的山水田园间诞生了一位伟人XXX。

这位伟人有着很高的历史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也是第一个把代注恒家乡的地方话说到全世界去的人。他的故居是国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也是伟人故居开发和保护做得最好的故居之一。

代注恒不但喜欢读书,还很喜欢去参观故居。

在读中学和大学的几年时间里,代注恒已经参观过两位开国元帅,一位开国大将,一位世界级大画家,一位古代猛将,一位古代伟大诗人、一位古代著名谋臣和一位古代著名文学家的故居或者庙、墓、院、园、楼。

这些历史古迹能够使代注恒沉静下来,受到一种由外而内再由内而外的感染。古迹名胜能够让他净化心灵,像阳光扫荡黑暗,像消毒液消灭病毒一样荡涤一切负面的东西。

代注恒为自己的民族和民族的伟人骄傲和自豪,受到这些在历史上留下深深印记,改变了历史发展的速度和轨道的人物的影响和鼓舞,他才能够在社会浮躁的时代中保持一种清醒。

他对岳博天说过:“我到那些故居去不是看风景,也不是附庸风雅。我是研究政治的,未来也很可能去教政治学科,我是到那些地方去充电的,那些场所,能真正丰富我的精神世界,能真正给我精神力量,使我觉得浑身充满力量,敢于去挑战一切不可能,敢于去创造新的一切。”

教了10多年书后,代注恒才知道了一个新名词,这个词语非常适合说明他的感触,那就是“正能量”。

代注恒觉得,那些故居古迹就是正能量的聚集场所,在那些气场中,他能被激发的热血澎湃,能忘记一切烦恼和痛苦,这就好像宗教信徒参加各种形式的宗教活动一样,就好像世界上著名的***到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去朝觐。他是怀着崇高的理想和虔诚的心灵去寻求心灵上的一种慰藉和鼓舞的。

XXX同志是省内最著名的伟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和孔子所处的时代不同,因此思想和产生的影响也很不一样。

孔子创立了影响东方文明数千年的儒家思想,在哈佛学者麦克·哈特1978年编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人名录》中排名第5,仅仅排在世界三大宗教创始人穆罕默德、耶稣基督、释迦牟尼和世界最伟大科学家牛顿之后。一定程度上说,西方文明由基督教和亚里士多德奠基,而东方文明则由儒家学说和孔子奠基。

XXX同志是党的领导人之一,是开国伟人,还是开启新时代的发动者。他的思想也会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代注恒今后一定会去孔府,不过那是以后不知道什么时候的事情。去故居参观,只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来到位于谐杏镇排房村的故居,能看到古老的X家院子。心中想着XXX同志童年时期的景象。

在这个地方年少立志,走出这里,走上革命的道路。

是什么原因什么动力造成的呢?

难道是这里的水,或者这里的土,还是这里的山?

人一生总有很多很多的选择,但人生道路的选择是最难的。虽说没有标准答案,但不同的答案所指导的人生轨迹就不同,人生价值也就有了巨大差别。

现在代注恒看到的故居已经是经过简单修缮后开放出来供游客观赏和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

十年后,故居建设了陈列馆,展示出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和其他历史文物,周边还开发了几百亩的园林景区,修建了一个广场,成为省内的又一个5A级风景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代注恒当年去的时候故居正在开发之初,很多设施都不存在,甚至周边的道路都还没有建成,去的时候还走了一段泥泞的小路。

当然,当年的游客也很多,有组织的去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团体也不多,那个时候更多的是自发的慕名而来的游客。

因为正在修缮,代注恒去的时候,一间老房都没进去过,只能站在外面看看老院子看看老房子的外貌。

不知道其他人有没有这种感觉,大约不是每个人都有。至少岳博天后来也去过,他的感受和代注恒的感受就很不相同。

岳博天说:“可能我的名字有问题,我更容易受天国和天空的影响,对你说的老院子的‘地气’毫无感觉。你说的森森之气、浩浩之气我都没任何感觉。我知道附近的山里有天然气,其他什么气都没有。你说的什么气场,我可能不来电,同样感受不到。”

站在故居老院子的大门前,代注恒闭上了双眼,用精神的力量去寻求那种跨越时代的感触,与伟大的XXX同志永恒的精神进行沟通。

这有些像读《子夜》与茅盾先生心灵相通,读着《巴黎圣母院》与雨果先生心灵相通、读着《复活》与托尔斯泰先生灵魂沟通一样。

一般说来,读着已经逝世的伟大政治家、哲学家、文学家的文字作品,看着已经逝世的伟大画家、书法家的书画作品,代注恒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心灵相印。

读着《活着》和《青铜时代》等作品,感受又不相同,有时候有点那种突发的同频共振的现象。

以前读过XXX同志的一些理论经典书籍和公共课教材,也看过一些视频听过一些音频,要么是刺激不够,要么是内功不够,代注恒都无法再心灵深处产生精神的沟通。

站在故居老院门前,突然伟人的音容笑貌、带有地方口音的讲话、各种文献各种历史影视剧里的伟人印象就强烈起来,那种灵动的闪烁的精神之火就不断飘来飘去,最终深深打进代注恒的灵魂深处。

一个伟人伟大的情操、广博的思维、深邃的智慧、高尚的人格都展现在代注恒脑海中。

代注恒如受雷击,热泪盈眶。

他想起司马光的一句话:“生无益于时,死无名于后,是自弃也!”男子汉大丈夫,应该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一个活着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一个死了也能被人记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