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我为什么这样写战国史

从这一篇开始,我们将开始讲述战国的历史。

其实在我动笔写春秋史的时候,我就一直在考虑如何把战国的历史讲好。因为战国的历史实在是太难写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个原因就是战国的历史没有一本详细完整的史书可以凭信。

大家翻阅《东周列国志》时,实际上就可以发现,春秋时期的事件非常明确详细,整整写了83回。而一到战国,如此波澜壮阔的时代,仅仅25回就完结了。其中很重要的缘由就是战国的史料匮乏。

春秋时代有一本编年体的《左传》将它完整地记述,我们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哪一年发生了什么事情。而战国时代就没有这么幸运有了。作为“战国”一词来源的《战国策》,其实是一本记载战国时期纵横家们言论的书,根本没有对战国时期各个国家的历史发展做系统地记载,当中甚至还有不少虚构的事件。所以我们了解这段历史不能完全依据《战国策》。

至于司马迁的《史记》,其中对战国历史的记载也不近详细。他仅仅是记载了战国时期一些重大事件,对于一些历史细节一般是一带而过,或者是没有记载。所以书上的时间就经常出现两个事件之间经常出现十几二十年的跨度,有些地方还存有矛盾和出入的现象。这就极大影响了我们对战国史的了解。

作为汉朝的太史令,最高级别的史官,司马迁是能有机会翻阅皇家藏书,获得这段历史的详细资料。他应该能把历史写详细,但他没能做到。原因很大程度也是汉朝官方藏书中的战国史料不多。

这是怎么回事呢?要怪就要怪秦始皇了。我们都知道,他为了防止民间对他和秦朝进行毁谤,曾下达过一个“焚书坑儒”的命令,要求把秦国以外的六国书籍全部销毁。在这场文化浩劫中,诸子百家的书籍因为在民间有收藏,所以大部分得以保留了下来。而六国的史书全部存放在王宫里,秦人的一把火就把它们全部焚毁了。司马迁看到的,就只能是秦国的史书和一些民间藏书。而秦国因为在很长时间内文明程度不如中原诸国,它的史书不够严谨,错误和遗漏非常多。这就极大影响了战国史料的完整。

不得已,我们要想充分了解战国史,就必须好几本史书一起翻阅。幸得前辈史学泰斗的不懈努力,他们对浩繁的古籍史料进行了细致地综合和勘误,加上近些年的考古发现,使我们能够获得比《东周列国志》作者更加详尽和准确的资料了。

第二个原因,就是战国史纷繁复杂,没有一个明确的线索人物(世家)可以依循。

大一统王朝的历史写起来相对简单,因为我们可以按照皇帝这条线一直写下去。但是战国史就不行了,它是一个分裂的时代,有七个对立的国家。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渊源,都有各自精彩的历史。如果顾此失彼,就得不到完整的战国史。但如果我们面面俱到,就会造成线索过多,人物过多。读者刚在赵国待一会儿,眼前这个主角的故事还没结束,立马又跳到秦国那里,看另一个主角的故事。这种写法,如果大家没有一定的阅读功力,很容易搞混乱起来,记不清前面发生的事件,影响了阅读的快乐。

所以我这里打算借鉴《史记》纪传体的方法,放弃《左传》那种编年体叙述的方式。我会用人物传记的形式来串联某个时期的历史,而与此人物无关的事件和人物我将另外归类讲述。而这些重点人物,我也按照国别来分类,形成“世家”。通过讲述几个世家的兴衰来展现战国宏伟的历史。

那么我将要讲述几个世家呢?我也不贪多。仅仅讲述赵、齐、秦三个国家。

为什么选这三个国家呢?因为要想给七个国家都立传是不现实的。七国联系紧密,许多事件往往是多国一起发生的。七国都立传的话就会在很多事件上多次叙述,这是没有必要的。另外,在战国七雄中,燕、魏、韩、楚四国其实并不是非常出彩,可写的东西偏少。相反,赵、齐、秦三国在战国史中举足轻重,史料也相对丰富一些。所以我选择了这三国,而把另外四国的历史穿插其中。

而也正是基于纪传体写法的考虑,我将春秋史中公元前591年以后的晋国和齐国历史放置在了赵国世家和齐国世家中讲述,让大家能更系统地了解赵氏和田氏家族兴衰。

首先我们从赵国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