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秦汉魏晋南北朝(会稽郡)时期
- 绍兴传:鉴湖越台名士乡
- 李永鑫
- 2268字
- 2020-02-18 11:47:10
秦实行郡县制后,分天下为36郡,以原吴越旧境置会稽郡,设郡治于吴(今苏州)。西汉时期,会稽郡治在吴(今苏州),领山阴等20余县。直到东汉永建四年(129年),吴、会分治,钱塘江以北置吴郡,郡治仍在吴;钱塘江以南置会稽郡,郡治设于山阴。会稽郡的体制一直延续到隋统一之前,前后共800多年。这段历史,对绍兴来说有两次文化大融合的过程。一次是秦始皇、汉武帝强行驱赶越国移民到绍兴的周边地区,并把北方汉人迁入绍兴,客观上实现了民族大融合,改造了绍兴的生产生活方式。特别是东汉永和五年(140年),会稽太守马臻筑鉴湖,使长期遭受洪水侵袭和咸潮浸渍的绍兴北部沼泽平原变成万顷良田,旱涝保收,加上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农业生产发展很快。手工业方面,山阴、会稽两县成为全国铜镜的制造中心。东汉末期,在上虞小仙坛陶瓷窑场首先烧造出青釉瓷器,此后曹娥江两岸瓷窑林立,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遍及山阴、诸暨等县,大唐帝国又作为大宗外贸产品经扬州、明州远销海外。
第二次文化融合是东晋“永嘉之乱”之后,“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许多士族大姓携宗族、部曲、宾客及同乡同里南迁,随从一户南迁的往往有千余家。会稽远离战乱,社会安定,兼山川秀丽,成为北方士族大姓安家落户的理想之地,出现了“今之会稽,昔之关中”的繁荣局面。这是绍兴历史上第二次民族融合时期。这次融合不仅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且迁入会稽的多为名臣和文化名士,如王羲之、谢安等,又有高僧隐士如竺潜、支遁等,促进了传统文化和佛学的繁荣,使会稽成为东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文化中心。
秦始皇南巡大越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秦将王翦平定楚江南地,降越君,置会稽郡。会稽郡辖地包括今江苏省镇江以南,南至今浙江省金衢盆地。秦在越国故土这片土地上,县的设置大体分两次进行,一次是秦置会稽郡时称大越;另一次是在秦始皇南巡,上会稽、祭大禹时改大越为山阴。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带领其少子胡亥、左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等南巡会稽。从咸阳至云梦泽(在今湖北),望祭虞舜后顺长江东下,到达今安徽当涂东北的丹阳,东南行抵达钱唐(今杭州)。秦始皇渡过浙江(即钱塘江),经诸暨,于正月甲戌到大越,留舍都亭。登会稽山,祭大禹,望于南海,刻石以颂秦德。秦始皇为加强和巩固秦朝对大越的统治,除更名大越为山阴外,还采取移民措施。然后,复经诸暨、钱唐北返,至会稽郡治吴。
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将他在越地采取的一些重大举措刻在石头上,立在越地,以此来表明始皇帝对越地教化和统治的决心。秦始皇令李斯作文并书颂秦德的这块刻石,后人称之为“会稽刻石”。《会稽刻石》文,一直在越国故都流传下来。
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把越国看作可以倾覆秦王朝的潜在力量。于是,废除大越之名,更名为山阴;强迫移民,把于越人民迁移到远离他们聚居中心的今浙西和皖南地区,以削弱他们的力量。同时,还把汉族罪人充实大越故地,以防备东海外越支持越国遗民的反抗,加强秦王朝的专制统治。另外,还严禁越俗,进行风俗治理。
总之,秦始皇从军事、政治、经济到社会习俗对越国进行全面封杀,大批于越人民不得不逃离故土,四处流散。
吴会分治
东汉开始,杭州湾以南的原越国中心区,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地方豪族势力抬头,把越国故都设立为会稽郡治成为山阴县人民的一种政治要求。而会稽郡地域范围过大,政令不便传达,要求合理地设置郡级行政区划,使吴会分治成为势之必然。至顺帝时,会稽郡人终于提出分郡治理的要求。东汉永建四年(129年),朝廷决定以钱塘江为界,南为会稽郡,北为吴郡,实行吴会分治。钱塘江以北13县属吴郡,会稽郡治由吴迁至山阴。会稽郡治移居山阴以后,使山阴成为浙东、闽北的行政中心。
江南大都会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频繁,大批北方人士避居南方。会稽远离战乱,风景秀丽,土地肥沃,鉴湖流域水旱无虑,成为南迁人士理想的落户之地。
大批的入迁人口,为当时会稽经济的开发带来了充裕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这一时期会稽人民不仅改进了耕作技术,学会了施粪肥,还依靠集体的力量修建了许多水闸、塘堰,进一步保证了农业灌溉。这时农作物的产量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会稽成了南方最主要的产粮区之一。
当时的会稽,纺织业普遍成为农家的主要副业。诸暨产丝绸质量很好,专门供应东晋朝廷。嵊州是藤纸的主要产地,藤纸也是朝廷必需的贡品。南朝齐时上虞人谢平以善于炼钢闻名,他创造了“杂炼生鍒法”,把生铁、熟铁混杂起来冶炼,练就的钢质量很好,被后人尊为“中国绝手”,用镜湖水为原料酿造的会稽米酒盛极一时,“女酒”的酿造就始于此时。
当时会稽的商业也十分繁荣,山阴道上,商旅往来不绝于途。会稽为全国绢、米、纸等物品的交易中心。
会稽的城市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东晋初年,诸葛恢出任会稽太守,晋元帝司马睿置酒饯行时说:“今之会稽,昔之关中,足食足兵,在于良守。”不仅对诸葛恢寄予厚望,同时也清楚地表达了会稽的重要地位。南朝刘宋年间,朝廷设置“东扬州”,州治就在会稽,会稽成为浙江五都(会稽郡、东阳郡、永嘉郡、临海郡、新安郡)之首府。
南朝陈代时,因生产发展、人口增加,以及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政务日益繁杂,官府决定在会稽境内实行山(山阴)、会(会稽)同城分治。于是,会稽就以城市中心一条纵贯南北的河流为界线,一分为二,东部设置会稽县,西部设置山阴县。从此,一城二县的历史沿袭了上千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会稽,是继越王勾践建都复兴以后,绍兴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又一个高峰。韩康伯在《王述碑》中说,会稽是晋王朝“皇基所托”的“泱泱大邦”“都会殷负,提封百万”,足见当时会稽之繁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