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过得长桥,已是午牌时分。吴用上前便向一个渔翁问道:“此处是甚地名?”
渔翁答道:“此甘露岭也。”
宋江道:“离曹南山几里?”
渔翁道:“不晓得。”
又一个渔翁道:“你问曹南山做甚?曹南山远得紧哩。”
众人道:“我们一干人方才此刻从曹南山来,怎么说远?”
两渔翁哈哈大笑,其一道:“你们这班人敢是青天白日里做梦,你问的是不是曹州的曹南山?”
宋江道:“正是。”渔翁道:“曹州乃山东地方,这里乃河南归德府宁陵县地界,与曹州路隔黄河,你们好道飞到这里的!”众人听了,各自惊疑。
宋江对众人道:“休去睬他,我们只管回旧路去,不问怕他做甚!”
众人走转长堤,那张魁好生惭愧,也随了众人过桥。行不数步,乃是一带荆篱,微风飒飒吹来,又迷失了槐阴长堤。
宋江急命转路,众人急走,只道荆篱尽处便是长堤,却望见红墙一角。走近前时,乃是法王宫殿。
宋江、吴用看那山门,高悬着“清凉寺”匾额。
只见伴当数内一人叫苦道:“这里莫非真是宁陵县甘露岭?”
宋江忙问其故,伴当答道:“那年小人往宁陵县时,曾随了母亲到这寺里烧香过的,今日记起来一点不差。”
宋江道:“休得胡说!我们既然到此,且进寺内去问问何妨。”
众人随宋江进了山门。那宋江嘴里虽强,心里却也有几分惊疑。但见数人在廊庞下乘凉,宋江正欲差伴当去问,忽见柏阴内立有碑石,宋江、吴用遂同去先看,乃是隋文帝驾幸宁陵,至此甘露下降,故隐岭名为甘露,立碑记瑞。
宋江、吴用一齐大惊道:“真是河南宁陵县地界也,我们几时渡的黄河?”
众人听了都面面相觑道:“这是何故?”
吴用道:“此真天下未有之奇事。”
宋江道:“此地果是宁陵。我等就从此问路回去,亦不过三四日路程,只是我等来时,并不带盘川干粮,如何是好?就是现在,自辰刻至此,尚未饮食,好生饥渴。”
众人正在踌躇,猛见一个僧人出来,便合掌问讯道:“众位客官,想是登山迷路的?”
宋江道:“正是。弟子们自黎明至此,未曾饮食。”
那僧人道:“客官既已来此,却是有缘,便请小寺叙斋。”
宋江大喜拜谢,便问道:“大师想是宝刹方丈?”
僧人道:“非也,贫僧乃是知客,本师却在里面禅房。”
宋江对吴用道:“我们何不进去参拜?”吴用称是。
那知客欣然领入。众人都在外面等候。
宋江、吴用进去,只见松篁交翠,轩宇清明,正是曲径通幽处,掸房花木深。
到了里面,只见一老僧跃坐蒲团,宋江、吴用上前参拜。老僧起了蒲团,打个问讯,便请二人坐地。知客命侍者看茶,又命办斋。
老僧开言道:“义士远涉黄河,来访荒山,定有事故。”宋江、吴用都暗吃一惊。
宋江停了半晌,只得将曹南山逦迤到此情形说了,便道:“弟子等不解何故,乞老师指示。”
老僧回顾知客信道:“此必笋冠道人之所为也。”因叹道:“此老心肠太热。”
宋江便问:“笋冠道人是何人?”
知客僧道:“这道人开封人氏,生长名门,少喜谈兵,战阵上也去过几次。暮年无意功名,来此深山修养。却是道法圆明,神通广大,就中单表缩地一术,能令千里舆图,缩成跬步。义士由曹南顷刻到此,敝师所以料是此公也。”宋江、吴用听了,不能做声。
老僧道:“义士既已来此,何不就去见见,休辜负他指引苦心。”
宋江便问:“道人现住何处?”
知客道:“出寺后不数步,有一道清溪,是甘露岭发源来的。义士但从此溪,傍石岸溯流前行,到了岭下,自有小桥接渡。岭上一路苍松,下有细径,可以步行前进。但见乱石墙边,藤萝掩映之处,三间茅屋,便是笋冠道人家也。”宋江、吴用皆欣然愿往。
只见香积厨内饭头进来,告称斋已办齐。老僧便道:“请义士外面禅堂用斋。”
即命知客奉陪。那吕方、郭盛、张魁、时迁及伴当一干人,俱请向斋堂赴斋。大众告饱,宋江、吴用复进禅房,向老僧深深造扰。
便辞了老僧,领着众人,去访笋冠仙。知客送到寺后,告别回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