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英雄就在城里面

加缪在《鼠疫》中写道:“这一切与英雄主义无关,而是诚挚的问题。这种理念也许会惹人发笑,但是同鼠疫做斗争,唯一的方式就是诚挚……我不知道诚挚通常指什么,但是就我的情况而言,我知道诚挚就是做好本职工作。”

这里没有超级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微光也许微弱,但无数微光相聚,终能驱赶黑暗。

1月28日的武汉汉口火车站。平时周边车水马龙,现在难见车和行人。(图片来源:新京报-拍者)

九省通衢的繁华都市,如今陷入了冰火两重天的僵持:一边是救人如救火的紧急,医院排长队,医生连轴转;一边则是空旷的马路和暗下去的万家灯火。

但总有一些人,出现在空空荡荡的大街上。他们是这座城市庞大而病弱的躯体上渺小的个体,但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才让这座骤然减速的庞大城市,能够尽量维持着运转。

◆ 不变的的守护人

1月28日,蔡甸区。来自随州的包言保今年春节和妻子留守武汉,与孩子分隔两地。空荡荡的街道上,他照常执行清扫任务。(图片来源:新京报-拍者)

凌晨3:30,城市还在酣睡。熊鹏德准时钻出被窝。简单洗漱后,熊鹏德拿起清扫工具向振兴二路走去。这是他最熟悉的“地盘”,数不清每天要在这条路上走多少个来回。

4:00,天还是黑的,熊鹏德的工作开始了。“我就是一遍一遍地扫,等清扫工作结束,抬起头来,天已经亮了。”

这只是一部分。7:00,他另一份保洁工作又开始了,还是熟悉的街道,他这一干,就干到晚上6点了。“别的我不行,但我清扫、保洁绝对没问题,垃圾清的一定干净。”说起自己的本职工作,这位8年前从孝感来到武汉务工的55岁汉子,一改先前的腼腆,质朴的脸上多了一丝不容置疑的底气。

“我妻子也是一名环卫工,现在,我们最希望的就是把街道的卫生搞好,给大家带来一个好的环境。我总跟老婆说,卫生多重要啊,我们必须要顶上。不为什么,只想快点消灭疫情。”说着一口不太地道的普通话,熊鹏德的语气却很坚定。

1月31日,火神山医院建筑工地附近,警察24小时轮班,对工程车辆进行通行管理,确保道路畅通。中午,一名女辅警站在路边解决午饭。(图片来源:新京报-拍者)

1月31日,硚口区宝丰二路,原本想回老家过年的魏先生一家,最终决定留在这座奋斗了10年的城市,并且从大年初一就打开店铺售卖新鲜蔬菜,让社区多了一分平日里常常被忽略的人间烟火气。(图片来源:新京报-拍者)

2月1日,蔡甸区,19岁的张先生来自荆州,便利店夜间鲜有人光顾,但因为这是距工地最近并还开门的便利店,他并没有松懈。(图片来源:新京报-拍者)

1月25日凌晨4:47分,身处全国疫情最严重的区域,邱贝文和数以千万的武汉人一样辗转难眠。她终于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发出一条朋友圈,称自己经营的餐厅可以为更多的武汉医护人员提供餐食。

其实从1月23日武汉封城那天起,她已经为附近的几家医院送了好几天的饭菜。

邱贝文和她的丈夫所经营的餐厅“捌号仓库”位于武汉市黄陂区,在武汉天河机场附近。本来是以海鲜烧烤为主打的小餐厅在封城期间经营的项目变成了炒菜、盒饭。餐厅离武汉集中收治肺炎患者的几间大医院距离都不算近,即使这样,邱贝文还是决意将配送范围扩大到整个武汉市区。

“我们是要收费的,但是我们一分钱都不赚。”她说,“定价是15元,两荤一素。我们不能在这个时候赚钱,但是我一定要收费,因为我们是小本生意,只有存活下来才能帮助更多的人。”

邱贝文压力也很大——她今年28岁,是一个孩子的妈妈,家里也有老人要照顾,动员全家的力量去做这样一件事需要比她这个年龄段的单身年轻人承担更多的责任。

“也正是我有孩子,所以我才想做这些事情。因为如果连到我们武汉来支援的一线医务人员的餐食都不能保障,这个疫情会越来越严重。”她说。

邱贝文和她的丈夫经营餐饮行业已经有些年头,家里有送餐的面包车,之前也提供过配送服务。在1月26日武汉实行私家车管制之前,邱贝文和弟弟妹妹们自己开车为医务工作者送餐。也正是这段时间,她更直观地感受到了生命的分量。

她说,大部分医务工作者都会让她把餐食放在医院大门口,他们自己来取,就是为了减少和她的接触。令她印象最深的是一个23岁的护士妹妹,她看到邱贝文之后远远地和她打招呼,大声叫着“姐姐,姐姐!”前一秒钟还是惶恐的邱贝文就在那一刻收获了一份勇气。

(本篇文字编选自:《光明日报》,原标题《他们的笃定让生活温暖》;凤凰网在人间工作室,原标题《武汉:一条与肺炎赛跑的餐饮供应链》陈不诌/文)

◆ 送给妈妈的玫瑰花

我在武汉送外卖。春节前不久,我就回过一次老家,之后再回来继续加班。23号这天早晨刚起床,就看到新闻说武汉要封城,想着家里老人多,干脆就留下来,不把危险带回去。

没能回家过年,父母兄弟姐妹都给我打电话,连很久没见的远房亲戚都打来问候,女儿则是早晚一个电话“监督”我。

其实最开始也怕,下班回来躺在床上,总是要失眠,到凌晨五六点才睡得着。后来我就想,医生是一线,咱们送外卖的也算二线了,我要不出来,有人真没办法。

武汉的街头空荡荡,有时一个人骑车走在路上,想起这些天遇到的那些人和事儿,也不算太糟。

那天接了个盒马的单子,给一对老年人送水果蔬菜。盒马的店员告诉我,这是客服特殊处理的,下单的人是位四十多岁的女士,人在上海回不来,武汉家里只有两个老人相依生活。

因为不方便出门买东西,两个老人已经吃了好几天剩菜,店员告诉我说,那个女士在电话里直接哭了,事情紧急,让我抓紧。

上了楼,开门的果然是个老人,头发花白,身体有些佝偻,隔着口罩连忙道谢,还硬要塞给我两个口罩。后来听说,那位女士还专门打电话感谢客服,都是为人儿女,她的心情我懂。

我做的这个工作,一直都很平淡琐碎,但这种特殊时期,突然又有一些挺有意义的事,竟然都落在我身上。很多订单上都会有一些特别的备注。例如:“麻烦告知我爸妈,让他们务必务必出门佩戴口罩,回家就洗手换衣服,谢谢”……

像叮嘱戴口罩这种备注,还有些明确的目的,可以看出背后儿女们的着急,我可以转告老人。有的备注,没有什么直接目的,比如说“送给爸妈的!麻烦了。”“辛苦了,爸妈独自在家,我们在外回不来。”“辛苦了,武汉封城,无法回来看望爸妈。”

一开始我想,他们写这些有什么实际意义,我又能做什么呢?

后来我想明白了,他们这是无奈啊,想爸妈了,又不知道哪里去说,只好写给我这个会见到他们爸妈的人看,给自己一点安慰。所以后来每次载着这些东西出去送,总会觉得沉甸甸的,觉得意义不同,它们不只是物体,更是感情。

有个身处山东的小伙子,给武汉家里送的东西是84消毒液;有个北京的小姑娘会特意打电话跟我说,过去时一定要多找找路,因为小区不好走,一定要等到东西送达她才挂电话;还有个远在安徽合肥的女儿,给她妈妈买的东西,是一束鲜红的玫瑰花。

(本篇文字选自:《人物》杂志微信公众号 丁畏/文)

◆ 社区里的网格员

1月31日,硚口区,宝丰街道宝地社区协管员张静正在为社区居民测量体温,此外,他们还要为公共区域消毒。(图片来源:新京报-拍者)

1月31日,江岸区同兴社区,为社区老人和非发热病人提供服务的出租车司机互相帮助穿上防护服。(图片来源:新京报-拍者)

一张简单的办公桌,一张简陋的床,武汉江汉区民意街多闻社区党总支书记田霖正在24小时值班室里填写居民登记册。前一天晚上,一位持续发热的居民感到呼吸急促,被紧急送医,他正在更新信息。

多闻社区是一个以老旧小区为主的社区,户籍人口4007人,常住人口约5000人,流动人口多。然而,整个社区只有8名网格员,人手严重不足,怎么排查?

1月28日起,社区干部就根据社区名册挨家挨户打电话,同时通过微信群、“微邻里”平台等方式进行线上排查。电话打完,还要入户排查。网格员要搜集居民发热后是否就诊、在哪就诊以及医院检测报告等信息,并按时上报。“登记册也会定时更新,不断完善和精确信息数据,更好掌握社区动态。”田霖说。

田霖翻开登记册,每一个登记在册的居民都按照发热的程度,标上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一目了然。红色代表最严重,白色代表已经没有发热症状。根据居民的不同身体状况,社区会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比如家庭周边的隔离范围、楼道里的消毒频率、跟踪关注身体状况的密切程度等。”

社区老年人多,防范意识较弱。为加强宣传,田霖带着网格员,走街串巷小喇叭、社区广播大喇叭、社区消防车改造的流动喇叭一起上。为应对突发情况,田霖带着社区干部24小时轮班值守,随时接听电话,应对突发情况。

田霖一天要接上百通居民打来的求助电话。有的需要代买口罩,有的着急打听疫情,还有一些因为焦虑恐慌打来的。

社区里有一位60多岁的婆婆,与儿子相依为命,儿子确诊患上新型冠状肺炎,田霖成了老婆婆的倾诉对象,常常电话一打就是半个多小时。“不管群众提什么要求,只要我们能做的,就尽力去做,让社区居民感到安心,让患者和家属感到温暖。”

 

他们是这个城市默默的守护者。像他们一样的平凡市民还有很多。

从1月26日武汉实行交通管制那天起,这家名叫Wakanda的咖啡店每天都为湖北省中医院光谷院区和花园山院区免费供应500杯咖啡。店里有7名员工,他们之中有武汉本地人,也有外地人,还有一名来自伊朗的咖啡师西纳。(图片来源:“中国之声”微博)

1月31日,京东物流宝丰配送站,42岁的尚黎明在管理站点的同时,兼顾搬运和运送医疗物资到医院的任务,每天工作超12小时。(图片来源:新京报-拍者)

1月31日,江岸区,40岁的货车司机肖昌文大年三十也没休息,他接到征求志愿者的通知后,就在群内组织货车司机们,自发地将物流点的物资送往各个医院。(图片来源:新京报-拍者)

2月1日凌晨,公交车驾驶员袁建河在线路停运之后,为北京医疗队员提供摆渡车服务,往返驻地和武汉协和医院西院病区,从白天一直摆渡到深夜。(图片来源:新京报-拍者)

这座城市和她的人民在静默中等待疫情拐点的来临,在此之前,等待将是漫长的、惶恐的,但微小的守护汇聚在一起,就成了点燃希望的烛火,维护着这座江城的活力,等待着江河血脉重新沸腾的那一天。

(本篇文字编选自:《人民日报》,原标题《第一道防线,守住!》;《新京报》,原标题《疫情之下,守护武汉的面孔》等相关媒体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