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产业构思

苏彧的话有一种奇特的魔力。

他三言两语,大伙便对瘟疫淡定了许多,一阵响应之后,纷纷告别离开,虽然还有千言万语想说,但也知道该给苏彧他们一家人留点空间了。

回到屋里,孙王氏就坚持要苏彧跨火盆,然后洗澡换衣服。

要去晦气。

苏彧也依着师娘,毕竟牢房里不怎么干净,坐在浴桶内,任由师姐帮自己洗着头发,苏彧忽然说道:“皂荚还是不好用。”

芸娘疑惑道:“那用什么?”

“肥皂。”

苏彧比划着自己的手说道:“你看,我们平常流汗,就算洗过了,也会有油渍,摸着滑溜溜的,如果是用肥皂的话,就会把油也洗掉。”

“如果我们在制作肥皂的时候再往里面加点花类精油,就变成香皂了。”

“洗完之后,香喷喷的。”

芸娘虽然不知道肥皂是什么,但是听说香皂的效果之后,她嗅了嗅自己的胳膊,想了一下,说道:“想要,香皂。”

“嗯,很快就做。”

苏彧笑着答应,关于城外的二十五万难民,他早就有了一些想法,要安置这么多人,必须要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才行。

肥皂、水泥、钢铁,再加上附带的建筑工程……

说起来有些残忍,但是,黄河改道造成大批难民聚集在东京,这是工业革命非常好的一个条件,直接跳过了“羊吃人”的步骤。

所以,不管有没有瘟疫,苏彧都会想办法安置那二十五万难民……

洗完澡,穿衣服出门。

坐在院子里吃着面条,苏彧伸手招呼着来人。

是知道消息的张家几兄弟赶过来了,苏彧之前并没有给他们布置什么任务,只是让他们等着,但张英有让他们去收集消息。

“恩公!”

他们先是向苏彧道喜,然后张大汇报说道:“恩公要求汇通商行建设的三个隔离区已经建设的差不多了,预计今天晚上就可以交付使用。”

“只是,房子仅比难民营好上些许而已。”

三天时间,哪怕雇佣了数万民夫,建起来的房子也不可能多好,石块堆砌的,土垒砌起来的,木头搭建铺上茅草的……

一旦下雨,必定漏水,一旦刮风,必定漏风。

但好歹,有个形状了。

难民营内,那些难民原本的住所,就是几根木头加茅草,一家几个人,挤在一两平方的窝里,互相依偎着取暖罢了。

去年大雪的时候,如果有人亲眼到城外看一看,那一定会怆然而泪下。

太难了……

棉衣?不可能的,难民们有的不过是单薄的短衣而已,连茅草都不一定够,在大雪里瑟瑟发抖,每天就等着早晚那两碗稀粥……

在这样的时代,活着,真的很难。

张家兄弟自幼就生活艰苦,可见到城外那些难民之后,他们觉得自己那并不算苦,起码,他们有一座完整的院子,虽然人多了些,挤了些,但不漏风,不漏雨。

衣服虽然破旧了些,但还能穿。

肚子虽然也经常吃不饱,但却没有面临过饿死的风险……

“恩公,要去找叶明仁吗?”

面对张大的询问,苏彧摇了摇头,说道:“已经够了,有个能下脚,勉强住一两月的地方就行了,要安置那么多难民,需要重新建设。”

“那是一个非常浩大的工程。”

“具体要怎么开始,还是等我晚上去城外考察过再说。”

“我们先去开封府,给你们换身衣服。”

苏彧现在是南门安置使,从六品的差遣,而且是空头衙门,他没有办法给其他人官身,但却可以去开封府借几套衙役的衣服,让张家兄弟当吏。

以后难民营就是他的基本盘了。

开封府现在坐镇的是少尹韩明,包拯在城外现场指挥呢,都是老相识了,苏彧几句话说明来意,韩明就把事情办了。

从府库里给八兄弟一人提了两套衙役的吏服。

换装妥当之后,更是配了腰刀。

张家兄弟毕竟都是年轻小伙子,最小的张八才十五岁,穿上这身衣服之后,一个个都非常激动,背都挺直了许多。

“小苏大人可还需要人手?开封府现在虽然挺紧张的,可一二十人,还是抽的出来。”

“不必了。”

面对韩明的好意,苏彧婉拒道:“此刻正是用人之际,开封府要统领东京全局,哪里好为我这点小事抽调人手呢?”

韩明见苏彧不需要,也就不勉强了。

他长身对苏彧一拜,说道:“韩某,替东京父老,多谢小苏大人了。”

苏彧赶紧还礼,两人客气一翻后,韩明亲自送苏彧出门,一再言说,若有需要,尽管到开封府来,他定然竭力支持。

开封府外,张大兴奋的说道:“恩公,我们现在去城外?”

“不,去叶府。”

城外有包拯坐镇,不急这么点时间,防治瘟疫并不是出狱的目的,安置难民才是,他既然已经出来了,就得把事情做好。

戴罪立功。

做好了也没啥嘉奖,不过,他也不怎么在意,他走的路子,本来就不是那条升官发财的路……

……

或许是知道苏彧要来,叶明仁竟然已经站在了门前。

他朝苏彧一拜,说道:“恭喜苏公子出狱,叶某,已在此恭候多时了。”

“里边请。”

说着叶明仁就带着苏彧进了叶府,苏彧如同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走着看着,叶府是两进的院子,算计不得多么华贵。

完全不符合大宋第一商人的身份啊。

“苏公子挺意外?”

叶明仁笑着问道,苏彧微微一笑,说道:“是啊,很意外,总觉得应该是雕栏玉砌,金碧辉煌才对,现在看着,感觉太朴素了。”

叶明仁笑道:“其实也不便宜。”

说着话,叶明仁将苏彧领进一处小阁,刚一进屋,苏彧便看到了满墙的字画,书架上的孤本珍籍,宝剑名器,玉石古玩……

“兰亭集序?!”

苏彧看到一幅字,当即震惊了。

叶明仁笑道:“非也,此乃王献之临摹的赝品,并非真迹。”

表面谦虚,实则装逼。

王羲之和王献之并称二王,父子俩书法造诣极高,王献之临摹的赝品,比之真迹来说,也不会有太多的差距。

这幅字虽然不如李世民墓中的那副真品值钱,但依旧是有价无市的。

不愧是大宋首富啊。

对于这份低调奢华微微咋舌,苏彧在茶桌前的蒲团上跪坐,说道:“我没读过什么书,那些字画看不懂,还是谈正事吧。”

叶明仁笑着拍了拍手。

然后,就有侍女上来布置,最后,一名穿着天蓝色长裙的女子在一旁调茶,苏彧瞥了眼便不再关注,直接问道:“汇通商行的资金链还稳妥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