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东周初期王室的衰微

一、周王室东迁后的苟安局面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在秦襄公、晋文侯、郑武公、卫武公帅兵护送下东迁雒邑(今河南洛阳)。周王室东徙后国力日衰,已无力西顾,于是将岐山以西的土地赐给秦襄公,并列其为诸侯。自公元前770年至前707年长达六十余年的时间,周王室主要依靠晋、郑两国力量的支撑,所谓“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左传》隐公六年)。晋在黄河以北,郑在黄河以南,从北和东两面给以蔽护;虞、虢(北虢)两国则在西面,申、吕两国在南面,共同成为周王室的屏障。其时楚国力量尚不十分强大,在诸侯各国的护卫下西北部的戎狄也无力入侵,中原诸侯又没有一个国家力量特别壮大,相互间保持了暂时的平衡,所以东周初王室尚能勉强维持其表面稳定的局面。

西周时期“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森严,并制订了诸侯定期朝聘的制度,有所谓“诸侯之于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礼记·王制》)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告子下》)的说法。东周初期在这种相对稳定的形势下,周天子尚有一定的号召力,各诸侯也还朝觐天子,并以朝天子来巩固自己的地位,甚至天子有时还摆架子不让有些诸侯朝见。如《左传》隐公四年记载:杀了卫桓公自立为君的“州吁未能和其民,厚(州吁党羽石厚)问定君于石子(石碏),石子曰:‘王觐为可。’曰:‘何以得觐?’曰:‘陈桓公方有宠于王,陈、卫方睦,若朝陈使请,必可得也。’厚从州吁如陈”。又如《左传》隐公六年:“郑伯如周,始朝桓王也,王不礼焉。”再如《左传》隐公八年:“郑伯以齐人朝王。”各诸侯不仅仍行朝觐礼,而且周天子还不时对不听命的诸侯进行讨伐。如《左传》隐公五年:“曲沃庄伯以郑人、邢人伐翼,王使尹氏、武氏助之,翼侯奔随。”“曲沃叛王,秋,王命虢公伐曲沃,而立哀侯于翼。”“郑人以王师会之,伐宋,入其郛”。又如隐公九年:“郑伯为王左卿士,以王命讨之,伐宋。”又如隐公十年:“齐人、郑人入郕,讨违王命也。”再如桓公四年:“王师、秦师围魏,执芮伯以归。”从上述记载看,春秋初虽然诸侯还要朝觐天子,周王尚有一定权威以命令讨伐不臣的诸侯,但由于自身武力不强,在行使权力时往往得依靠郑、虢(北虢)等国的力量,这说明周天子实际已是表面上的天子,他统治天下的架势要垮台是迟早的问题。

二、春秋初各诸侯国的均衡形势

东周开始时中原地区各诸侯国的势力大致均衡,没有一个特别强大。这里分别介绍齐、鲁、郑、蔡、宋、卫、晋、秦、燕等国的形势概况。

齐国在春秋初领土虽大而势力未强。它南靠泰山,西有黄河,东临大海,三面有天然阻隔,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在其东虽有莱、夷等族,但较弱小,并未构成对它的威胁。西面的卫国也较它为弱,只是南面的鲁国当时稍强,可与其一争雄风。由于齐有鱼盐之利,经济富庶,为以后争霸提供了物质条件,但在春秋初资源尚未很好开发,所以公元前706年北戎伐齐,齐僖公还要郑国派兵相救。

鲁国北依泰山,东有大海,南邻淮夷,西南接宋,西北连齐。由于它的平原沃田均与宋、齐接壤,因此为了争夺领土常与这两国发生摩擦,但在春秋初谁也不具有压倒对方的力量。

宋国是商的后代,周王所以封其在睢水流域平原之地,就是为了便于控制它。但春秋初宋的南面和东面是一些力量薄弱的陈、蔡等小国或夷邦,而北面的鲁、卫等国势力也不大,只有西面的郑国略强,对宋构成威胁,因此春秋时宋和郑矛盾较大。

卫国在春秋初西面和北面都与戎狄为邻,东接齐国,南连郑、宋,正夹在一些较强的国家之间,四面受敌。由于共同的命运,春秋初使卫和宋往往联合起来抗击别的强国。

陈、蔡两国在中原都是弱国,因均邻近宋,在春秋初楚国势力尚未北上时,它们往往依附于宋,与较强的郑为敌。

郑国北靠黄河,西连周王室,虽国土不大,但郑伯是王室的卿士,地位特殊;加上地处中原的中心,交通便利,经济发达,使之在中原各小国中独居首位,在齐、晋、楚等大国没有强大起来之前成为中原较强的国家,为周边诸小国所畏惧。

燕(北燕)虽是姬姓之国,由于地处偏北,经济较落后,在春秋时期始终没有发展成强国,一般不参与中原的争夺,只有在公元前675年曾与宋、卫共伐周惠王。公元前664年山戎入侵时,因国力薄弱,不得不向齐桓公求救。

晋国地处黄河中游,土地肥沃,虽是扶助周王室的姬姓重国,但在春秋初疆域尚小,其周围戎狄杂居,加之内部争夺权力的斗争剧烈,使其不能外顾而成为中原举足轻重的强国。

秦在西方,三面有戎狄包围,在春秋初主要的精力只可能经营河西之地,无力东向中原发展。

楚在南方长江流域,西周后期熊渠时虽开始发展,兴兵伐庸、杨粤,至鄂,还封其子为王,但到周厉王时因畏周讨伐,只能去掉王号。春秋初期楚国发展较慢,内部矛盾又多,一直到公元前740年熊通自立为武王之后,其势力才逐渐向北方发展。

从以上各国的形势看,春秋初期,周平王东迁之后有一个阶段没有一个诸侯国对王室构成威慑力量,各国势力大体处在相对平衡的状态,致使东周王朝的统治能苟安下去。但是,中原地区的均势不可能长期保持,随着各国力量的消长终会被打破。由于郑国地位特殊,国力渐强,首先由它冲破了这种暂时均衡的局面。

三、郑国的渐强与平叔段之乱

姬友是周厉王的少子、宣王之弟,宣王时封在郑(今陕西华县),是为郑桓公。幽王时为司徒,因“和集周民,周民皆说,河雒之间,人便思之”(《史记·郑世家》),很得民心。眼看周的统治每况愈下,就采用太史伯的建议,“东徙其民雒东,而虢、郐果献十邑”(《史记·郑世家》),郑在雒东开辟了新统治区。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杀,郑桓公也一起殉难,其子郑武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阳,次年(前769年)灭郐国,郑国东迁,都新郑(今河南新郑北)。公元前767年郑又灭东虢《汉书·地理志上》郑县注:应劭曰:“宣王母弟友所封也。其子与平王东迁,更称新郑。”臣瓒曰:“周自穆王以下都于西郑,不得以封桓公也。初桓公为周司徒,王室将乱,故谋于史伯而寄帑与贿于虢、会之间。幽王既败,二年而灭会,四年而灭虢,居于郑父之丘,是以为郑桓公,无封京兆之文也。”师古曰:“《春秋外传》云:‘幽王既败,郑桓公死之,其子武公与平王东迁。’故左氏传云:‘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又郑庄公云:‘我先君新邑于此’,盖道新郑也。穆王以下无都西郑之事,瓒说非也。”可见郑东迁都新郑,应是郑武公,非桓公,但灭郐、虢时间可依瓒说。新郑县注内容同。,成为地处“右雒左(泲),食溱、洧”(《汉书·地理志下》),位中原中心的国家。由于郑地势适中,交通便利,商业发达,国力日强。郑因国土与东周相连,加上郑武公继桓公后仍为周卿士,其势更盛。但这时政权内部矛盾骤起。武公夫人武姜,因生太子寤生时难产,夫人因此不爱他《左传》隐公及杜预谓庄公系“寤寐”而生,林尧叟注:“杜氏谓寤寐而庄公已生,非也。如此当喜,何得复惊而恶之。《史记》云寤生之难,是也。此当为难生,故武姜困而后寤,武姜因寤而惊,以其事名庄公。”文依《史记》和林说。,后来生少子叔段时顺产,夫人偏爱叔段。武姜一直想要武公立叔段为太子,武公不允。武公在位二十七年去世,公元前743年,寤生即位,是为庄公。武姜要庄公封叔段到制邑(今河南荥阳,即虎牢关),庄公因该地险要未同意,改而请求封京(今荥阳东南),庄公答应,称段为京城大叔。当时大臣祭仲就认为京大于郑,封弟为邑,对郑不利,但庄公不敢有逆母意,又认为段如“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没有接受大臣的意见。叔段到京后即命令郑的西部和北部边境听命于自己。公子吕劝庄公为了不使郑国分裂,应除掉叔段。庄公认为用不着,叔段会自取其祸。叔段见庄公没有行动,就将以上边境之地划入他的封邑,并将封地再扩大到廪延(今河南延津)。公子吕再次劝庄公除叔段,庄公又认为即使叔段有土地,百姓不拥护他,就像厚的墙没有基础,必然自崩,仍不采取行动。叔段在京“缮甲兵,具卒乘”(《左传》隐公元年),与其母武姜谋划叛乱。公元前722年,叔段终于发兵进攻郑,武姜为内应。庄公发兵讨伐,叔段败走。庄公命公子吕率兵车二百乘伐京。京居民反叛叔段,叔段退至鄢(今河南鄢陵西北),郑军攻鄢,叔段只能出奔共国(今河南辉县)。郑庄公平定了叔段的叛乱,使其政权进一步巩固,为郑国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郑卫的矛盾,卫州吁之乱

与叔段奔共同时,其子公孙滑出奔卫。卫为滑出兵伐郑报仇,夺取了廪延。郑国就借周王和虢国的军队进攻卫南部边境,又请邾出兵,与邾在翼(今山东费县西南)结盟。次年郑军伐卫,这是春秋时代某诸侯征伐他国的开始。

卫国在这事之后即发生内乱。卫庄公庶子州吁“有宠而好兵”,庄公并不禁止。卫庄公夫人庄姜美而无子,她将另一位庶子公子完作为己子,而对州吁很厌恶。对于州吁的骄宠,大臣石碏进行劝谏,说“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左传》隐公三年),但庄公不听。庄公在位二十三年,公元前735年去世,公子完即位,是为桓公。次年,州吁骄奢,桓公贬斥他,州吁出奔,正好郑叔段夺权失败外逃,两人相互为友。公元前719年,州吁收聚卫国外逃者回国袭杀了卫桓公,自立为君(《史记·卫世家》)。州吁为郑叔段之事想伐郑,同时也想用对外战争来巩固自己的权力。于是就策动宋、陈、蔡共同起兵伐郑,将郑的东门围了五天。这就开创了诸侯联合伐某国的先例。从此东方诸侯分裂,郑、齐为一派,宋、陈、蔡、卫为另一派,互相对立。同年秋,宋、陈、蔡、卫等国伐郑。鲁国也应宋的请求勉强派公子翚率军参与攻郑。诸侯联军击败了郑的步兵,割了郑的庄稼而还。州吁虽然统治了卫国,但因其“好兵,弑桓公,卫人皆不爱”(《史记·卫世家》)。州吁与大臣石碏的儿子石厚很要好,就通过石厚去问已告老的石碏如何才能稳固其统治。石碏过去一直厌恶州吁,不许石厚与州吁交往,石厚不听从。当石厚来请教时,石碏就假意为州吁着想,建议州吁去朝觐周天子以稳定君位。并建议通过陈桓公去疏通周天子。于是石厚随同州吁到陈国请命。这时石碏暗中另派人去陈国,告诉陈国君说:“卫国褊小,老夫耄矣,无能为也。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左传》隐公四年)。陈国君听从了石碏的意见,将州吁和石厚逮捕,请卫国来处置。卫国派右宰醜杀州吁于濮,石碏派家宰獳羊肩杀石厚于陈。于是卫国人迎公子晋回国为君,是为卫宣公。

五、郑宋卫之争,宋华督之乱

卫国发生内乱时,郑国乘机进攻卫国的郊外,以报复去年攻郑东门之仇。卫国以南燕(今河南延津东北)的军队反击郑国。郑的祭足、原繁、泄驾率领三军攻打燕军的前面,派曼伯和子元迂回到燕军的后面偷袭。燕军只注意郑的三军,没有防备后面,结果被郑军一举击败。不久,宋国夺取邾国(今山东邹县东南)的田地,邾求告郑,郑带领周天子的军队和邾军会合,攻打宋国,进入了宋的外城,以报去年侵郑东门之仇。宋求鲁出兵,鲁不允。那年冬天,宋复伐郑,包围了郑邑长葛(今河南长葛东北),以报攻入外城之仇。由于双方战事都未取得多大成果,郑就先向陈求和,陈桓公倾向宋、卫,没有同意。第二年,郑进攻陈,获得很多俘虏和财物。这年秋天宋军再次攻郑,夺取了长葛。郑国为了拉拢陈,便和陈媾和结盟,郑公子忽还到陈迎娶了陈妇妫。这时齐国出面调停郑和宋、卫的矛盾,公元前715年在温(今河南温县)相会,在瓦屋(温县西北)结盟。但盟书墨迹未干,郑国就借口宋不去朝觐周天子而以天子的名义伐宋。之后,郑又联合齐、鲁共伐宋,鲁军在菅(今山东单县北)将宋军打败,夺取了郜(今山东成武)和防(今山东金乡)。宋也联合卫、蔡共击郑,取了郑地戴(今河南民权),后郑又夺回,并利用蔡和宋、卫的不和而击败其联军。接着,郑军又连续进攻宋,次年郑以虢军伐宋,大败宋军。正在宋对外战争不断失败之际,其国内发生了混乱。

这时的宋国君是殇公与夷。殇公是穆公的侄子,穆公之位是他哥哥宣公让给他的,所以穆公病逝前又将君位还给宣公之子与夷,而让自己的儿子公子冯出居郑国。殇公即位以后,郑国想将公子冯送回宋国,因此两国结了怨,互相攻伐。殇公在位十年间倒打了十一仗,国人疲于奔命,对殇公很不满。就在这时出了件事,大司马孔父嘉的妻子很美,路上遇见太宰华督,华督想夺取孔父嘉之妻,就造舆论说:殇公是听了大司马(孔父嘉)的话才会这样频繁地发动战争。于是在此借口下华督杀了孔父嘉,娶了其妻。殇公知道后很愤怒,华督怕被制裁,又杀了殇公。华督弑君后,就向郑国要求迎立公子冯为君,以表示对郑国的亲近。公子冯回宋即君位,是为宋庄公。同时,华督又将原郜国的大鼎献给鲁国,又贿赂齐、陈、郑等国,才得以成为宋的辅佐大臣。至此,宋、郑的争斗告一段落。

六、鲁郑的交涉,鲁国的内变

鲁隐公为公子时,曾带兵与郑在狐壤作战,被郑俘获。郑人把他囚禁于大夫尹氏家中。隐公贿赂尹氏,并在尹氏的祭主锺巫神之前祷告,后与尹氏一起逃归鲁,还在鲁国立了锺巫的神主。鲁隐公掌权后,起初因怨恨郑不与鲁通好,而倾向宋。公元前718年,宋郑交战,宋到鲁国求援,但因宋使者未告实情,鲁隐公发怒,停止出兵,双方关系转冷。郑就乘机主动向鲁求和,相互修好。公元前715年,郑请求舍弃原对泰山的祭祀而祭周公,用郑在泰山旁的祊(今山东费县东)交换鲁国在许的土地,不久郑即送祊给鲁,以讨好鲁国,这样鲁就反过来帮助郑国进攻宋国。郑又将攻下的宋的郜(今山东成武东南)和防(今山东金乡西南)两邑送给鲁。后来鲁又联合齐国,帮郑攻打许国(今河南许昌),攻入许的都城,许庄公逃至卫国。鲁原来是许的宗主国,齐僖公就将许让给鲁国,鲁国不要,转让给郑国,可能是对郑送郜、防等邑给鲁的回报。

就在伐许这年,即公元前712年,鲁国发生了内乱。鲁隐公息原是鲁惠公的长庶子,是妾声子所生。后惠公娶了宋女仲子为夫人,生子轨,以轨为太子。惠公去世时轨尚年少,鲁人共立息摄政,是为隐公。后来鲁的大臣公子翚(羽父)想巴结隐公,向隐公自请去杀轨,以求得太宰的官位。隐公不同意,并表示打算将君位让给轨(《左传》隐公十一年)。公子翚听隐公这样说很害怕,就反过来到公子轨面前去说隐公的坏话,要轨去杀隐公。在这年的十一月,隐公又去祭锺巫,在社圃斋戒,住在鲁大夫氏的家中。公子翚就派刺客到氏家将隐公刺死,拥立太子轨即位,是为桓公。事后将弑君的罪名转嫁到氏的身上,杀了氏一家人,以搪塞这件事。鲁桓公即位后与郑国进一步修好,相互在越地结盟,掉换了祊田和许田。鲁桓公又娶了齐僖公的女儿文姜为妻,以密切鲁齐的关系。

七、周郑葛之战,郑庄公的“小霸”

由于宋国的失败,鲁国的内变,齐、鲁与郑的和好,使郑国在中原地区日益势大,周围各诸侯国都怕它,于是郑国就骄横起来,开始与周王室发生摩擦。春秋初郑武公和桓公两度做过周平王的卿士,在王朝内有相当大的权力。周平王可能是为了削弱郑在朝的权势,同时信任西虢公,想共分其朝政。郑庄公因此怨恨平王,平王否认有这回事,为了安慰郑,就让王子狐到郑国,郑公子忽到周,互换人质,史称“周郑交质”。周平王去世后,桓王即位,打算给虢公权力。郑庄公知道后,就派大夫祭足(祭仲)带兵把周的温地的麦和成周的谷子割去。于是,周王室和郑国关系恶化,但双方表面上仍维持来往关系。桓王二年(前712年),郑庄公仍去朝周王,桓王不加礼遇。周公劝桓王说:“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善郑以劝来者,犹惧不蔇,况不礼焉?”(《左传》隐公六年)说明周王室很怕诸侯不来朝觐。公元前715年,周王任命虢公忌父为卿士,但并没有把郑伯卿士之权全夺去。第二年宋国不来朝见周王,郑还以左卿士身份奉王命去讨伐宋。公元前712年周王夺取了郑的邬、刘、、邘之田,而给了郑原来属于苏忿生(周大臣)的温、原、等十二个分散的采邑,这使矛盾进一步加剧。公元前707年周王完全剥夺了郑在朝的权力,郑伯不再朝觐天子。这年秋周桓王集结虢、蔡、卫、陈等国的军队伐郑,王率中军,虢公林父率领蔡、卫人为右军,周公黑肩率领陈人为左军,向郑进发,郑起兵抵抗,双方在葛(今河南长葛北)开战。郑公子子元建议用左方阵来对付蔡、卫军队,用右方阵来对付陈国军队,并说:“陈乱,民莫有斗心,若先犯之,必奔。王卒顾之,必乱。蔡、卫不枝(支),固将先奔。既而萃(聚)于王卒,可以集(成)事。”(《左传》桓公五年)郑伯采用了他的战略,以曼伯为右军,祭足为左军,原繁、高渠弥护卫郑伯为中军,用鱼丽之阵向周王室联军进攻。战争一开始,郑的左右军挥动大旗鸣鼓进击对方左右军,蔡、卫、陈的军队迅速溃散,周军发生混乱,于是郑集力合击周王师,周军大败。周桓王被郑祝聃的箭射中肩膀。桓王虽伤,仍能指挥军队突出重围。当时祝聃要乘胜追击,郑庄公假惺惺地说:“君子不欲”逼人太甚,何况敢于欺凌天子呢?如果能挽救自己,“社稷无陨,多(足够)矣”(《左传》桓公五年)。当晚郑庄公派祭足去慰问周王及其左右,装作尊王的样子来标榜自己的胜利。葛之战后,周天子的威信一落千丈,原来尚能维持的“王命”已失去作用,周天子再不是天下的共主了。

郑国打败周王后,势力大盛。公元前706年,齐国被北戎侵扰,向郑国求救,郑太子忽率军救齐,大败戎师,俘虏其二帅大良、少良,获得军官首级三百,献给齐国。齐僖公想把女儿文姜嫁给郑太子忽,以结姻好。太子忽却说:“人各有耦(偶),齐大,非吾耦也”(《左传》桓公六年),拒绝了这件婚事。在这次战争中,多有诸侯大夫带兵帮齐国戍守,齐为了答谢各诸侯出兵,馈赠粮食和牲口给各国大夫们,并请鲁国来定各国的先后次序。鲁国将郑国排在后面,郑太子忽自以为有功,对这种安排不满。这事造成了郑鲁之间的不和,为以后郑伐鲁埋下了祸根。郑早在八年前大败戎军,这次再败北戎,使郑国的威信更高。隔了一年,郑国纠合齐、卫军队攻伐周的盟和向邑。原来此二邑是周给郑的,事后背离了郑,这时郑感到有了力量,就来夺取。周无力保卫,只能将二邑居民迁到郏地(今河南洛阳北)。公元前702年,郑国因前故联合齐、卫侵伐鲁国,在郎(今山东曲阜近郊)开战。第二年,齐、卫、宋和郑在恶曹会盟。过去宋、卫都是郑的敌国,现在变成了郑的与国,唯郑之命是从,说明这时郑的国势已达极盛,郑庄公实际上成了春秋初期中原地区的霸主。

八、周子颓之乱,郑虢共勤王

周天子的失败并非偶然,自平王东迁后,王室的力量已日渐削弱,这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春秋进入铁器时代,生产工具的进步,促使各国农业和手工业日益发展,各诸侯国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和领土,周王的统治范围日趋缩小。平王初迁洛邑时,尚有方六百里的土地,比列国大得多,后来有的送人,有的被诸侯吞没,有的被戎狄侵占,有的封给公卿大夫作采邑,“王畿”紧缩,最后仅剩下一二百里的土地。国境北、西、南三面被晋、秦、楚包围,国内又有扬拒、泉皋、伊雒之戎和大夫采邑分割,天子自有的土地和人民实已无几。诸侯定期朝聘贡献本是王室的重要收入,但东周时诸侯不常来,朝聘日益废弛,天子失却了这个重要收入,因此周王非常贫穷。据《左传》记载,公元前725年周平王死后,周派人到鲁国求赙(助葬费用)。自葛之战后,周天子更是一蹶不振,公元前697年,周桓王私自向鲁国求车,说明王室已穷得连车都置不起。桓王死后,因财政穷竭,七年后才得埋葬。公元前694年,庄王即位三年,王室发生内乱,周公黑肩想杀庄王而拥立王子克为君,周大夫辛伯密告庄王,并与庄王一起杀了周公黑肩,王子克逃奔燕国。周僖王时,周大夫国作乱,引晋国军队伐周邑夷,杀大夫夷诡诸。周公忌父出奔虢,周惠王即位后才恢复了忌父的名位和夷地。公元前675年,惠王即位第二年周又发生内乱。起因是庄王的爱妾姚生子颓有宠于庄王,庄王使大夫国为子颓的老师,惠王即位以后夺国的园圃为王的宫苑,又将大夫边伯的宫室改为王宫,还将大夫子禽、祝跪与詹父的田地据为己有,并收了膳夫石速的秩禄,于是五位大夫起来作乱。这一叛乱深一层的原因是周大夫苏氏在作祟。苏氏在桓王时被夺去他的十二邑给了郑国,他一直不满,就利用这机会策动被夺利的大臣们共同叛乱,他们一起拥戴子颓攻击惠王。结果失败,国等逃至温(苏氏之邑),苏子又拥着子颓逃奔卫。卫和燕就联兵伐周,立子颓为王。第二年,郑国调解王室内的纠纷未成,就逮捕了燕国的仲父。这年夏天,郑将惠王送归,秋,郑军和惠王进入邬,再打到成周,取得周的宝器而还。这年冬,王子颓犒劳政变的大夫,僭用了黄帝、尧、舜、夏、商、周六代之乐《左传》庄公二十年:“冬,王子颓享五大夫,乐及遍舞。”乐及遍舞有二义:一为六代之舞;一为诸侯及大夫遍舞。此用前义。。郑国知道后,联合虢国共伐周,郑军从圉门入,虢军自北门入,杀了王子颓及五大夫。郑国帮惠王复辟后,宴请周王时也用了六代之乐。惠王为了报答,将虎牢以东的地方赐给郑,酒泉之地赐给虢,于是王畿更小,与列国相差无几,王室的地位至此只能靠各大诸侯国来扶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