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喉与下呼吸道

咽的下方就是喉,孩子的喉部由薄肌肉、柔软的韧带和几块活动的软骨组成,其中就包括了在吃饭的时候,防止食物进入气管的会厌软骨。会厌软骨的外观似一片树叶,附着在结喉的内壁上,起着类似铁轨上转辙器的作用,控制着气管、食道分岔(见图1-10):当我们吸气时,会厌软骨静止不动让空气进入气管;当我们吞咽时,会厌软骨向下覆盖气管口,令食物进入食道。有时候我们一边吃东西一边说话,就令会厌软骨很为难,静止不动会使食物跑到气管中,但向下覆盖气管口又阻断了气流不能发声讲话。所以为了安全,一定要让孩子养成吃东西时不说话的好习惯。

图1-10 喉部解剖图,及吞咽时会厌软骨和软骨控制食道分叉示意图

喉部不仅仅是一个呼吸器官,更是一个发声器官。在管腔,喉最狭窄的地方是声门,声带即系于此处。有些小婴儿喉间会发出“呼哧呼哧”的响声,在排除了痰液或感染等因素后,就要考虑是不是喉软骨发育不全导致的喉鸣。

喉部延伸到气管,下呼吸道由此开始。气管是管状器官,由C型软骨和软骨间的肌肉膜组成。在气管表面有着和鼻腔一样的黏膜结构,上皮细胞和纤毛、杯状细胞与黏液腺,起着升温、加湿并过滤空气的作用,并将分泌物和异物脏污排出到咽喉。在这里,买半程票的“PM10号”列车就会被黏膜纤毛全部拦截下来,而我们买全程票的“PM2.5号”还能继续沿着气管前进。

整个下呼吸道的模样,就像是一棵倒立的大树。气管是大树的主干,经过颈部进入胸廓后就分叉为两支,短粗的左支气管和细长的右支气管,分别通向左肺与右肺(见图1-11)。在这个过程中,气管会不断地分叉,数量越来越多,管径也越来越细,直到最小的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将空气运往肺泡,就是呼吸道大树“树叶”的位置,在这里进行着气体交换,让空气中的氧气分子与血氧蛋白结合并运往全身各处;而二氧化碳从血液释放出来,随着呼气运动被带到空气中。如果把一个人肺泡全部摊开来,总面积相当于皮肤总面积的80倍!

图1-11 呼吸道与肺

儿童机体一个非常重要的生理特点就是新陈代谢极其活跃,对氧气的需求也要比成人多得多。为了满足这样的需求,人体就会增加呼吸频率,年龄越小,呼吸频率就会越快。医学中,把呼吸频率增加称为“气短”,经过上面的解释我们就会知道,儿童生理性的气短其实是正常而自然的现象了。

“PM2.5号”专列抵达肺泡后,我们就到了呼吸道的终点站,对呼吸道的探索就此告一段落。通过这样一段人体内部的奇幻之旅,各位对呼吸道结构有没有更深一层的认识呢?虽然面对着晦涩难懂的解剖名词、化学物质、病毒细菌名称,如坠五里雾中,但相信通过上面的学习,你一定已经收获满满,不复迷茫。

我们的旅程虽然结束,但就PM2.5颗粒而言,它的危害才刚刚开始!这些颗粒物将进入血液中,使血液变得浓稠,造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及其他一系列疾病。尽管我们身体的免疫部队——吞噬细胞,想要像对待其他侵入物一样将它吞进细胞里消灭掉,反而会因为“消化不良”导致自己“阵亡”,又把PM2.5释放出来,并由此造成更多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