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肺肠同治补脾胃”的呼吸道疾病治疗理念

中医学所说的脏腑都是功能集合体的概念,并非解剖学意义上的器官,其中的“肺”包括了现代医学中的呼吸系统及其功能,“大肠”包括结肠、直肠、部分小肠及其功能,而“脾胃”包括消化吸收和养分运输及相关功能。“肺肠同治补脾胃”的呼吸道疾病治疗理念,即强调呼吸系统疾病治疗时,需要同时调理消化系统的功能。

《黄帝内经》揭示了脏腑表里关系的重要基础理论“肺与大肠相表里”秦汉时期《黄帝内经》中“脏腑相合”的提出,是脏腑表里相关理论的萌芽。隋唐时期《诸病源候论》中“大肠为腑主表,肺为脏主里”的提出是这种认识的进一步发展。唐代医家孙思邈,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肺与大肠相表里”的说法。莫芳芳,马师雷,李鸿涛,等.基于中医古籍研究的“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源流及其内涵探讨[J].环球中医药,2015,8(2):165-168.,肺与大肠通过经络的相互络属发生生理和病理上的联系。在经络学里,肺与大肠两条经脉的分布区域相比邻。从功能来看,肺主肃降,行气于腑则腑气通畅,大肠则能正常传化糟粕;大肠以通为用,肺气以降为和,二者通降相因,互为因果。而脾胃也是影响肺脏疾病的常见因素,“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失运化,津液输布失常,就会产生有形、无形之痰,而脾胃痰热,胃气中阻,脘痛腹胀,谷浊之气不得下行而上逆,导致嗳腐吐酸,也会导致呼吸道炎症,比如咳嗽。

随着现代医学研究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着呼吸系统与消化系统之间的这种紧密联系:

(1)组织胚胎学研究表明周吕.胃肠生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726-727.,消化系统及呼吸系统的大多数器官均由前肠分化发育而来,并且这些器官的黏膜上皮、腺上皮和肺泡上皮均来自内胚层,这奠定了“肺与大肠相表里”发生的基础。

(2)两者的黏膜都是公共黏膜免疫系统的一部分,且同受迷走神经的调节。2018年,美国《科学》杂志发表的一篇研究指出J Mjösberg, A Rao, Lung inflammation originating in the gut [J]. Science, 2018, 359(6371): 36.,在气道中含量丰富并参与Th2型免疫反应(引起过敏和哮喘的免疫反应类型)的淋巴细胞ILCs竟然是源自肠道。所以,当一处黏膜发生病变时,会通过神经-内分泌-黏膜免疫系统影响到另一处严兴科,张广全,王宇,等.肺与大肠相表里新解[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17(1):6-9.

(3)“肺与大肠相表里”所涉及的呼吸道和肠道微生态环境中存在大量菌群,这些菌群始终参与人体生理病理过程。在微生态平衡状态下,正常菌群起到生物拮抗、营养作用、免疫作用、抗衰老及抗肿瘤作用;在微生态失调状态下,菌群则由生理组合转变为病理组合,成为致病因素。研究发现刘天浩,程羽,戴晨,等.基于“肺肠同治”探讨中医药调节肺-肠微生态防治呼吸道感染的生物学基础[J].时珍国医国药.2017,28(6):1402-1404.,呼吸道感染可导致肠道菌群微环境变化,即“肺病及肠”,肠道菌群微环境紊乱亦可导致呼吸道感染反复发生,即“肠病及肺”。

(4)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是造成慢性咳嗽的常见原因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15)[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6,39(5):323-354.。当孩子发生积食的时候,食物滞留在胃部,一平躺下来,食物混合着胃酸就会沿着食道逆行,发生胃食管反流。人体的胃都会分泌黏液保护胃壁不受胃酸的侵蚀,但食道上段以及咽喉的位置并没有抵挡胃酸侵蚀的构造,所以当胃酸上逆到这些部位,就会刺激食道和咽喉引发咳嗽。

因此,本书所提呼吸道绿色组合疗法,特别重视在治疗呼吸道疾病的同时调理消化道功能。那么应该怎么调理呢?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补脾健胃,避免积食,保证正常排便,其二就是调节肠道微生物环境平衡。关于肠道微生物环境平衡,将在第十章中详细说明,本节重点介绍避免孩子积食的补脾健胃促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