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千一隅,此则国宝
“照千一隅,此则国宝。”是一句美妙的智慧之语。它的大意是:“杰出的人才,就算只处于一个小角落(一隅),他的光亮(影响力)也可以照耀到千里之外;这样的人才,才是国家真正的宝贝。”而有这种知才、惜才、用才格局的国君,才会拥有充沛的人才,从而容易在战场上取胜。“照千一隅,此则国宝”的典故,出自战国时期齐威王与魏惠王的一次言辞上的交锋。
齐威王二十四年(公元前356年),齐威王和魏惠王在郊外相会打猎。魏惠王也常被称为梁惠王,因为他把魏国首都迁到了大梁(今河南开封)。魏惠王问齐威王:“大王,您有宝物吗?”齐威王说:“没有。”魏惠王说:“像魏国这样的小国,还有十颗直径一寸、能照亮前后十二辆车的夜明珠当作国宝。为什么拥有超过一万辆兵车的齐国,反而没有宝物呢?”
齐威王说:“我所认知的宝物和你所认知的不同。我的大臣中,有一位名叫‘檀子’的,我派他去镇守南城,楚国人就不敢进犯一步,并且泗水流域的十二国诸侯都来向齐国朝拜。我的大臣中有一位名叫‘朌子’的,我派他去镇守高唐,赵国人就不敢再到他们东境的黄河中捕鱼。我的大臣中有一位名叫‘黔夫’的,我派他镇守徐州,于是燕国人到徐州的北门祭祀,赵国人到徐州的西门祭祀,祈求天神保佑他们的国土安全,并且燕、赵人民搬到徐州投奔黔夫的就有七千余家。我的大臣中还有一位名叫‘种首’的,我派他在国内防备盗贼,于是齐国被治理得路不拾遗。这样的宝物帮我照亮了千里国土,又何止是照亮十二辆车呢?”魏惠王听了以后很惭愧,闷闷不乐地离开了齐国。(《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虽然魏惠王自己说魏国是小国,但这是自谦之词,魏国当时其实是一个可以和齐国并肩争霸的强国。然而,齐威王和魏惠王格局的大小及视野的宽窄,由上文中的对话一目了然。
其实,这两位野心勃勃的国君,在日后战场上兵戎相见之前,已经先进行了一场人才争夺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孙膑与庞涓”的故事。
孙膑曾经与庞涓一起学习兵法(他们的老师不确定是不是鬼谷子)。后来,庞涓在魏国做了魏惠王的将军,他知道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孙膑,于是就派人悄悄地把孙膑招到魏国来。孙膑来到魏国首都大梁后,庞涓怕他超过自己,于是编造罪名,诬蔑孙膑犯法,砍掉了孙膑的两只脚,还在他脸上刺了字,想让他永无出头之日。
后来,齐国的使者来到大梁,孙膑就以一个罪犯的身份,悄悄地求见齐国使者,对齐国使者有所进言。齐国使者觉得孙膑是位奇才,便把他藏在马车里,偷偷地带到齐国,受到了齐国大将田忌的赏识。田忌经常和齐王的公子们下大赌注赛马,孙膑看到田忌家的马的实力比公子们的马的实力略逊一筹,在把马分为上、中、下三等的竞赛规则下实在难以取胜。于是,孙膑对田忌说:“下回赛马,您可以尽管下大赌注,我包您能赢。”田忌相信孙膑,便约齐王和诸公子赛马,并下了千金的赌注。到比赛时,孙膑对田忌说:“您用您的下等马跟他们的上等马比赛,再用您的上等马对付他们的中等马,最后用您的中等马对付他们的下等马。”就这样,三场比赛过后,田忌一负两胜,赢了千金。之后,田忌把孙膑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和孙膑谈论了一回兵法后,非常佩服他,随即便尊奉孙膑为齐国军师。(《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齐威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54年),齐威王和魏惠王在“桂陵之战”(今河南长垣)中第一次交手。这次战场上的厮杀,其实是孙膑与庞涓军事智谋的交锋。这个战役,产生了“三十六计”中的第二计——围魏救赵。
魏国攻打赵国邯郸,邯郸形势危急,于是向齐国求救。孙膑向主帅田忌建议:“现在魏国出兵攻打赵国,他们的精锐部队都调到外面去了,国内留下的都是一些老弱残兵。你不如率军奔袭魏国国都大梁,占据它的交通要地,冲击它守备空虚之处,魏军必然要撤兵回来自救。这样,我们便一举两得,既为赵国解了围,又叫魏兵疲于奔命。”田忌采纳了这个方略。魏军果然放弃邯郸回师救援大梁,而田忌在魏国的桂陵截击魏军,把魏军打得落花流水。(《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在《孙膑兵法》中有“擒庞涓”章节,记载庞涓在“桂陵之战”中被孙膑俘虏,后来通过战后的外交斡旋才得以回魏国。然而,司马迁并不相信此种说法。
此外,魏惠王除了错失孙膑外,错失的另一个人才就是商鞅。商鞅尚未成名之前,曾担任魏国宰相公叔座的侍从。公叔座病危时极力向魏惠王推荐商鞅,甚至建议如不能用他,就杀了他,以免他为别国所用。魏惠王认为公叔座已经病到头脑不清楚了,才会要他将国家重任托付给年轻又没有治国经验的商鞅,因此既不重用商鞅,也没杀了商鞅。商鞅后来抵达秦国,在秦孝公的全力支持下,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彻底改造了秦国的政体,使秦国奠定了在战国时代称霸的基础。魏惠王不能知人用人,同时错失战国时代最杰出的军事幕僚与治国文臣,因此,可以说未上战场胜负已分。
孙膑的第二任老板是齐宣王(公元前350-公元前301),在他统治期间,魏惠王第二次和齐国交手。在著名的“马陵之战”(公元前342年,今河南范县)中,孙膑把他的军事智谋发挥得淋漓尽致。
魏与赵联合攻韩,于是韩国向齐国告急。齐王又让田忌为将,带兵救韩。田忌率军直扑大梁,魏将庞涓闻讯后,急忙从韩国撤兵,赶回魏国东境阻击齐军。但这时,齐军已经越过边界,进入魏国腹地了。孙膑对田忌说:“魏国人以剽悍勇猛著称,素来瞧不起齐国人,认为齐兵胆小。善于作战的人,就是要将计就计,因势利导,引诱他们上当。兵法上不是说过吗,每日行军百里赶去和敌人争利的,就会折损自己的上将;每日行军五十里与敌人争利的,部队就会减损一半。我们就按照这个战术思想来麻痹他们,我军进入魏境的头一天,在营地上安排给十万人做饭的灶炉;第二天,安排给五万人做饭的灶炉;第三天,只安排给三万人做饭的灶炉。”
庞涓接连三天追赶齐军,并且注意观察齐军的营地。庞涓高兴地说:“我早就知道齐国人是胆小鬼,进入我国境内才三天,开小差的就超过一半了。”于是,庞涓下令甩掉步兵,只带着一只轻装的骑兵昼夜兼程地追赶齐军。孙膑估计到天黑时,魏军可以赶到马陵。马陵道路狭窄,两旁地势险要,可以埋下伏兵。于是孙膑叫人把路边的一棵大树削去树皮,在露出白木之处写下“庞涓死于此树之下”。然后,调集万余名善射的齐兵埋伏在山路两旁,并告诉他们:“天黑以后,只要看见有人点火把,你们就一起放箭。”
当天夜里,庞涓果然带兵进入马陵道,来到这棵大树下,他看树上仿佛写着什么,于是叫人点起火把来照看,结果树上的字还没看完,两旁埋伏的齐兵就已万箭齐发,魏军一下子乱成一团。庞涓知道大势已去,自己没有任何胜算,只好拔剑自杀了。临死前他又恨又气地说:“这下可成就了孙膑这小子的名声了!”齐军乘胜追击,彻底打败了魏军,并且俘虏了魏国太子申,然后凯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此段“马陵之战”的描写,和“财报”有两处关联。
1.孙膑和《孙子兵法》都强调数量化思考。孙膑与孙武都非常重视思考的数量化,因为如此才能进行严密的规划。在上述故事中,有些数字是直接出现的,例如,“每日行军百里……行军五十里……进入我国境内才三天,开小差的就超过一半了”。而有些数字则是间接出现的,例如,“孙膑估计到天黑时,魏军可以赶到马陵”。此处孙膑的估计,就是在进行数量化思考,表面上看不到数字,但其实有数字,乃是斟酌庞涓轻装备军队的行军速度所做出的综合判断。由于财报正是商业活动数字化的呈现,因此财报与《孙子兵法》的联结其实是理所当然的。
2.孙膑和《孙子兵法》都重视“诡道”的存在。所谓“兵者,诡道也”。(《孙子兵法·始计篇》)在马陵之战中,孙膑在军队“进入魏境的头一天,在营地上安排给十万人做饭的灶炉;第二天安排给五万人做饭的灶炉;第三天只安排给三万人做饭的灶炉”——这就是“诡道”。庞涓其实也是个使用信息的高手,他用灶炉的数目作为观测敌方人数与士气的指标。由灶炉的数目推断军队数目(真相),原本就会有衡量误差;再加之碰到孙膑这个绝顶高手,由于了解庞涓的思考模式,故意提供扭曲决策的信息(作假),这些都导致庞涓做出了错误的决策。
财报是由许多数字组成的,而财报数字的结构,由以上案例可以表达如下:
财报数字=经营真相+衡量误差+故意作假
利用财报数字来呈现“经营真相”,并且尽量降低“衡量误差”是“正道”;以财报数字来“故意作假”,是“诡道”。遗憾的是,“诡道”本来就是资本市场中无法避免的现实。我们不要行“诡道”,但不能不深刻地了解“诡道”。
此外,在财报中,“诡道”可以有更宽广、更中性的解释。广义的“诡道”,不一定是作假骗人、造成他人的经济损失,它可能是提醒我们“不能天真地直接陈述事实”。例如,在公司的法人说明会中,有些提问的目的其实是策略性的套话(如客户的订单)。公司首席执行官虽然不能欺骗法人,但也不能完全坦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