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诊用药速览(第3版)
- 张志清 樊德厚主编
- 958字
- 2020-08-28 07:34:40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发生在许多疾病基础上,由致病因素激活凝血及纤溶系统,导致全身微血栓形成,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并继发纤溶亢进,引起全身出血及微循环衰竭的临床综合征。本病也被称为去纤维蛋白综合征、消耗性凝血病及血管内凝血-去纤维蛋白溶解综合征等不同的名称。
【诊断要点】
(1)存在易引起DIC的基础疾病:感染性疾病、妊娠并发症、创伤及外科手术、肿瘤与血液病、心肺肾肝等内科疾病。
(2)有下列两项以上临床表现
① 严重或多发性出血倾向;
② 不易用原发病解释的微循环衰竭或休克;
③ 广泛性皮肤、黏膜栓塞,灶性缺血性坏死、脱落及溃疡形成,或不明原因的肺、肾、脑等脏器功能衰竭;
④ 抗凝治疗有效。
(3)实验室检查指标
① 同时有下列三项以上异常:血小板计数<100×109/L或呈进行性下降(如为肝病、白血病患者则血小板<50×109/L);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1.5g/L或呈进行性下降,或>4g/L(白血病及其他恶性肿瘤则<1.8g/L,肝病则<1.0g/L);3P试验阳性或血浆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20mg/L(肝病时FDP>60mg/L),或血浆D-二聚体水平增高(阳性);PT缩短或延长3s以上(肝病患者延长5s以上),或APTT缩短或延长10s以上。
② 疑难或特殊病例有下列一项以上异常:纤溶酶原含量及活性降低;AT含量、活性及vWF水平降低(不适用于肝病);血浆因子Ⅷ:C活性<50%(与严重肝病所致的出血鉴别时有价值);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或凝血酶原碎片1+2(F1+2)水平升高;血浆纤溶酶-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PIC)浓度升高;血(尿)纤维蛋白肽A(FPA)水平增高。
【治疗原则】
(1)积极处理或去除引起DIC的原发病:如控制感染,清除子宫内容物如死胎、胎盘,抗肿瘤治疗等。
(2)支持疗法:与DIC同时存在的缺氧,血容量不足、低血压、休克等可影响治疗的结果,应当尽力加以纠正,提高疗效。可输血、血浆、纤维蛋白原制剂、血小板悬液等。
(3)抗凝治疗:肝素治疗、其他抗凝剂及抗血小板药物。
(4)补充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必须在“肝素化”的基础上应用。可输血、血浆、纤维蛋白原制剂、血小板悬液等。
(5)抗纤溶药物:氨基己酸、氨甲苯酸、氨甲环酸。用于DIC的继发性纤溶期,必须在使用肝素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好转后减量。
(6)溶栓疗法:主要用于DIC后期、脏器功能衰竭明显及经上述治疗无效者,可试用尿激酶或阿替普酶。
(7)其他治疗:糖皮质激素不作常规应用,但下列情况可考虑:基础疾病需糖皮质激素治疗者;感染中毒性休克并DIC已经抗感染治疗有效者;并发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者。可选用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静脉滴注。